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P的品质和性能直接影响热再生混合料的品质和性能。RAP的回收、贮运、加工质量是影响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质和质量品质的重要环节,回收时不得混入杂物,使用前应通过破碎并筛分成不同粒级的RAP成品。根据料源的不同,分别检测成品RAP的油石比、回收沥青粘度、回收矿料级配及矿粉含量。通过建立拌和站管理台账,完善管理措施,保证再生混合料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品质。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是将需要翻修或者废弃的旧沥青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再加入新集料、新沥青材料适当配合,重新拌和,形成具有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依托上海市G15大修工程,本着经济、环保、资源重复利用的原则,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掺入沥青铣刨料(RAP),设计其掺配比例,验证其各项性能。  相似文献   

3.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欣  刘先淼 《中外公路》2003,23(5):97-99
根据美国沥青协会介绍的方法,结合广佛高速公路大修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使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厂拌热再生目标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设计四种RAP掺量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了其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和压实规律。结果表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随着RAP掺量增加而增强,水稳定性能未呈现明显规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比非再生混合料容易压实,RAP掺量越大越容易压实。  相似文献   

5.
结合山西省东山过境高速公路维修工程,分析了旧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刨料的性状.并通过再生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在不同级配组成、不同旧料掺配比例及不同沥青含量情况下的材料性能.对不掺加再生剂情况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针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不同的规范标准推荐了不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这些方法本质上是相似的,其设计过程中要求至少有一个参数固定(比如再生料的用量或新沥青的粘度).目前的研究正在尝试一种改进方法,使之不需要固定任何参数,然而在有一个约束条件时,又有足够的灵活性.在线性规划法辅助下,这种方法能够处理某一个整体目标的问题,比如材料成本的最小值,或再生材料的最大利用率等.这种方法把比例问题看做是一个整体,因此可以不受混合料配合比例计算次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由新旧集料、新旧沥青、矿粉及外加剂组成的多相混合物,材料组成的差异导致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配合比设计与新拌沥青混合料有较大区别。为了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基于马歇尔试验方法和美国沥青协会维姆混合料设计方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以体积参数和马歇尔试验参数为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指标,并通过劈裂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以及浸水马歇尔试验验证目标配合比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金 《公路》2011,(5):185-187
分别介绍了RAP样品的处理方法、回收旧沥青的方法和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提出了阿布森法回收沥青的改进意见、改性沥青厂拌热再生配比的初步设想,以及验证再生混合矿料压碎值、砂当量的必要性,以确定RAP和原生料的掺配比例.  相似文献   

9.
基于提高废弃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中旧料掺量的目的,本文通过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掺入一定量的再生剂对旧料的性能进行了改善,将旧料掺量提高到30%,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有关性能。室内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后,旧料的变异性得到了控制,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在旧料回收的沥青中掺入6%再生剂后,回收沥青的性能得到了有效恢复;掺入30%旧料+6%再生剂(占旧料回收沥青的质量百分数)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水稳定性亦得到了小幅度提升,但低温稳定性与抗疲劳性能出现了一定降低,但仍符合规范要求。工程应用表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铺筑的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应用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10.
马利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94-296,300,M0028,M0029
采用4种不同使用年限铣刨料及同一铣刨料的不同掺配率进行系统地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老化程度的铣刨料,在同一铣刨料的掺配率下,铣刨料中回收沥青老化越严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60℃稳定度越大,毛体积密度、空隙率和水稳定性越差,但变化幅度不大。对于同种铣刨料,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及残留稳定度随着铣刨料掺配率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铣刨料掺配率的增大而增大,而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则表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热再生沥青路面性能,并有效提高沥青路面回收材料(RAP)的循环利用率,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RAP材料性能评价方法、变异性特点及变异性降低措施;针对不同粒径的RAP颗粒特性及特有的结团现象,分析了RAP颗粒分布对合成级配设计及其性能的影响;介绍了不同的新沥青等级确定方法及相关改进措施;评述了RAP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的不同测定方法及其对热再生混合料体积指标设计结果的影响;总结了RAP对热再生混合料不同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性能的热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在分析现有设计方法中不同环节存在的技术不足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最佳新沥青用量。针对再生技术规范中沥青总用量经验公式得出的沥青用量偏大及马歇尔试验量较大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沥青总用量预估公式及新沥青用量范围估算方法。应用实例及验证表明:在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包含最佳新沥青用量的新沥青用量小范围,然后在此小范围内进行少量的马歇尔试验即可确定最佳新沥青用量,因而可减少试验工作量,缩短配合比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得出了行之有效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两种RAP掺量的SMA-13再生沥青混合料为例,对厂拌热再生SMA-13的配合比设计过程及关键点进行详细说明,并通过室内试验对两种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30%、40%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可用于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  相似文献   

15.
热拌沥青混合料拌和质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所铺筑路面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重点阐述了拌和设备的选型,拌和设备的检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试拌试铺及拌制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以及热拌沥青混合料各种指标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建公路网的高速发展,现有公路的内部结构逐渐发生老化,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需要维持和延长公路的服务周期。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可恢复和提高再生混合料的整体质量,文章对回收旧沥青路面材料、沥青再生外掺剂及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混合料真实矿料级配与RAP材料级配的"双级配控制"方法,进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需添加部分新的粗集料,改善了再生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但也增加了混合料拌和均匀的难度。通过采用65%固含量、沥青平均粒径在5μm以下的均匀稳定的乳化沥青与自主研发的全新的冷再生专用分层多步连续式拌和楼来生产,冷再生混合料均匀、稳定、裹覆良好、色泽发亮、施工性能优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两级搅拌缸中乳化沥青、水的掺加比例以及矿料的添加顺序,并随施工气温的变化,实时调整外掺水量,使拌和工艺最优化、冷再生混合料质量完全可控。  相似文献   

18.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的再生沥青粘度,得到再生沥青的粘温曲线,由此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拌和与碾压温度;通过拌和模拟试验建立了基于热传导的新集料加热温度计算公式.用于控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伟  杨传高  马朝庆 《中外公路》2004,24(4):153-155
影响沥青再生混合料质量的因素很多,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区别于间歇式拌制混合料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连续式双滚筒沥青再生设备(ASTEC)拌制沥青混合料时的质量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路面养护工程中更好地利用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了RAP掺量均为80%的热拌及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采用耗散能法分析普通再生剂和温拌再生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与新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虽不及新拌沥青混合料,但显著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2) 3种沥青混合料达到疲劳破坏时的累积耗散能和疲劳寿命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此关系不受再生剂种类及是否掺加RAP的影响,由此可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用累积耗散能表示的疲劳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