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伴随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渗透,汽车行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仅是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的设计逻辑不同于以往,整个汽车供应链模式也在面临快速变革,这一过程既催生了新的价值增量,也带来了众多不确定因素。伟创力是优选的制造合作伙伴,帮助不同的客户群设计和制造改善世界的产品。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技术创新、供应链和制造解决方案。在汽车领域,伟创力每年研发生产数以亿计的产品和技术,从云服务器解决方案到电动汽车充电站。  相似文献   

2.
新闻     
正J.D.Power:逾九成中国消费者优先考虑购买智能互联汽车智能互联技术的发展,正赋能并加速汽车领域的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虽然当下的智能互联汽车还只停留在概念和初步探索上,但随着一批互联网和科技公司进军智能汽车与智能操作系统,消费者对智能互联汽车正抱有越来越积极的期待。近期,全球领先的消费者洞察和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发布了"2018中国消费者智能互联汽车认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受访消费者未来购买新车时,将会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3.
通过汽车仪表、手机互联、汽车多媒体系统的有机结合介绍汽车仪表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手机互联等方式来实现智能车载仪表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以及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的原理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智能网联时代,汽车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智能座舱、互联技术、自动驾驶等酷炫的黑科技和新玩法层出不穷,它们将共同定义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出行方式。这饕餮盛宴背后,自然离不开与科技如影随形的供应商。汽车创新内饰自动驾驶引领着汽车内饰创新变革,汽车正向着智能空间、第二居所空间、办公空间、数据空间等新理念发展。未来,智能驾驶舱将融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项黑科技。佛吉亚、博泽、麦格纳、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积极研发创新技术,全情投入对未来汽车内饰的革命性探索,特别是对富有情感交流空间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杜晗 《轿车情报》2014,(9):100-101
2014年6月17日,上海博泰防达正式推出基于车联网技术的iVokaMINIX产品,为车主成功打造出一个进入智能汽车生活的入口,并将为汽车未来实现平等互联,为每个人的汽车生活实现精彩互动开创革新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正>智能化、互联化已经成为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不久前召开的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举行了一场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峰论坛。论坛指出,只有智能驾驶与互联驾驶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能,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从智能化来看,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网联化方面,车联网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正日渐普及,汽车实时在线成为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已宣布自2017年起强制安装车对车通讯系  相似文献   

7.
《时代汽车》2014,(5):27-27
就零部件展的未来发展而言,从内涵这方向,围绕汽车新能源和汽车互联两大主题将是未来汽车零部件展区未来的亮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要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关注汽车互联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纵观当前的汽车产业,互联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四维图新身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亦紧扣时代脉搏,拥抱汽车智能化,积极赋能未来驾驶。在全球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车辆互联化、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诸多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智能汽车。四维图新身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亦紧扣时代脉搏,驰骋于“汽车智能化”主赛道,以创新科技塑造未来出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软件定义汽车,数据驱动汽车"的发展理念已在汽车行业形成共识.智能化、网联化的行业变革驱使汽车从过去孤立的电子信息设备向互联的网络信息节点方向演变.未来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验证,还是政府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监管都将依赖于多种类海量数据的交互,包括外部环境数据、车辆运行数据、用户驾驶行为数据等.同时,任何一...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车辆中电子产品使用的比例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日益增多,汽车电子成为了保证汽车网络化、安全、舒适、智能及个性化趋势的主要推动力。零伤亡、互联、拒隐患成为了未来汽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响应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村田制作所作为全球知名电子元器件制造厂商,正不遗余力地在"安全"、"互联"、"防预"等方面为汽车电子市场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元器件产品。未来汽车之"安全篇"被助安全设计旨在于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几率,以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为主,不过它们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汽车的迅速普及,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我国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未来的汽车不仅需要高效、环保,更重要的是智能、安全,它需要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安全保障,甚至能够将车主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降低为零。越来越智能化的汽车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车网互联是未来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日前举办的2014年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国大陆集团车身电子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监文英棠和德国大陆集团亚洲总部信息娱乐及智能通  相似文献   

