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2019,(4)
为了研究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效果,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建立能耗和碳排放评价体系,分析了原路面铣刨运输、原材料生产运输、混合料生产、混合料施工四个阶段的能耗及碳排放,并对温拌再生技术能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间,原材料生产运输及混合料生产的能耗及碳排放量占主要部分;与热拌技术相比,机械发泡类型温拌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最为突出,节能率11.1%,减排率10.5%;新集料含水率提高2%,能耗值增加11.42 MJ,碳排放当量增加0.89kg;旧料掺量提高10%,能耗值减少40.97MJ,碳排放当量减少2.27kg;无论从能耗角度还是从碳排放当量角度,四种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为:能源类型旧料掺量温拌剂类型新集料含水率。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节能减排效益,有必要量化就地热再生技术的能耗与碳排放。应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法,根据沥青路面养护施工流程划分了能耗与碳排放的边界条件,提出了沥青路面养护能耗与碳排放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能耗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分别测算了施工中原材料生产、铣刨、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与碾压等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结合实际施工的监测数据,计算分析了就地热再生与传统铣刨重铺的能耗与碳排放,评价了两种养护方式的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铣刨重铺相比,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可以节约能耗55. 1%,碳排放量增加6. 5%,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3.
《公路》2020,(2)
多孔沥青路面的空隙率达到18%~25%,而广泛应用的SMA沥青路面的空隙率仅为3%~4%,相比之下多孔沥青路面可以节省15%~20%的沥青混合料,由此带来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基于多孔沥青路面的大空隙特征,从石料开采、加工、运输,以及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碾压等环节,对建设期多孔沥青路面的节能减排效益进行测算。经测算可知,对于双向四车道沥青路面上面层,每半幅公里多孔沥青路面较之SMA沥青路面可以节约10.6t标准煤能耗,减少22.5t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正>交通运输与工业、建筑并称节能减排三大重点领域和三大碳源。作为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运输业,其终端能源消耗位居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首位。与此同时,道路运输碳排放居高不下,无论是从能源消耗量还是从CO_2排放量来看,道路运输业都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道路运输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道路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抉择。笔者认为,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集中体现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果和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运输装备标准化又是多式联运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多式联运运输装备的分类、国内外运输装备标准化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运输装备标准化状况,提出了我国多式联运运输装备标准化方面的相应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交通运输部实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贴政策,科学可行的测算方法是确保节能减排资金发放的重要依据。针对沥青路面的建设全过程,建立其节能减排测算流程和测算模型,选定温拌沥青技术(WMA)节能减排效益测算的参数和取值,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生产1t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比热拌技术节约44 130.23kJ能量,折合节约柴油1.43kg,可使热拌沥青建设期消耗总能量与CO_2排放量降低29.79%,CO、NOx、VOC等有毒害气体减排量均达到65%以上。针对温拌沥青技术提出的节能减排测算模型和参数取值可满足量化测算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与碳排放协调发展,对交通运输与碳排放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将由非期望Super-SBM模型测算所得碳排放效率作为碳排放系统指标,构建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数据,测算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平均值大于0.920,两系统具有较大互动作用;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先升后降态势,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上游省市低于中下游省市,个别省份未达到协调状态;上游省市更应注重交通运输的发展,中下游省市在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5,(12)
以交通运输部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在对公路建设项目能耗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万元施工产值(工程建安费)能耗指标"作为公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能耗统计和监控指标,据此,按行业先进水平、平均水平、较低水平三级标准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能效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评定方法,旨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引导和鼓励采用各种节能减排措施,逐步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不断促进公路建设的绿色交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中央财政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来,补助资金总额达到7.5亿元,大大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为支持交通运输领域开展节能减排,2011年财政部联合交通运输部设立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确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支持范围和领域,开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请和审核工作。两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对413个项目的"以奖代补",拉动了200亿元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投资,形成了年节能量为15.8万t标准煤,替代燃料26.2万t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9万t的规模。同时也加快了交通运  相似文献   

10.
