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公路交通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新疆旅游业呈现旅游快速增长、旅游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旅游发展呈现新格局、旅游潜能不断发掘等特点,以及新疆交通运输初步呈现的以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支线铁路为脉络,以农村公路为基础,以空港和大型陆港客运枢纽和物流园区为支点的综合运输网络格局,分析了新疆交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了公路网络总量不足,旅游资源可达性差、技术等级总体偏低、旅游服务设施不足以及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针对性分析了新疆旅游公路在旅游业、自驾游产业、个性化旅游体验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提出构建多层次自治区旅游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水平等5各方面的旅游公路交通发展理念建议,包括快进体系、慢游体系、枢纽布局等三个方面的旅游公路规划布局方案,并服务设施、标识标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旅游公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分析了综合交通规划的特征,提出旅游公路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拟探究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下旅游公路系统构建以及运营发展的解决方案,并以巴州S340旅游公路为例,以实证研究分析了旅游公路设计策划与投资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旅游公路慢行道设计理念、设计元素和功能设计关键点的研究,借鉴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成功设计理念,结合威海滨海公路慢行道优化设计项目的实践,探讨了在已建成公路基础上如何规划设计、合理布设慢行道系统,完善服务设施,达到路内路外贯通一致,为国内旅游公路慢行道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消费和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是新格局,旅游消费和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交通领域从业者,探索"交通+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发掘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公路作为交通出行占比最多的方式,与旅游的结合更加密切,探索"公路+旅游"项目的融资模式,对创新"公路+旅游"的融资机制,保持"公路+旅游"产业良性发展,实现合作各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对美澳滨海旅游景观公路考察的总结,论述了如何借鉴国外旅游景观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结合广东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条件,在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中贯彻安全、环保、灵活、宽容、创作的设计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广东滨海旅游发展特点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从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定位入手,通过分析该工程项目在设计理念、平面线形设计、处置方式和桥梁的设计,为后续类似的旅游公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夏齐勇 《交通科技》2011,(4):75-77,81
结合武神旅游公路提出的"安全舒美、创新和谐"设计理念,阐述了景区旅游公路设计路线、路基、桥涵及生态景观等专业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3)
在传统观念中,公路只是作为游客进入目的地及空间移动的通道,并未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在分析公路成为旅游资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以我国十大公路奇观为例,分析其观光与审美价值,并由此探讨公路旅游开发的注意事项。结论如下:随着风景道及自驾游的兴起和公路设计理念的变革,我国已出现一批具有特殊观光审美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的特殊公路;公路成为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和景区的概念得以拓展和深化;我国公路旅游开发应注重旅游公路的安全设计、观景台设计和旅游服务区设计。  相似文献   

9.
王风 《公路交通科技》2013,(10):172-175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需求也日益增长。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公路旅客周转量以及旅游业发展之间的数据关系,预测海南省未来20年的公路旅客周转量。通过预测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以解决海南省未来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从而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史静 《公路交通科技》2010,(10):328-330
河北省长城旅游公路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加快发展旅游业并带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由于绝大部分处于山岭重丘区,加上沿线名胜古迹和风景区较多,环境保护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围绕长城旅游公路的修建中的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对山区旅游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国推动"全域旅游",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已进入繁盛时期。而公路作为连接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纽带,建设规模及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本文通过将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应用于云南省普洱澜阿(建议第一次出现项目名称时用全称)美丽公路规划的编制实践,依据公路的旅游功能以及调整旅游节奏的不同,从景观区域和景观节点两个层面总结出生态环境敏感区美丽公路的规划设计方法,为处理美丽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的关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路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发展,公路正从过去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公路+旅游的美丽公路建设模式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介绍了云南美丽公路设计理念的概念、特点,并结合云南某国道改造项目为工程实例,对美丽公路设计理念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对云南省以及全国类似美丽公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公路交通功能的重要性及海南国际级生态旅游岛的定位,介绍了海南首条旅游公路的工程概况、设计思想和理念。设计结合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提出建设绿色公路的生态与耐久的核心目标,总结了在世界级生态岛上旅游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4.
公路旅游交通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公路旅游交通在公路交通运输业中的地位日益显现。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公路旅游交通量的方法。采用四阶段分析理论,以利川和万州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旅游人数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区域旅游交通总量,在分析基年旅游交通量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路段的交通出行量。有效地预测了利川和万州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旅游交通量。  相似文献   

15.
旅游公路的修建与发展旅游业,保护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阐述了修建旅游公路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在施工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将海南陵水南湾猴岛旅游公路打造成为海南特色的"公路旅游产品",公路建设创新性地开展了旅游公路概念设计研究,并进行了专项概念设计。系统提出了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并以陵水南湾猴岛旅游公路为案例,通过旅游价值分析,确定了陵水旅游公路"珍珠海岸,欢乐之旅"的主题定位;划分了水口庙、椰林近海、黎安滨海、猴岛保护区4大景观段;并按不同段落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时速,灵活设计路面断面形式,人性化地设置了观景台、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17.
喻沐阳  张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7-30,49,M0006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地形地质复杂,征地拆迁困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将绿色公路的设计理念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系统研究了公路工程绿色发展理念;然后在总结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绿色公路理念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要点和原则;最后以省道S478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从线位优化、指标选取、断面布设、景观规划等方面开展设计实践,最大限度降低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绿色公路理念在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公路建设、公路服务设施升级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公路服务于旅游的重要窗口,旅游型服务区的打造更需要关注游客的精神需求,塑造极具归属感的"旅游场所"。在旅游型服务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展现"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使旅游型服务区兼具外在形态与场所精神的双重特点,在环境协调、空间导引、服务功能拓展、视觉环境等方面加强旅游型服务区的空间环境营造。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9,(11)
根据海南省文昌市滨海一带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实验性地采用叙事策略对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进行规划设计,赋予不同路段特色故事主题,进行相应景观及旅游产品设计,以此突出地域文化及自然景观特征,对城市与自然肌理实现更好的保护,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同时,破除旅游组团的交通分隔,提高全域旅游可达性,满足城市发展和旅游建设的双重需求。以旅游产品化视角,传达公路设计理念,从设计公路到创造产品。利用工程、艺术、经济、生态等多种思维方式,将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建设为交通、旅游、文化、景观多功能复合的线性廊道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巴彦堤防和巴彦港堤防段工程进行交旅融合设计策划,以公路主体工程、慢行系统与沿线服务设施为主体,兼顾道路与旅游、产业扶贫开发相衔接的环节,设计思想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交通为用、发展为本,立足"交通+旅游+产业+扶贫"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交通为载体、旅游为带动、产业为支撑,通过规划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融入兼具人文特色的生态景观,实现路、旅、产协同发展,实现旅游公路对沿线旅游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特色村寨开发、精准扶贫等相关方面的辐射和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