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饱和非饱和流固两相耦合的理论和利用显式有限差分技术,研究考虑地下水入渗侵蚀路基边坡,水头差形成渗透力影响下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差分强度折减分析法。将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镇胜公路K90段典型路基边坡滑坡工程,进行地下水入渗侵蚀路基岩土体施加渗透力造成路基边坡失稳下滑的分析,研究了流经路基纵断面不同水头差工况下的路基边坡变形和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考虑地下水入渗施加渗透力作用,路基边坡稳性明显下降,得出不同水头差Δh时的稳定系数和抗滑桩结构体上相应的弯矩,具有简单线性关系;研究了抗滑桩、路基采用土工格栅等加固措施后的变形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些加固措施对边坡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在极不利水头差情况下的边坡稳定情况,得出此种情况下,边坡仍有富裕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2.
动水压力下的沥青路面水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年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的调查、分析,从渗水诱发到滞留水动水压力下的破坏机理入手,探索了这一演变的内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关联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子进行预处理,建立了基于多因子关联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GM(1,N)预测模型。对哈尔滨市1994年~2004年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实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克服了GM(1,1)模型对于波动性较大的非平稳数列预测精度低的缺点,该模型具有简单、有效、预测精度高的特点。GM(1,N)模型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方法,且不会出现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矛盾的现象,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事故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5.
6.
选用典型橡胶水泥类脱空修补材料,分别控制龄期(1、3 d)和橡胶粉掺量为0%、5%、10%、15%、20%。以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在盐-冻融环境下不同龄期、不同掺量的修补材料下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体积膨胀率的弱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掺入橡胶粉后,压浆材料各项力学指标具有显著提升,提升效果由优到劣依次为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对于城市主干路而言,应优先选择提高橡胶粉掺量,以确保注浆完成后,路面结构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对于交通量较小的城市次干路及以下道路,应优先考虑增加养生时间。在工程实践中,应将橡胶粉掺量控制在12%,以获得最大的工程效果。压浆材料体积膨胀率均控制在3%以内。这表明橡胶水泥类压浆材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不仅体积膨胀率较好,而且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动荷作用下路面材料阻尼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材料阻尼的微观机制及其变化规律,着重讨论了阻尼对路面材料动力响应的影响及其对外动荷载的应力依赖性,并介绍了适用于工程建设中不同建筑材料粘弹特性的动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结构参数对下承式外倾钢管拱桥稳定性的影响,以沙颍河桥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析拱肋厚度、矢跨比、横撑形式、拱肋外倾角度等参数变化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理论揭示各参数变化对结构稳定性影响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结构失稳一般表现为面外失稳,矢跨比、拱肋厚度对全桥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矢跨比处于1/3.5~1/4时,结构的稳定性最高;拱肋厚度超过25 mm后,通过增加拱肋厚度的方式并不能明显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其他横撑形式相比,“X”形横撑提高结构稳定性效果最佳;增大拱肋外倾角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但当拱肋外倾角度超过15°时结构的稳定性开始降低;为提高下承式外倾拱桥的稳定性,可优先选择对拱肋厚度进行优化。本文的研究可为外倾钢管拱桥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材料组成对环氧沥青砂浆间接抗拉性能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组成对环氧沥青砂浆基本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明晰不同粒径尺寸的矿料及沥青含量对环氧沥青砂浆力学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试验方法以及环氧沥青材料的热固特性,采用Marshell成型方法制备试件并进行劈裂试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不同劈裂指标下各材料组成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环氧沥青砂浆中的含量与各劈裂指标的关联度最大,且相比于劈裂抗拉强度和模量,环氧沥青对破坏拉伸应变的影响更为明显;矿料越细,各档矿料与破坏拉伸应变的关联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对劈裂抗拉强度、破坏劲度模量的影响则是先减小后增大;在低温时,各档矿料的变化对不同劈裂指标的影响均为:破坏劲度模量劈裂抗拉强度破坏拉伸应变,在常温时,粒径大于0.3mm的矿料变化对砂浆的强度、模量的影响程度较高,而粒径不大于0.3mm的矿料含量波动对应变的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灰色关联聚类在半刚性基层材料性能优化指标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评价时,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全面考虑强度(抗压强度)、稳定性(抗冻性、干缩性、温缩性和抗冲刷性)和疲劳性能。文章利用半刚性基层材料抗压强度与其他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指标———综合压缩模量。结果表明,灰色关联聚类方法是指标分类或同类因素归并的有效方法,可在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时使用;采用综合压缩模量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指标,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可在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关博文;吴奇霖;王晨迪;吴佳育;王发平;赵永辉 《公路交通科技》2025,(1):76-84
【目标】探究再生混凝土在富盐地区服役性能劣化规律,拓宽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方法】采用超声无损检测、力学特性试验等方法,评估了硫酸盐干湿循环周期及交变荷载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通过微观性能测试,剖析了再生混凝土在交变荷载-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宏微观性能的劣化机制,并构建了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方程。【结果】交变荷载作用使再生混凝土性能劣化提前。在侵蚀周期大于45次后,其相对动弹性模量与相对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应力水平越高,下降速率越快。当应力水平小于0.5时,轴向压缩荷载与硫酸盐侵蚀作用可提高再生混凝土整体密实度,但超过该阈值,微裂纹扩展会降低其抗侵蚀能力。所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再生混凝土损伤度发展规律,但在侵蚀后期,由于再生混凝土自身结构缺陷,预测误差会略有增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富盐地区道路工程中再生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与耐久性评估提供关键依据,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成本,对推动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为研究海洋环境下饱水状态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的规律,基于Fick第二定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推导出综合考虑混凝土对氯离子结合效应、氯离子扩散试件依赖性、表面氯离子浓度、离子静电场作用、温度、混凝土内部响度湿度影响的氯离子扩散方程。将混凝土假定为由骨料和砂浆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并利用MATLAB编制相应程序,从而实现了细观层次三维随机混凝土几何模型的生成。基于MATLAB平台研制了mat2scr 2017程序,将MATLAB中图形文件数据读入SCR脚本文件中,实现了MATLAB图形向CAD图形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随机混凝土模型的通用性。研究成果表明:细观层次上的物质传输浓度分布和数值上与宏观层次都有显著区别,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具有显著的随机性,相同骨料含量的混凝土试件同一深度的氯离子含量是随机变量,骨料对氯离子传输具有显著地阻碍作用,骨料改变了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路径,氯离子分布在骨料周围有绕流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