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约2628万辆,与2020年基本持平;其中,乘用车销量约2148万辆,同比仅有不到5%的微幅增长。往前回溯,中国汽车市场早在2017年就由增量转入存量市场,新车销售收益下滑,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汽车企业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正依托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持续增长的经济,中国汽车年销量过去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步入存量市场时代,汽车年销量增速预计将不断下滑。2018年,中国市场乘用车的平均车龄为4.6年,预计2023年为5.5年。随着平均车龄的增加,汽车售后业务会得到重视,中国汽车后市场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居民消费增长放缓,乘用车销量增速持续放缓,整车企业与经销商的矛盾再次加剧,自主品牌发展压力重重,传统汽车行业似乎笼罩在困境的迷雾中;另一方面,以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为代表的汽车行业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本文对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作了简明扼要的回顾,并预测了2015年汽车市场销量。  相似文献   

4.
李森  郭鹏 《时代汽车》2020,(1):117-120
汽车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汽车消费的稳步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乘用车市场也结束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2.0时代。当然,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无论在增量维度还是存量维度,消费者都展示出了强劲的潜在需求。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在调取近三年共计5.5万个消费者现场问卷调研的样本,同时立足当前的经济环境,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未来市场变化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快汽车市场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姚兰 《汽车纵横》2023,(1):100-101
<正>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疫情对汽车消费市场冲击影响,消费者购车需求释放受阻,终端市场表现疲软,供给端节奏放缓,为汽车市场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压力,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受疫情影响,2022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略显疲弱,环比和同比均呈现下降,年末岁尾并未出现往年的翘尾现象。尽管如此,但全年汽车产业走势不改,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超2680万辆,同比增长2.0%左右;2023年汽车行业总体增长预计将达3.0%,年销量或为2760万辆。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0月,汽车产销总体继续回升,但回升幅度仍较低。其中,乘用车市场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改善,行业企业依然承压;商用车在加快更新淘汰及投资拉动的作用下,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则继续呈现大幅下滑的态势。1-10月,汽车销售2065.2万辆,同比下降9.7%。2018年以来,中国新车销量出现下滑,但绝对增量仍保持在高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保有量全球最大市场。同时,车龄增长、保有量增加双效驱动汽车后市场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近10年来中国私家车增长一直处于井喷状态,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已达1.54亿辆,且每年还有约2 000万辆的增量,但随着新车销量增速逐渐放缓,汽车产业链价值中枢将向后端转移。目前我国平均车龄仅4年左右,距离成熟汽车市场车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汽车保有量与平均车龄的持续增长将推动汽车后市场进入快速成长阶段,2015年汽车后市场的交易额估计会达到9 000亿元,未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汽车行业"双积分"新政 2020年6月,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在内的五部门发布了汽车行业"双积分"新政策.工信部指出,通过建立积分交易机制,将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形成市场化机制.所谓双积分,是指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每个汽车厂商都需要生产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在系统分析近十年中国豪华乘用车市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供需两端探究总结市场发展变化的原因,以及市场变迁呈现的特征,最后推断未来豪华乘用车市场发展趋势,并进行方向性的大体预测。近十年豪华乘用车市场发展分析市场容量持续扩大,渗透率向传统汽车发达国家看齐自2013年起,除2016年外,中国豪华乘用车市场年度同比增长速度均超过整体乘用车市场,在2017-2020年整体乘用车市场连续负增长的四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应提出实事求是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销量50%以上";"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  相似文献   

11.
饶达 《轿车情报》2012,(5):48-49
1季度回顾及4月展望 3月中、上句乘用车销量同比有所增长,但3月20日国内油价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国际油价还在高位震荡。且没有明确的下行信息,对乘用车潜在用户的压力又增大不少。虽然3月最后一周有6个工作日,但市场销量明显放缓。抵消了清明节前的汽车市场小高峰。由于货币政策略有放松。  相似文献   

12.
存量时代背景下,汽车企业保留置换用户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深入研究汽车品牌用户流失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换购用户调研数据,从前车体验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品牌形象体验和产品体验对汽车品牌用户流失的影响。一、研究背景当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逐步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汽车置换消费对新车销量的贡献地位日益突出,2019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为2.12亿辆.  相似文献   

13.
<正>车市波动理论分析认为,商用车市场的当前困难(2年左右)是暂时的,发展前景仍比较乐观。下一次井喷车市可能发生在第7次波动期,预测波峰出现在"十三五"规划后期(接近2020年)。商用车市场大幅回落2015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1 209.50万辆和1 185.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4%和1.43%。其中,乘用车产销1 032.78万辆和1 009.56万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这台全球汽车业最大的发动机,仍在凶猛地咆哮,钱包鼓起来的国人正把汽车梦变为现实,汽车销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2014年新注册汽车2 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 707万辆,两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数据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业正在从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转变,汽车后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巨大金矿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威尔森联合新浪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了《202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白皮书》,白皮书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市场趋势以及社交媒体微博关于新能源汽车舆情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市场舆情对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14,(1):13-14,18
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态势是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在分析2013年乘用车市场逐步走高态势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比美、欧、日等国家的汽车销量和保有水平,对201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及发展走势进行了预测。受发展规律、宏观经济及汽车政策的影响,2014年我国乘用车需求预计为1860万辆,同比增长14%。2014年乘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变局。一方面,我国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不断积蓄力量的中国汽车品牌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存量时代到来和消费逐渐升级,高端市场的潜力快速释放,经过中低端市场磨练的中国汽车品牌,也孕育了冲击高端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新能源车,我们预判在2021年将接近乘用车市场10%的市场规模,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车市将正式由引入期进入发展期。而参考燃油车发展期的时间,我们预判新能源车的发展期将从2021年持续到2030年。据威尔森监测,201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销量达55.5万辆,同比增长71%。然而,55.5万辆这个数字,距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规划》)中制定的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乘用车约180万辆)仍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19.
饶达 《轿车情报》2010,(4):34-35
尽管2月份销量比同期也属大幅增长,但乘用车的订单数已经大大减少,厂家对2010年市场预期较低,销量相对也低;2月份环比销量下滑大,还因为在1月份数据中包含去年一些厂家隐藏的销量。但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购车的政策优惠、人们对拥有汽车的观念的巨大变化,乘用车的产销增量仅会下滑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不改变对今年市场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庄严 《运输车辆》2008,(11):72-74
戴姆勒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在世界商用汽车行业的强势一直是公认的事实:但由于中国国内商用汽车市场主要由国产品牌主导,梅赛德斯一奔驰商用车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其乘用车品牌,而历史积淀的霸气也很难让笔者有切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