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速铁路电分相采用锚段关节式电分相后,由于中性段长度较器件式增长,动车组停在分相区的概率大大增加,给动车组停在电分相无电区时的救援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根据我国已开通运营的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关节式电分相结构,探讨动车组停在分相无电区后利用接触网开关救援办法,并对完善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电分相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动车组过电分相的列控分闸区系统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流牵引网存在电分相,高速动车组过分相采用列控和车载方式,过分相时的各专业间的技术方案以及运输管理需综合考虑。针对高速铁路的列控过分相方式,对接触网电分相设计、列控分闸区、分闸区进口分界速度等技术进行分析,对接触网长无电区电分相、短中性段定分相和列控分闸区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高速铁路行车组织和运输管理有关过分相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目前高速铁路电分相设置方案和动车组过分相的控制方案以及牵引供电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各种电分相设置方案在高速运行和低速运行时对运行时分的影响,并以武广高铁为例对武广全线单车不停站、站站停、多车运行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动车组高速运行的区段,带电过分相与列控过分相两种电分相设置方案对运行时分影响区别不大,列控过分相的速度衰减量很少;当电分相设于车站附近时,采用列控过分相方案,进入电分相区的初始速度应满足一定要求;无论采用列控过分相还是带电过分相均可很好地满足整体运行时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京九线既有孔垄牵引变电所电分相为六跨关节式电分相,由于安庆至九江高速铁路孔垄联络线引入既有孔垄站,为满足开行动车组列车运行的技术条件需求,需对既有孔垄牵引变电所电分相进行改造.以对既有运营干扰最小以及改造工程量最小为原则,经过方案比选,推荐采用上下行电分相对齐及移动距离最短的方案,实现满足开行动车组运行的技术条件,并给...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列车通过分相区时,采用地面与车载设备结合方式自动过分相。文章针对高速铁路分相区地面磁感应器的两种布置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在有CTCS-2级动车组运行的线路,分相区地面磁感应器按a=35m、b=170m布置,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6.
国内高速铁路主要采用车载断电自动过电分相技术,京沪高速铁路则采用了动车组不分闸过电分相技术,针对动车组不分闸自动过电分相技术中的机车位置检测、切换开关电气主接线等关键技术,本文给出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郑西高速铁路本线在变电所、分区所出口附近设置接触网电分相装置,电分相采用带中性段、空气间隙绝缘的双断口锚段关节形式。电分相无电区或中性段的长度满足双弓运行需要,即无电区长度大于双弓间距(双断口锚段关节式电分相)设置。该方式投资较低,冲击电流小,可靠性高,可实现人工操控和机车自动控制,列车通过速度也比较灵活,满足350km/h运营速度要求。因此,在高速铁路设计、施工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最低入口速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铁道机车车辆》2014,34(6):122-127
依据我国高速铁路分相区长度设置规定,总结各型动车组自动过分相的差异,确定动车组过分相时无电运行走行距离的计算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最低入口速度与分相区长度设置、动车组自身运行阻力、坡道等附加阻力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得到在GFX装置过分相和ATP过分相两种条件下动车组通过典型坡道的自动过分相最低入口速度结果,给出了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最低入口速度的通用速度等级。  相似文献   

9.
适应双列重联动车组接触网电分相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开行双列重联升双弓动车组运行的技术要求,以减少对运输干扰及改造工程量最小为原则,对既有秦沈线接触网锚段关节式电分相进行改造方案的研究,推荐采用增加掐绝缘、部分5跨关节改造为4跨形式,实现无电区大于220 m满足动车组运行需要,对今后客运专线接触网电分相设计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CTCS-5级列控系统为例,重点研究电分相设置形式和位置对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提出在CTCS-5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下受屯分相影响的列车区间追踪、车站出发和车站到达5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电分相不同设置形式、不同设置位置在不同车站站型和线路条件下的5种追踪间隔时间,得出车站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受电分相影响最大,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次之,车站到达追踪间隔基泰无影响的结论。建议高速铁路尽量采用“短分相”和车站“短咽喉区”方案,以减少电分相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电分相设置位置应尽量远离车站咽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