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售前售后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许多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改革创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1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特征和问题以贵州省高职高专为例,对全省职业院校2020年~2022年产教融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和问题。(1)贵州省职业教育校企融合各主体数量逐年提升,全省校企融合在不断深化,但校企合作总体保持在较浅层次,产教“两张皮”问题十分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形势比较严峻。通过调研发现,在第一批产教融合培育企业中,只有贵州省茅台集团和唐人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投资办学,贵州省通源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其余企业只是提供技术指导和学生实习岗位,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新兴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制等。校企融合只有“合”,没有“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9—12日,在落成不久的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内,“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接高端对话”系列活动隆重举行。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原人事部徐颂陶副部长等领导人出席此次系列活动,参观了展览并先后发表主旨讲话,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讨“三教”改革助力职教内涵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本栏目特邀我刊编委会委员冯津老师,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动职教内涵发展为题,为读者朋友们深入讲解职教行业的热门内容,包括培养一体化师资、推动课堂革命、开发教材及资源、联合开发实训设备、辅导创新创业、推动赛教融合和技术联合创新等。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并一同进行深入交流,助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合作中双促进、双提升。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与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整个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专业设置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类职业教育与世界汽车名企紧密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和企业办学力量方面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正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渡.不过,我们也应该直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过程中,很多维修企业不愿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很多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很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其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  相似文献   

7.
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途径,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校企统一的办学实体是我院保险实务专业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1产教融合理论的探索1.1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教育部倡导职业院校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支撑平台,形成人格养成、能力固本、文化感染、强化素质的新的培养思路。“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新时代的“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发展阶段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更好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相关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形成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国家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主流趋势,校企共育是今后职教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职业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推行校企共育,可以更好地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推动职业院校健康发展,使我国由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1产教融合理论的探索1.1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教育部倡导职业院校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举措,形成人格养成、能力固本、文化感染、强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新时代“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1职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意义自“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培训责任也愈发受到重视,校企合作共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主要在三个层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社会教育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2.
《汽车维修技师》2006,(6):12-12
近日,从元征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处了解到.元征公司与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泉州中营学院等职业院校达成校企合作协议,今后元征公司与职业院校将会在“教学与就业”、”人才培训”、”学术交流与科研”等方面优势互补,展开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3.
<正>1校企协同模式的构建校企协同发展是指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以政府和行业机构为中介,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行业机构提供市场监管和指导,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及长远发展规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在教学大纲、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学院基于需求导向理论,坚持“服务社会、适应发展”的原则,紧密对接武汉市产业链和创新链,牵头成立“武汉市汽车职教集团”,并获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相似文献   

14.
“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一次成功实践。本文主要介绍了学院在与淮钢公司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基本做法和一些特点主要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5.
<正>1研究背景1.1政策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为深化校企融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均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新时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命脉所系,关系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的地位,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之路。“三教”改革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个问题的重要条件,对教育的意识形态导向和人才培养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低碳环保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国内新能源汽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工作必须结合行业发展现状,通过与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新技术。因此,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对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的创新路径进行探析,期望能够为该专业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汽车跨国公司在市场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丰田汽车公司除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深度的本土化改善之外,更对“专业对车、诚意待人”的服务理念作了全面贯彻。目前,我国不少职业院校与丰田公司等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办学关系。其中丰田T-TEP项目(丰田技术培训计划)的合作理念、运行模式较为成熟,校企双方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是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加快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的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新能源汽车行业及企业,深入剖析企业岗位的重点工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汽车维修后市场对汽修专业人才的质量需求也逐年提高。本文针对目前中职教学现状,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研究,探究汽修专业"企业化课堂"教学。1背景分析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去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