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带连杆-弹簧并联结构的高静低动隔振器的静力学模型,得出高静低动隔振器的一阶刚度和三阶刚度表达式;其次,考虑斜置弹簧阻尼情况,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起推进轴系-高静低动隔振器纵振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谐波平衡法求解出系统的力传递率,并与采用龙格库塔法的数值解法进行对比验证;最后,结合船舶实际工况参数,分析其在叶频激励下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斜置弹簧阻尼的高静低动隔振器隔振系统的低频隔振效果更好,随着高静低动隔振器的轴向阻尼增大,隔振系统在高频段的隔振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2.
针对船舶轴系抗冲击的具体情况,建立了包括主机及其隔振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对主机隔振器采用不同刚度时轴系的冲击位移响应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隔振器刚度值对冲击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船舶运动时的阻尼和刚度非线性,导致船舶大幅运动时横摇和纵摇之间的耦合,本文依据作者建立的船舶纵摇与横摇耦合的非线性方程,考虑强海浪激励情况以及纵摇和横摇的频率特征存在2:1的内共振关系,采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多尺度方法,求出了横摇和纵摇运动的摄动解,研究了亚谐共振发生的条件,给出了亚谐共振状态下船舶纵摇与横摇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船舶亚谐共振的发生取决于波浪遭遇频率和纵摇频率的比值以及波浪激励的大小;船舶运动发生亚谐共振时,船舶出现大幅运动甚至倾覆。  相似文献   

4.
船舶轴系是柴油主机与螺旋桨之间的连接装置,起到动力传输的重要作用,轴系安装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船舶的振动特性、使用寿命和动力性能。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大型船舶(如LNG船、集装箱船等)数量猛增,船舶推进轴系在刚度提升的同时,轴系动态校中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多影响因素下的船舶轴系装配问题,研究了船舶轴系的动态校中技术,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轴系的动态校中过程进行分析和仿真。  相似文献   

5.
船舶轴系纵扭耦合振动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分析大型船舶轴系纵扭耦合振动计算的系统矩阵模型,从耦合效应的角度考虑,柴油机曲轴用当量耦合刚度表示,螺旋桨则用当量加速度耦合系数和当量速度耦合系数描述,通过对实船轴系纵扭耦合自由与强迫振动计算,对耦合振动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大型船舶柴油机推进轴系纵扭耦合振动计算的系统矩阵模型。在耦会效应的考虑上,柴油机曲轴计入其当量耦合刚度;而螺旋桨则用当量加速度耦合系数和当量速度耦合系数描述。通过对实部轴系纵扭耦合振动的计算与实测分析,对耦合振动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曹东江 《江苏船舶》2005,22(6):18-19
轴系是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轴系工作状态欠佳将引起主机油耗增加,工况恶化,甚至会导致船舶振动,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轴系的结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海洋船舶广泛采用的是常规螺旋桨推进装置轴系,即尾机型,采用固定螺距螺旋桨。中纵布置的单轴系。下面以530TEU集装箱船的轴系设计为例,对此种轴系的设计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运用结构弹性波理论,以推力轴承及其弹性支承系统作为一端边界条件,建立推进轴系纵向振动理论模型,详细推导轴系纵向振动特征频率方程,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得到轴系纵振一阶固有频率估算解析式;结合某型船舶参数,重点对比研究集成隔振系统与RC支承子系统对轴系纵振衰减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集成隔振系统能够在较大频段内有效衰减轴系纵向振动,而RC支承子系统表现动力吸振特性;在保证轴系运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大集成隔振系统质量或减小RC支承子系统质量有助于扩大减振频段。  相似文献   

9.
李浩  陆建辉 《船舶》2011,22(1):16-20
考虑船舶横摇运动中恢复力矩及阻尼力矩的非线性,建立船舶在规则波浪中参数激励下的非线性横摇运动方程,并对规则纵浪中船舶参数激励横摇运动进行研究,探讨船舶发生参数激励横摇运动的条件及大幅横摇的动力学特征,分析船速、波高及波长等因素对参数激励横摇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船舶调距桨主推进系统轴系动态校中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义  慕明远  詹佳 《机电设备》2009,26(5):17-19,4
传统的船舶轴系校中计算的主要目的是在轴系静态的情况下验证和确定轴系设计状况,用来指导轴系的安装和检验.本文拟在静态校中基础上结合调距桨系统的特征,考虑调距桨主推进系统由于船体在各种装载情况下的变形、轴承支承刚度、油膜刚度、螺旋桨水动力、齿轮箱齿轮啮合力等动态因素下对轴系合理校中的影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现代大型船舶轴系校中计算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