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珠澳大桥桥长22.36 km,水下服役环境复杂,为提高对大桥水下结构设施服役状态的检测能力,设计无人船水下综合检测系统。研发智能化无人船平台、水下机器人系统、水下地形地层检测设备、船/岸异构无线通信系统、多源数据融合及三维可视化系统等关键模块。应用无人船水下综合检测系统在大桥处开展水下检测工程实践,获取水下结构关键部位表观状况、桥墩承台外形特征和周边冲刷情况、人工岛斜坡堤结构及周边冲刷情况、隧道顶部回淤状态等信息。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实质性提高了跨海集群设施水下维养检测水平,解决了目前跨海集群设施水下检测手段单一,检测数据独立,可追溯性、交互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竹  王诚 《交通科技》2002,(4):85-86
简要介绍赤水河航道概况及航道整治水上施工机具现状,对水下钻孔船、挖石船、运石船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对施工机具进行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于海洋石油天然气行业来说,各种船的改装并不算新鲜事情。当海上新油田开发的时候,作业者总是要购买各种船只来应用,包括其中像服务于世界各地的浮式生产系统(FPSOs)是新造的,但是其它的许多船则是旧船改造的,使这些旧船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沙湾水道特大桥6号主墩双壁钢围堰设计嵌入水下岩层中7 m.6号墩双壁钢围堰采用圆形双薄壁钢壳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结合6号墩双壁钢围堰的施工,介绍32.6 m大直径轻型双壁钢围堰结构设计、抗浮设计和水下岩层基坑开挖、双壁钢围堰制作、浮运、定位、下沉、封底、拆除等关键施工技术.该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先挖后沉"的施工工艺安全、可靠,大方量抓斗船开挖水下软质岩层快速、精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南澳大桥主墩超长大直径变径钻孔灌注桩施工采用了回转钻机成孔及海上拌和船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针对海上超长大直径变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难点及要点,文章阐述了该项工艺的技术要点及工程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超大型沉管安装船的研发与应用,满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需要,实现外海深水、深槽的水下无人安装、对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施工风险和环境污染,经验证,该工法安全、高效、环保,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报》2009,(2):22-22,25-27
世界上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进口国正在再一次购买更多的国外能源来稍微弥补北海油田的生产。但是,这一次使用的技术显然先进得多,采用了新的大规模的终端来达到液化天然气从船到岸和随后到达最终接收站的平稳运输。  相似文献   

8.
蔡勇 《交通科技》1999,(5):22-23
1 前言 在绞吸式挖泥船中,定位桩作为移船定位的重要工具,施工时需频繁地在导承内上下起落,并承受船体横移分力、水下泥土阻力,以及水流、风浪、土方坍塌等外力作用在船体上所造成的冲击力.因此,它在挖泥设备中是较易磨损的构件.  相似文献   

9.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越珠江口的关键性工程,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了桥、岛、隧组合的设计方案。项目线路全长约24 km,按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设计;其中,线路长度为6 845 m的水下隧道采用沉管法建造技术。通过试验研究和分析论证,确定矩形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先铺法基础碎石垫层、水下深层水泥搅拌桩的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并研发管节浮运安装一体船等施工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10.
尼日利亚的最大深海油田——Agbami油田已经投入生产运行,标志着开创西非国家的新纪元。每天25万桶的海洋石油生产确实是规模异常宏伟而复杂,并且透过各行各业引领了无数创新技术,这个项目是以浮式生产储油和卸油设施(简称FPSO)大型船舶为基础,储油总容量约为220万桶,是由韩国大宇船舶海工建造的。该船停留在一个固定区域,大约距离尼日利亚海岸80英里,差不多要20年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了避免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的水下开挖、水下封底等施工作业难题,在基坑围堰四周设置降水井,降低施工区域水位,然后采用长臂挖机配合抽沙船同步开挖基坑。由主桥12~#承台的基坑施工得出:降水提前进行,对于工期要求高的工程适用性较差,且开挖过程需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设备利用率低。进一步优化调整基坑开挖工艺,应用于主桥11~#承台基坑施工,节省约20天的井点降水前期抽水时间,同时满足干封底条件,减少了人工、材料、机械费用。  相似文献   