12.
<正>在汽车天窗行业占据半壁江山的伟巴斯特,近年来在“双重战略”的推动下,既扩大传统产品优势,又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2023上海车展上,伟巴斯特以“创新赋能智享未来”为主题,展示了在智能车顶和电动车解决方案的最新创新。伟巴斯特集团首席执行官英格曼博士在车展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高效的技术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伟巴斯特支持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为低碳出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在能源革命和智能网联革命共同驱动下,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全面重构。依托广汽全球研发网和前瞻技术的超前储备,广汽传祺深入洞察未来出行方式及消费升级需求,通过整合智能制造、移动互联、云平台和大数据,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圈,为未来移动生活创造无限价值。在2017广州车展上,基于新能源平台自主研发的创新力作——iSPACE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早推出汽车智能驾驶系统iDrive的宝马汽车,一直致力于汽车智能化控制的研发与应用。时至今日,宝马汽车的这套iDrive系统已发展到第三代,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在各领域应用的深化,宝马汽车提出了移动互联技术整合在iDrive系统中,与高效动力(EfficientDynamics)系统向呼应,成为宝马汽车未来在行走系统和智能控制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百度携手伟创力在其苏州吴中工厂举行了Apollo Computing Unit(ACU)量产下线发布仪式,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这款量产的ACU硬件平台将在2020年下半年率先应用于百度与威马联合开发的Apollo Valet Parking(AVP)自主泊车产品。威马汽车也将成为国内首家量产落地AVP自主泊车解决方案的车企。  相似文献   

16.
<正>未来,移动出行时代,如何向用户提供安全、智能、互联的服务,提升驾乘体验,至关重要。大陆集团加速发展通信技术、电子电气架构等,以优化人机交互系统,打造一体式互联技术,升级系统集成能力,实现全新的用户体验。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展,已有革新未来交通格局之势。移动出行时代,汽车转变成一种新的生活空间,关注重点已不仅仅是动力性、操控性等传统技术,更多聚焦于人机交互层面,给用户提供安全、智能、互联的服务,提升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15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大众汽车首次向亚洲观众展示了当今最具互联性的汽车。当今世界,汽车和计算机技术正在日益融合;未来出行,将变得更加智能、互联。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已经在2014年发布的凌渡车型上首次引入了MirrorLink技术,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映射到车内显示屏上。通过智能手机与汽车之间建立的互联,驾驶者将能够通过信息娱乐系统操作各种手机应用程序,使得操控更加直观、便捷;更为重要的是,可显著提高驾驶安全性。因为仅仅通过触摸信息娱乐系统的显示屏,驾驶者就  相似文献   

18.
智能联网汽车是指汽车智能化水平比较高,能够和网络进行连接,达成自动驾驶目标的汽车。主要可以划分为智能驾驶以及智能互联两个关键,能够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高效。本篇文章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沃尔沃汽车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XC40 RECHARGE正式亮相,沃尔沃和高德地图共同宣布双方携手研发智能互联系统。据悉,该智能互联系统是高德团队专门为沃尔沃纯电动汽车量身定做,充分考虑到电动车主在使用导航、充电、长途驾驶续航全场景的体验。此外,高德手机和车机账号的互通让沃尔沃用户能够享受的不仅是地图导航产品,还有高德完整的出行服务能力,未来从出行过程中的充电、  相似文献   

20.
张韵 《轿车情报》2014,(9):40-45
以下。你将看到汽车在五大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们是材料科技、智能驾驶技术、驱动科技、互联技术以及动力科技。不论是轻质坚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是可以协助控制汽车的驾驶辅助技术;不论是界面友好的人机交互系统还是效率越来越高的动力核心,这些潜力大有可为的种子将让你的手表指针飞速旋转,帮你绘制出汽车在未来时代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