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明 《游艇业》2011,(6):17-17
中国帆篷的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形成与古埃及、阿拉伯、印度、欧洲舟船的三角形或方形软帆都有明显区别的中华帆,具有四角形、扇形或矩形硬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郑明 《游艇业》2011,(5):17-17
中国帆篷的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形成与古埃及、阿拉伯、印度、欧洲舟船的三角形或方形软帆都有明显区别的中华帆,具有四角形、扇形或矩形硬帆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郑明 《游艇业》2011,(11):17-17
中华帆在世界航海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中华帆的起源时间却无从考证。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中的遗憾。更是世界航海史中的一大损失。希望后人能够珍惜中国航海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郑明 《游艇业》2011,(8):20-20
中华帆采用桅杆是单杆式,高度较低,无需用绳索加强,也无障碍,利于调戗驶风。而升降操作西洋帆自上向下展帆速度较快,但工作繁琐。需要多人在桅桁和甲板上配合完成。  相似文献   

5.
郑明 《游艇业》2011,(9):20-20
美国有《修女也疯狂》,其实中国的“中华帆也艺术”。西方人士认为中华传统帆船不仅“适航性好”。是“实用的船种。船舶庞大,能远航…而且认为“设计精妙,装饰独特”,“有灵性和魅力”,“值得描述,以传后世”。  相似文献   

6.
郑明 《游艇业》2011,(7):17-17
中华传统舟船升起帆篷利用风力推船航行称为驶风。俗称跑风、打风等。中国船工、海员在历代相传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驶八面风、调戗等驶风操帆技术。驶风航速受风力、风向、帆角、水流速、流向、船型、帆面积以及操帆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风向与船纵中线的夹角称风角,船驶风时,帆面与船纵中线的夹角称帆角。帆角随风角相应调整,才能有效利用风力。  相似文献   

7.
帆手传说     
文阳洁 《游艇业》2010,(5):88-93
这些拥有显赫事业的人并非职业帆手,但他们热爱帆船——此项运动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心态和生活。在谈及中国时,他们对其绚烂的海洋历史津津乐道,他们也试图襄助中华大地的风帆归来。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无人帆船在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勘测等方面的应用,为一款海上自动航行帆船设计了风帆结构,并进行气动性能分析。建立无襟翼帆、分离式襟翼帆和嵌入式襟翼帆3种翼帆模型,通过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分析,比较3种风帆的气动性能,分析变角度襟翼帆对风帆气动性能和对帆船推力提升理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嵌入式襟翼帆对无人帆船风帆整体的气动性能具有提升的作用;随着襟翼帆偏转角的增大,风帆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随之增大、帆船的推力系数明显增强,对帆船性能的提升具有较优的影响,促进无人帆船在推力提升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晨辰 《游艇业》2014,(1):44-45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中国帆友而言,是个忙碌却喜悦的一年,因奔赴各地帆赛而忙碌,为伴随赛事成长而喜悦。仅以《游艇业》赛队为例,全年共参加了6场比赛,环海南岛、CCOR、俱乐部杯、中国杯等国内主要帆船赛事悉数参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果算上本刊记者参与报道过的赛事更不胜枚举,在过去的365天内,平均月月有比赛,周周要登船。而对于中国帆赛品类繁多却又良莠不齐的现状,想必众多帆友开始不得不面临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利用风能的翼型风帆助推技术是运输船舶满足EEDI高阶段指标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以一左右舷横向对称布置两对翼型风帆的油船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相对风向角,分别采用烟流流动显示试验和风洞测力试验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双帆横向间距变化及不同操帆控制策略对风帆组气动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计及横倾的四自由度MMG非线性运动方程组,评估压载吃水下双帆横向间距及其操纵控制策略对风帆组节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横风作用下,沿船宽横向布置的两帆间存在着相互干扰,通过合理的操纵控制,可提高风帆组的推进性能;两帆横向间距越小,帆-帆干扰效应越明显,为最大限度地发掘风帆组的整体助推潜力,需要差动操帆的角度也越大;相较同步操帆最优状态的推力增量,同时差动操纵背风侧两帆,风帆组推力增量可再提高约7.7%,压载吃水下风帆组的综合节能收益可达22.7%。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战船     
桑史良 《航海》2005,(6):F0002-F0002,1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开始航海。他们制造了一种有木浆和船帆的柏树船。航行时,桨帆并用向前进;作战时,仅用划浆推进,并把帆卷到横桁上。船体特点:船头高翘,中间甲板上有小船舱,  相似文献   