12.
朱菲 《交通科技》2000,(3):36-37
在贵州省"九五"重点工程<乌江(大乌江-龚滩)航运建设工程>中,航道部门建造了活动式钻机钻孔工作船,使潜孔钻孔微差爆破在贵州山区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改变了贵州省航道工程原始落后的施工方法,解决了水下大面积石盘钻孔爆破的技术难题.下面结合乌江弯弯槽滩的成功整治对潜孔钻孔爆破的应用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结合桥梁水下基础检测的实际需要,综述国内外水下基础检测技术现状。针对桥梁水下基础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检测,其是融合专家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对桥梁水下基础进行损伤检测与诊断的新技术。评估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并展望桥梁水下基础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侯斌  张旭  林福宽  赵文恺 《公路》2023,(5):166-170
随着科技发展,水下机器人技术逐渐从海洋探测领域发展应用到水下结构检测领域,为解决桥梁水下结构的检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桥梁桩基的检测和日常安全管理等均具备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归纳和分析了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要点,介绍了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结构领域的检测应用现状,梳理了水下机器人在桥梁桩基检测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结合技术发展,对水下机器人在桥梁水下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简述水下玻纤套筒加固系统的国外应用历史及国内今年发展状况,水下玻纤套筒加固系统与传统桥墩加固方法的性能对比。通过独立研发数据展示水下环氧灌浆料研发过程,核心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水下灌注模拟试验的测试结果。最后结合国内水下玻纤套筒加固系统实际应用工程,探讨水下玻纤套筒加固系统的应用前景和技术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LNG船对船过驳作业中设备选型与配置问题, 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并系统性地构建了LNG船对船过驳作业配置模型, 提出了LNG船对船过驳设备配置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流程, 以145 000 m3和60 000 m3的LNG船舶为试验对象,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2船组合体配置系统开展仿真试验分析, 并基于仿真试验结果开展了该模拟工况条件下LNG船对船过驳选型适配度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模拟工况下LNG船对船过驳选型与配置适配度为0.85, 与最优值1.00的误差为15%, 在20%的误差允许范围内, 验证了所提出的LNG船对船过驳作业选型与配置模型的有效性; 同时, 明确了LNG船对船过驳作业的环境限制条件应为能见度大于1 000 m, 风力小于6级, 流速小于2.5 n mile/h, 过驳作业安全区半径范围为1 210 m。采用所构建的过驳作业选型与配置模型能够实现LNG船对船过驳作业设备选型与配置安全稳定性的量化分析和确定具有普适性的LNG船对船过驳作业限制条件, 对于保障LNG船对船过驳作业关键配置选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水下隧道除工程投资大、技术难度高而外,其运营管理也面临诸多困难,防灾救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公路水下隧道内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可能极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分析了公路水下隧道运营事故的特点,给出了公路水下隧道事件分类及等级,建立了公路水下隧道突发事件预警等级;针对公路水下隧道的结构特点,系统性地提出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作业流程,并以火灾事故为例,简述了应急救援措施,以期为公路水下隧道运营安全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桥梁水下桩基检测的实际需求,简要介绍了一下目前国内外适用于水下桩基无损检测的技术,包括水下摄影法,水下探摸法,机器人法,磁膜探伤法以及3种不同原理的水下成像法,同时还介绍了水下桩基的裂缝检测技术,并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装置模拟装甲车辆水下起动,进行了多方案对比试验,分析了影响柴油机水下起动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配气相位和排气系统是影响柴油机水下起动性能的2个主要因素,气门重叠角越小,越有利于水下起动;脉冲排气系统较组合脉冲排气系统更有利于柴油机水下起动。  相似文献   

20.
以多座桥梁基础病害的水下检测为背景,分别采用潜水检测、组合式水下摄像仪检测及水下机器人检测进行水下基础表观病害识别,三维激光扫描、水下声呐三维扫描、GPS结合水深仪进行桥墩基础冲刷状态与形态识别,考虑地理环境、水流速度、浑浊度、透明度等多种环境和水文参数对识别效果与效率的影响,对比不同水下识别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组合式水下摄像检测仪、水下机器人及水下声呐三维扫描分别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与深水检测的优势,但对检测环境有一定要求,且操作较复杂;潜水检测对水质要求较低,但速度慢、检测费用高、潜水员人身安全威胁较大;三维激光扫描特别适用于枯水期基础暴露状态的冲刷识别;GPS结合水深仪技术具有实时性、全天候、精度高等优点,但冲刷识别效率不高,无法快速识别;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桥梁基础病害形式及测试环境进行水下识别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