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车站各设施设备的负荷,可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压力状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换乘通道部位的客流压力进行评估,利用行人路阻函数来表征车站换乘通道的通行能力及客流压力情况。选取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江苏路站及四平路站为案例,形成这两个换乘站换乘通道走行时间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建立车站通道走行时间实时估计模型,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运营效率与安全性,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方法:采用基于Wi-Fi探针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在车站通道中安装Wi-Fi探针收集信息数据,包括乘客设备MAC(媒体接入控制)地址、信号强度、距离嗅探器的距离等信息。通过java语言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始处理,利用Mysql和navicat premium数据库的组合对数据进行深度清洗,验证了采用BPR美国联邦公路局函数建立车站通道走行时间实时估计模型的可行性,并采用蚁群聚类算法将延误时间作为对车站通道客流预警等级划分的依据。结果及结论:总结了Wi-Fi探针客流采集原理和原始数据清洗方法,建立基于BPR函数的车站通道走行时间实时估计模型,实现了车站通道乘客走行时间实时估计,其模型的准确率可达92.8%。将车站通道客流预警划分为畅通、基本畅通、拥挤、严重拥挤等4个等级,利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江苏路站的Wi-Fi探针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与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适用性及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将轨道交通车站看作人、设施、环境、管理4类元素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各元素之间复杂的关系;在考虑闸机通行力、楼梯通道最大容纳人数、通道阻塞以及列车满载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演变模型及演变算法;对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一典型换乘车站为例,将该算法结合轨道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应用于以优化车站设施服务水平为目的的轨道交通乘客引导决策支持;通过实例与仿真软件legion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客流演变算法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公共交通典型换乘站——西直门站开展换乘客流走行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符合我国换乘客流特点的走行时间分布规律,再进行函数拟合以增强其应用性.还从不同时段内换乘客流的人口年龄结构、乘客走行心理及其各自行为特点等方面,分析总结换乘走行时间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换乘走行客流特性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为换乘站衔接规划及运行管理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机场客流特征,提出与机场衔接的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宏观上需与机场综合交通有效融合。以使机场整体交通系统运行通畅;微观上需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换乘设施,满足乘客方便、直接和优先使用的需求,避免拥堵。以西安机场城际铁路机场西站设计为例,研究轨道交通车站与机场公交系统有效衔接的车站站位,以及车站站台、楼扶梯、人行通道、闸机等设施设计;利用Legion软件对机场西站进行了行人仿真分析,验证了车站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由BPR函数拓展而得到的轨道交通站厅内行人流条件下的路阻函数形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地铁新街口站自动扶梯和人行楼梯上的行人流进行实地调查,用实测数据拟合确定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行人通道的路阻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由实测数据标定得到的路阻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为轨道交通车站内设施布设等...  相似文献   

7.
选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通道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视频采集和后期人工处理得到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信息挖掘,并系统的建立单向、双向水平通道设施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密度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通道在不同状态下交通流模型特征的异同及原因。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设施设计、安全疏散以及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同时完善了行人交通流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铁车站内上下、换乘客流集中,车站布置较为复杂,很容易在站内通行瓶颈点发生拥堵情况。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站厅一处自动扶梯为对象,从监控视频提取乘客的到达速率、步行速度和排队情况,分析乘客在自动扶梯前的行为特性,并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该自动扶梯处的乘客到达与排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动扶梯的实际乘客运输瓶颈,并对车站在日常通勤高峰和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客流组织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换乘客流冲突点和进出闸乘客冲突点特征,构建了一种通道换乘站车站服务水平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行人仿真技术进行客流模拟,并对南宁轨道交通金湖广场站换乘通道的原始方案进行服务水平评估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双路径模式下的客流组织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分离换乘客流,减少客流冲突点,提高换乘通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楼扶梯、通道等通行设施是乘客进出车站的必经路径,其规模不仅影响轨道交通车站的服务水平和运营安全,也影响到车站的初期建设成本。资料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规范中,通行设施规模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对比分析了我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现行轨道交通设计规范中有关车站通行设施规模计算方法及紧急疏散情况下通行设施规模的检算方法等。重点分析了楼梯、自动扶梯、通道、售检票设施等在设计方法和设计参数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了直观对比。针对两种类型的差异,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