<正>以全球金融危机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全球经济从信息化时代步入低碳化时代。我国的节能减排国家战略也从关注能源强度转变为关注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作为化石燃料消耗大户,我国道路运输车辆正面临低碳化的巨大挑战。道路运输车辆实现低碳化,除了对发动机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降低油耗、提高车辆排放水平以外,轻量化也已成为公认的、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5~2016年陕西省交通运输能量消耗基础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城市化率、人口数量、GDP、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额、单位GDP能耗、私家车数量六大因素与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度。同时基于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陕西省交通运输碳电力碳排放进行量化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与相关因素相关度依次是城市化率人口数量GDP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额单位GDP能耗私家车数量。预测发现,电力碳排放2022年将突破200万吨,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对陕西省交通运输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2015年我国建筑业单位产值能耗(碳排放)作为"十三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能耗(碳排放)强度基准值,结合预测出的"十三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产值,计算出"十三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能耗(碳排放)基准值。对施工建设、节约建材和低能耗建材替代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设定三种节能减排情景,预测出了"十三五"期三种节能减排情境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的综合节能和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3.
正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运输环境的净化,运输与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环境的角度对运输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实施绿色运输,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信息网络,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运输与物流系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第16届COTA国际交通科技年会是在  相似文献   

14.
刘吉毅  黄福友  陈斌 《公路》2023,(5):252-259
交通运输业作为全社会碳排放大户,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实施减排策略,对推动交通运输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水平视角出发,在考虑人口、经济、运载工具的基础上,新增道路等级、运输结构等因素,重构了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采用岭回归法消除各影响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以西南某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实际贡献率,并对短期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运行“堵转畅”、运输结构“公转水(铁)”、运载工具“油转电”等主要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向双碳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建筑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进行碳排放的计算,实现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设计。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实现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的快速统计和优化设计,提出综合碳排放因子的概念以简化碳排放计算。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碳排放量自动统计及便捷优化设计的目的,尝试将综合碳排放因子同BIM软件结合起来,利用BIM中明细表功能,实现基于构件类别的碳排放自动统计,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马文英 《商用汽车》2008,(3):124-125
何为节能减排?笔者认为节能就是节约能源,减少能量的消耗,包括电、煤、油、水等能源;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汽车更是现代社会先进技术的重要标志,但也是能源消耗和废气产生的源头;因此,道路运输企业的主要运输工具--汽车更是节能减排的首要研究对象.从能源消耗着手降低运输行业的成本,是建设节约型运输企业的重要环节,减少车辆的废气排放更是涉及到环保的大问题.笔者认为,道路运输企业应从以下4个方面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大策略.是坚持在发展中减排的同时积极控制人口和发展森林碳业、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节能措施以减少单位GDP能耗以及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但由於经济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和支援服务体系尚未确立,因而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仍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较高,城市交通场景具备2030年碳达峰调控可能性,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分析城市交通的减排策略与路径。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减排思路的分析,得出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量的控制、量的优化、质的转变着手构建城市交通减排策略框架,提出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3条实现路径,包括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并提出每条减排实现路径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从绿色低碳角度对城市交通类规划给出规划指标指引。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行业是社会碳排放流动的源头或发散部门之一,为给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基于该省1995—2014年的终端能源消费统计资料测度其历史交通碳排放情况,对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和协整计量检验后,运用曲线回归测度其经济强度增长下的交通碳排放环境效应是否存在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倒U型",并通过完全分解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其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三大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交通碳排放在规模效应上具有显著阶段性增长趋势,其人均交通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EKC曲线,且当前已处于下降拐点后,但远期可能面临向弱"N型"曲线的转变;经济强度对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始终为正,源于在绝大部分年度里两者的脱钩状态都为增长连接或增长负脱钩状态,但从2009年开始逐渐被运输强度、排放强度的效应所抵减而趋于短暂良性脱钩;在全球气候峰会召开后,四川省在交通运输行业上较好地履行了国家"碳排放承诺",但也面临一定的减排风险;从因素贡献率来看,未来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技术性升级上。据此,从优化运输结构、重用优势能源、加强环境管制等层面提出适应当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碳减排工具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运营期CO_2排放显著,目前中国尚无全面的高速公路运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清单分析,根据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活动工作分类及植被的碳汇功能划分了评价体系边界,提出了公路资产、养护维修、交通通行3大板块碳排放评价指标,研究了碳排放指标及碳清除量的测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高速公路运营期碳排放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高速公路运营期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