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绵延数万里、连通亚非欧,成为无与伦比的洲际贸易通道,留下了中国走向世界、经略海洋的光荣与梦想,最终却因闭关锁国,走向一蹶不振,令人扼腕叹息。
  如今,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上通道,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深邃,更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抉择。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青岛是我国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自古就是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之一,拥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发展潮流下,加强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充分展现青岛的海洋文化底蕴,促进青岛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海上通道闻名遐迩。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在复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海事作为服务海上运输的重要部门,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是责无旁贷。服务海上新丝路福建因海而生,也因海而始,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备受关注。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面对全新的机遇,福建海事部门积极应对,主动服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海处在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世界香料贸易的核心地区,而马六甲海峡又是直通印度洋、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重要的海上贸易咽喉,珠江口正是处在这个国际贸易的黄金水道上,区域的优势注定了中国南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正泉州市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1])2016年通过的《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泉州市应建设陆海统筹枢纽区,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互联互通,建立"一带一路"内外对接的陆海新通道。东盟是泉州市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打造泉州市至东盟的便捷  相似文献   

6.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作为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从其兴衰史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也能看到其与国家兴衰荣辱相伴的经验教训。这对当前国家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航海》2015,(5)
<正>在2015年"中国航海日"上海宣传和纪念活动中,上海市航海学会和上海市历史学会共同主办《上海沙船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论坛》,还首播《沙船百年兴衰》文献纪录片。各领域专家阐述了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现摘要以飧读者。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晓东在《略论古代上海地区港口、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论文中认为,古代上海地区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上海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众多的丝绸贸易起点港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的基础、需求和机遇,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通过知识、资本、人才和信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建设和航运产业布局,实现贸易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最终实现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中枢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发展体系。从顶层设计、软硬实力输出及融合与配套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航运网络脆弱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筛选出14个对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航运网络脆弱性有影响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风险因素多级递阶的解释结构模型,确定各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及路径。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军事实力、恐怖主义情况和气象水文海况是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航运网络脆弱性最根本因素;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航运网络情况、海洋污染以及通道基本情况则是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吴明华 《航海》2014,(3):10-13
在国家有关部门密集调研、纳言集智的基础上着手编制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有望年中出台。这项被称为"顶层设计"的规划方案,首次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赋予了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内涵、新格局、新思路,而海运贸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和核心,港口与航运更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海运贸易串起"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辟了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1.
童洁 《中国港口》2015,(7):18-19
7月11日,"2015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在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地宁波举行。200多位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及国内外涉海行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一同聚首,共话"大航海,新丝路"600多年前,郑和率团航行世界,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铸就了"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敢为天下先"的航海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海内外专家、学者欢聚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参加由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泉州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和对未来的影响。在此,我代表交通部,向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3.
徐伟 《珠江水运》2014,(8):33-33
相关部门正加快制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其中,港口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之一。规划有望提出,加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盟岩 《中国港口》2015,(7):I0001-I0001
展望未来,世界是"多极"的,也是"平坦"的,移动互联网、全球供应链将在"地球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海上贸易通道及其供应链就是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海丝")的主要内容。而作为海上贸易通道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港口的战略发展,将对"新海丝"建设和全球供应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泉州港顺应时代契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海丝先行区,立志将泉州港塑造成"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主力港口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更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历史上,泉州港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港口,无数的华侨华人通过泉州口岸下南洋、谋生计,之后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建立  相似文献   

16.
打开"一带一路"地图,有两条新的大通道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北极航道和被称为"钢铁丝绸之路"的中欧班列.它们有效地拓展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不同的方向连接起中国与外面的世界. 而就在几年前,这两条新兴的中欧贸易通道尚无中国舟车行驶其上.如今,"冰上丝路"与"钢铁丝路"——锻造中的两条中欧贸易新通道,正在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17.
<正>港口建设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建成的关键点,除了自身建设外,我国与沿线有关国家在港口建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个倡议获得了沿线各国的支持,现在正处于协商、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各种措施的阶段。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横跨亚、非、欧的海上大陆桥即将建成,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开放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战略背景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  相似文献   

19.
<正>广州十三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1757年清朝对欧美"一口通商",更让粤海关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通商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峰就在广州。十三行的辉煌过后,粤海关的历史还在延伸。不过,国内竟从没有专门写海员团体的史书近日,广东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从广州出发,历经两年多走访、搜集了众多鲜为人知的中国海员史料,并计划编撰成书于2016年中旬面世。  相似文献   

20.
高峰 《珠江水运》2014,(19):43-4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访问东盟期间提出的倡议。此后,中国政府在多个重要会议上表达了启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决心。因鸦片战争沉寂了100多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如今再次被提上新的议程,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大格局,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