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不只是诗人,似乎每个人都有些关于远方的梦想,而西沙算得上是最美的远方之一。航海人的远行地图里,西沙是闪着微光的荣耀勋章。而有什么比到达梦想彼岸更快乐的事情呢?大约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到达。  相似文献   

2.
朱秀坤 《航海》2003,(1):9-11
美籍华人翁以煊先生于1998年12月14日从美国旧金山出发,途经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绕过合恩角、好望角、鲁汶角、塔斯马尼亚西南角、斯图尔特岛西南角(航海家心目中最富挑战性的五大角),2002年4月9日到达新西兰首府惠灵顿为终点,共到达26个国家,登上过百余个岛屿,航程5.4万公里(31200多海里),历时3年半。这位祖籍北京的年轻人征服海洋的重大消息,在中华大地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4月起国内就有过报道。9月初他回到出生地北京。9月24日,翁先生在北京远洋大厦作了一场《孤帆环球航海及其产业——“信天翁”之梦》的报告,笔者有幸亲临现场聆听,并了解到他环球航行的内幕。  相似文献   

3.
我曾处理过或参于处理过、听到过、遇到过好多航海事故与危情,发现一部分事故与人们岸上的生活习俗有一点关连,即使相当谨慎的船长、驾驶员也会由于长期生活习俗的影响,也会疏忽而导致事故与危情,而这些事故原可完全避免的,使岸上的甚至于在船上工作过的人都难以理解。殊不知自己也是从幸运中走过来的。倘若我们能讲一些案例给船员们听或许可减少些事故。过去我在船上讲给船员听,以求冒冒失失的或自以为了不起的不要弄出一些原可避免的实在太冤的事故。现在我退休八年了,以下我讲的都是发生过的事而不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4.
1846年,中国帆船"耆英号"从香港出发,穿越大西洋到达英国伦敦,成为中国第一艘穿越大西洋的木帆船。1872年,英式帆船"卡蒂萨克"从英国伦敦启航,驶向中国上海。两艘帆船虽未相遇,但已经相识,中西方的海航文明和造船工艺不断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开海远航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继“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的传大壮举,可是中国自出现郑和后,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郑和级的航海家,反而退居东洋,中国自此衰落;而西方自哥伦布之后,却出现无数个重量级的航海家,从而使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的新时代。这一切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人力所能逆转。本文旨在通过对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这一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女海员     
石年中 《航海》1993,(3):46-46
1914年,航海界曾发生蝴蝶沉船的怪事:一艘正在波斯湾行驶的德国船,突然被一大群蝴蝶包围了.无数蝴蝶象一大块厚厚的云层落到船上来.所有的甲板、缆索,甚至烟囱的四周都布满了.那些没处栖息仍然在飞翔的蝴蝶就象大风雪似的。船上的船员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眼睛也难以张开。船被迫下令开动灭火机喷射,  相似文献   

7.
在十五世纪末叶和十六世纪初期,从西欧开始了一系列的远洋航行,为众所周知的最初两件大事就是:一、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现在古巴和海地等处;二、1498年达·伽马在绕过好望角之后,越过印度洋,到达了现在印度南部的科泽科德(Kozhikode,旧作Calicut,中国古籍作古里)。欧  相似文献   

8.
孟盼盼 《游艇业》2008,(6):122-125
有人曾信誓旦旦地对全世界的航海者说:“2比1好。” 因为他们都是双体船的爱好者。然而,在传统的单体船占主流的游艇市场中,2真的比1好吗?  相似文献   

9.
张涛 《中国海事》2014,(1):74-75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其中很多传奇故事最终成为难解之谜。在探索海洋文化的漫长道路上,为航海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航海精神、传承航海文化,鼓舞更多的人从热爱航海,到从事航海,本刊从2014年第1期开辟“海上传奇”专栏,特约请经历丰富的海员作家以及资深老航海人撰写传奇经历,以期丰富人们的海洋知识,拓展读者的视野,增强人们的航海意识,敬请关注。若在您周围也曾发生过离奇、真实、感人的的海上传奇故事,也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王波  马艳君 《游艇业》2009,(10):42-45
翟墨坐在阳光刺眼的初秋,谈起他的航海经历。眼前的男人长发过肩、肤色古铜、臂膀宽厚,海上生活的痕迹星星点点显现出来。他说:“航海是件简单的事.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驾驶帆船,只要不晕船。我也不是什么英雄,我生命的前三十年和航海无关。”  相似文献   

11.
杨晓航 《珠江水运》2011,(10):80-83
公元15世纪,哥伦布的航海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世纪。而早在此之前的80多年,公元1404年,一个中国人就曾率领船队从苏州出发,七下西洋,航迹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12.
《游艇业》2012,(9):18-19
8月1日到达普吉岛中午我们顺利地进入了普吉岛的东侧,由于到预定的游艇会距离还有三十海里,可能要晚上到达,未来赶时间我们没有立刻去办理入境手续二十直接驶往游艇会,普吉岛的入境手续可以先到游艇会,上岸二十四小时内由路上去办理。  相似文献   

13.
《世界海运》2009,(2):74-77
当船厂建造的船舶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当一艘艘巨轮鸣笛起航、驶向世界各地,当中远、中海、中外运的标志在世界港口间穿梭驰骋……你一定会惊叹中国海运的成就。但可曾想过,这些成就的背后有怎样一段熔铸的历程——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百年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这个夏天在英国生活很充实,上课、体能、帆船、交友、下厨、写书、仲裁,我享受着在各式各样的身份和角色中来回穿梭的感觉。走出国家队,发现人生有更多的东西想学,更多的事情想做。虽然繁琐的任务都得亲力亲为,但我想这些不都是体验普通学子生活,取经航海大国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最佳机遇与方式嘛?  相似文献   

15.
李芳  任田向秀 《航海》2022,(5):6-11
船艏像作为船艏的重要装饰,在西方被视为船的灵魂和精神所系。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展出的六大类船艏像及其特点,揭示其承载的英国海洋文化及勇于探险、不断进取、侵略扩张和理性反思等航海精神,以期为中国航海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405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的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和访问地点之多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达200多艘船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  相似文献   

17.
郑和,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父与父亲同叫哈只。哈只并不是真名,而是阿拉伯语haji的音译,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当时人们把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尊称为哈只。礼部尚书李至刚说郑和“自幼有材志”,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及其祖父、父亲的经历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船队从福建长乐“伺风开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当时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海规模之大,编队船舶之多,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时间之久,难度之大,组织之严密,都是同时代其他各国远洋航海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顿贺 《舰船电子工程》2004,24(5):133-138
西方一些国家认为:世界大航海时代起始于16世纪的哥伦布发现新大路,这种错误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更正。  相似文献   

20.
富伟  金静 《航海》2010,(4):68-69
<正>翟墨航海家、艺术家曾旅居法国、新西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从事西方美术史和太平洋、非洲土著艺术的研究。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自驾帆船环新西兰一周,考察当地波利尼西亚土著文化,同年9月在奥克兰艺术中心举办画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