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建造地铁车站时,站厅隧道二衬施作时机有横通道开挖之前和之后2种方案。以北京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为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2种方案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地表沉降和隧道结构内力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施工阶段,方案1的最大地表沉降均比方案2的显著减小,方案1的最终地表沉降为48mm,仅为方案2的最终地表沉降(166mm)的29%,而且站厅隧道初支内力和需要的配筋量均小于方案2。因此,在车站施工过程中,站厅隧道二衬应在横通道开挖之前施作。  相似文献   

2.
结合广州地铁6号线东湖站折返线段区间隧道的地质条件,设计8种不同的开挖与支护工况,利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浅埋隧道施工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在不同施工方案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变化等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为广州地铁东湖站折返线段隧道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全站平行密贴下穿既有城市大型隧道,如此大面积的长距离密贴穿越,为国内罕见。为控制既有隧道变形,提出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工法和传统PBA工法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对比,并根据实测值对下穿施工既有隧道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在控制车站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减小降水引起的地层及既有隧道沉降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具有优势。采用消除下层导洞和形成桩基支撑托换体系两个措施后,既有隧道最大沉降比PBA法的减小36.5%。(2)既有隧道变形以横截面变化为主,实测最大沉降42.2mm。施工过程中,沉降增量最大的是导洞施工阶段,其次是扣拱阶段,而站厅层及站台层施工阶段最小。(3)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变形模式逐渐变化。差异沉降增量最大的是扣拱阶段,其次是导洞施工阶段,而站厅层及站台层施工最小。其中,扣拱阶段是影响既有隧道安全性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轨道交通区庄站南站厅双层三跨联拱隧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庄站是广州地铁5号线和6号线换乘站,其中6号线南站厅为双层三跨联拱隧道。针对南站厅隧道设计的重难点,采用荷载-结构法和地层-结构法两种计算方法动态模拟南站厅隧道施工过程,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指导南站厅双层三跨联拱隧道的设计。南站厅隧道的顺利完工验证了设计成果的正确。  相似文献   

5.
地铁的内部的空气环境,其范围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折返线、尽端线隧道等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作为地下车站机电安装工程工程的一般最基本的通风空调施工范围,则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首次采用零距离平行下穿既有大型城市隧道的设计方案,为保证新建车站施工和既有隧道运营的安全,工程采用单层导洞大直径桩预撑支柱盖挖暗作法施工。根据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结果,车站站厅层的施工尤其是导洞(2)和(3)的施工是该工法的关键施工步序,站厅层施工完成后,车站中心线处地表沉降最大值为-38.4 mm,占总沉降值(-42.1 mm)的91.2%,与数值分析结果一致。因此,该工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地层和周围结构的变形,对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地铁3号线宁夏路站—敦化路站化区间隧道上软下硬岩层段为工程背景,利用数值模拟对三种断面隧道施工沉降、衬砌结构受力、塑性区分布、断面开挖面积和配筋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隧道开挖断面进行综合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拱部削尖马蹄形断面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且断面配筋面积最小,经综合考虑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最优断面方案。  相似文献   

8.
新建双线地铁隧道以双线平顶隧道型式零距离下穿既有已营运的福民站,其双线间距小、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营运车站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双线先后开挖方案为最优方案。结合实际监测结果,验证了当前施工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盾构隧道施工对临近市政桥梁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阳地铁2号线新乐遗址站—北陵公园站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隧道临近下穿既有的黄河大街桥。为保证地铁施工期间桥梁的正常使用,需要预测盾构施工对桥梁基础的扰动状况,以确定地铁施工对桥梁的影响程度。以设计为基础,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和现状,采用FLAC3D对盾构隧道临近桥梁地段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定量预测施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技术保障方案,给后续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铁5号线兴庆路站至青龙寺站区间隧道在兴庆路站站后设置停车线,为同时满足左线停车和双线正常行车的功能需求,拟选用左线(大断面)双侧壁导坑法和右线(小断面)台阶法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针对该地铁隧道不同施工顺序采用二维动态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施工引起的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地表变形、衬砌内力和中间土体应力特征及规律,得出大小断面地铁隧道先后施工相互影响的规律性成果:不同施工顺序对拱顶沉降和地表变形影响相差不大,而先行小断面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完成后对隧道拱腰收敛、衬砌内力及中间土体应力的影响较先行大断面施工的影响小,采用先施工小断面隧道的施工顺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