12.
矩形硬帆间相互干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矩形硬帆间相互干扰的试验研究结果,在简单描述了试验模型和方法后,先对试验结果作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又结合缝翼理论、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对硬帆间干扰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帆组合体可有效地提高单位甲板面积上帆的推力。三帆组合体的帆距t=1.25倍弦长、位错角φ=28°时,帆间干扰损失为5~8%,φ=45°时帆间干扰损失最小,在某些风向角上其推力甚至比单帆还大。在二帆组合体上,当前帆与后帆成约-10°夹角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船艇》2014,(1):131-132
10月27日清晨,深圳海上运动基地,参加中国杯的近百艘帆船纷纷起航。在出发码头,一幅粉红色巨帆在掌声、欢呼声和快门声中徐徐升起。帆上五个大字——“我们结婚吧”承载着人们满满的祝福,将驶向大海,一直向南,直至遥远的帆船之都新西兰奥克兰。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转筒帆的空气动力性能及影响因素,在介绍旋转圆柱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及受力情况的基础上,运用FLUENT软件对转筒帆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转筒帆空气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为速度比,并得到不同速度比时转筒帆的空气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5.
将风帆装置的气动特性、船舶航线信息和典型航区风能资源特征相结合,提出一个船舶风帆选型方法。根据风洞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并归一化圆弧形翼帆、滚筒帆、涡轮帆和天帆的风力助推系数和横漂系数;考虑不同航线上风力、风向的概率数据计算出不同风帆的助推指数和横漂指数,将每年12个月的助推指数和横漂指数相加得到总助推指数和总横漂指数;以不同风帆的总助推指数较大,兼顾较小总横漂指数的优选原则,确定最佳的风帆类型。以上海—香港航线和横滨—洛杉矶西段航线为例,利用这种风帆选型方法,计算出2个航线不同风帆助航装置的综合助推指数、横漂指数和总评价指数,确定了2条航线的最佳风帆装置,为船舶风帆的选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抽气式涡轮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涡轮帆的模型,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描述了涡轮帆的动力学特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抽气式涡轮帆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升阻力系数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计算了特定情况下椭圆筒不同偏转角时的升阻力系数,并模拟了不同旋转角下吸气强度以及旋转角为0°时分流板位置对涡轮帆升阻力系数的影响,为涡轮帆的优化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臣  孙培廷 《船舶工程》2023,(3):35-42+134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围绕襟翼弦长对双元素翼帆推进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襟翼弦长增大,主翼尾缘的流体回流幅度越来越大,一定量的流体回流能补充主翼的尾流分离;当襟翼弦长c2与总弦长c之比为0.5时,过多的流体回流会干涉主翼尾流,引起附面层分离;在翼帆0.95h截面上,主翼吸力面尾缘和襟翼吸力面前缘的压力载荷呈弧形下降,表现为双元素翼帆翼尖回流和缝隙回流现象。最终认为c2/c=0.4的双元素翼帆模型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曾敏相  罗安琪 《船艇》2014,(1):116-117
2013年10月25日下午,奥克兰-深圳航海旅游推介会(Shenzherl—Aukland Marine&Tburism Function)在大梅沙游艇会举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兼国际帆联第一副主席李全海、国际帆联副主席Adrienne Greenwood、新西兰驻广州领事馆总领事Rebecca Needham、奥克兰旅游、  相似文献   

19.
李刚  蔡薇  曾青松 《船舶工程》2023,(10):76-83
基于雷诺平均的湍流处理方法,采用SST k-ω方程湍流模型对控制方程进行封闭,时间离散格式为2阶。使用STAR-CCM+商业软件分析帆数量对多帆系统推进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的不确定度分析规程进行数值不确定度分析。将仿真数据与理论方法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帆系统风帆数量增加时,其风帆助航力有明显提升,总推力增加,有更好的助航效果;但推进性能并不是随风帆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具体的风帆数目确定还需综合考虑稳性、操纵性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20.
Cherry 《游艇业》2012,(7):36-37
2008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给青岛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奥运文化遗产帆船渐渐融入城市主流生活,日益成为这座海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靓丽名片。继承奥运遗产传承奥运精神,打造“帆船之都”城市文化品牌,是后奥运时代的主题词,也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下,青岛宜居幸福的城市本色和蓝色青岛时尚生活的本土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