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涂美吉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1,(7):52-55
以深圳地铁10号线岗厦站出入口暗挖通道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结合经验计算公式,对浅埋暗挖通道上下台阶法、CD法、CRD法3种不同工法及全断面注浆加固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3.
结合深圳地铁5号线灵芝-洪浪站区间暗挖地铁隧道工程的复杂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通过对大量地层变形实测数据的分析,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层沉降变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增大支护刚度并及时封闭成环,可以有效控制地层变形,满足了施工允许的沉降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的技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5.
建筑物下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北京地铁 5号线崇文门站—东单站区间右线渡线隧道下穿地表建筑物 ,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 ,在该段复杂的施工边界条件及约束条件下 ,施工难度极大。介绍地层沉降控制 ,以及隧道接近既有建筑物施工技术及特殊条件下地表建筑物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周桂银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3):55-58
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中山公园站暗挖工程为实例,对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浅埋暗挖工法施工大跨度地铁车站过程中地表沉降产生的原因及沉降规律,以期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按地面建筑物沉降、地面沉降变形的不同要求对沉降控制问题做出分析,给出相关的控制基准值经验公式。结合南京地铁鼓楼站—玄武门站区间具体情况,对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及建筑沉降进行细致监测,并根据现场实测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在设计及施工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地铁1号线许府巷站—南京站区间隧道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盾构在富水饱和粉细砂、粉砂夹细砂地层中掘进施工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隧道开挖、地下水位、土仓压力、同步注浆等因素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地表沉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既有线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及既有线的变形的控制对施工及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下穿长安街,上跨地铁既有1号线开挖过程为例,在详细研究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铁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工程分析软件对地铁开挖过程及其引发的地表、拱顶及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开挖施工方案,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合理设计隧道开挖步序,并对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提出建议.指导地铁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跨度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晓斌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0,(3):105-108
沈阳地铁1号线沈阳站车站为双层岛式站台,具有埋深浅、跨度大、跨越胜利大街及中华路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洞桩法暗挖施工的特点。介绍在复杂环境下,车站暗挖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施工关键是通过合理确定上下6个导洞的开挖顺序,避免群洞效应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施工过程中受力转换是工程施工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拟采用锚固防护的边坡失稳很大程度是由于锚固不及时造成的,而目前锚固工程中的承压结构多为现浇而成,这样不可避免地拖延了防护加固时间。为避免边坡因此而失稳,特对十字型叠合承压板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其内部应力状况和附加应力分布规律,用以指导和完善承压结构设计;结合现场试验,验证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十字型叠合承压板模拟的边界条件简单,模型应力状况和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清晰、直观,便于指导合理配筋及结构设计;现场试验表明结构设计合理,强度满足要求,在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内,板体没有发生破坏,可及时发挥锚固作用。研究结论:十字型叠合承压板是锚固工程中一种新型承压结构,它具有便于预制、方便运输、安装简便、工期较短和造价低廉等优点,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全空间效应下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隧道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地质超前探测时,激发电流断开瞬间将在掌子面前方和后方产生感应涡流场,接收线圈接收到的是整个围岩空间涡流场的叠加,不同于地面上只有地下半空间涡流场的叠加。本文利用ANSYS模拟隧道全空间无异常体和有异常体时感应涡流的传播特性,比较异常体在隧道中心和偏离中心时磁场沿水平测线的分布规律,对瞬变电磁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参考意义。研究结论:隧道中的瞬变电磁场表现为"水波效应"的传播特性,而非地面半空间的"烟圈效应";隧道中低阻异常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涡流场的时域特性,使涡流场表现为异常体的感应特征;由于异常体偏离隧道中心而使相反一侧出现磁感应强度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FLAC3D,系统研究动荷载振幅、频率以及工程因素对竖向排列地下硐室群稳定性的影响,并实例分析地下硐室群在爆破震动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振幅对地下硐室群稳定性的影响最明显,隔板对动荷载具有放大效应,当振幅等于0.5 m.s-1时,放大系数为1.35,放大系数随动荷载振幅的增大而增大;围岩塑性区面积也随振幅增大而增大。隔板位移量随频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50 Hz的高频动荷载对地下硐室群稳定性最不利;隔板最大位移量随硐室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上方硐室跨度的增加而增大,硐室间距越大,上方硐室的跨度越小,对地下硐室群稳定性越有利。动荷载作用下地下硐室群围岩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但最大拉应力小于岩体的抗拉强度,地下硐室群围岩不会出现拉裂破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爆破震动作用下地下硐室群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沿硐室群轴线方向,洞口位移量最大,中间部分的位移量最小,这与实际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葛山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5):68-7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所获地铁形变监测数据的海量点云特性,提出隧道形变分析新方法。详细阐述了建立参考系、点云分割、格网化、差值计算、形变分析等步骤,并以正在监测的地铁隧道为例进行试验分析。试验分析结果发现:隧道形变分析新方法能确定隧道形变位置和形变大小,并将结果直观显示出来,能有效地衡量隧道形变。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本文以西安地铁2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运用FLAC3D数值仿真模拟软件以隧道开挖面上方地表点和洞顶点沉降为衡量标准,确定施工中开挖面支护力的安全范围,从而防止隧道穿过埋深变化较大的地点时地表出现过多的沉降和隆起。研究结论:(1)盾构隧道的开挖面存在最小支护力和最大支护力,即支护力具有合理的安全范围。当支护力超出范围时,隧道周围土体易发生破坏,或埋深较浅时地表出现较多沉降和隆起现象。(2)隧道埋深大于1.5倍洞径后,地表点已不能有效反映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应该用隧道洞内测点来监测控制土体变形。(3)开挖面支护力的安全范围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当埋深较浅时,支护力的安全范围很小,可采用地面堆载的方式来等效达到增大隧道埋深的目的,扩大支护力安全范围,降低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