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以换乘客流为主的多线换乘站,当某一方向出现列车延误时,如果其他线路的换乘客流持续涌入,就很容易形成大客流隐患.从发生延误时多线换乘站的跳停需求、延误发生的工况、跳停方案的考虑要素,以及跳停效果分析等方面,研究了列车延误情况下多线换乘站的跳停方案.以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为例,说明该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再以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为例,说明该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枢纽站大客流组织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枢纽站是上海最大的公交枢纽与人员集散地之一。由于历史原因,该枢纽中的3条轨道交通线的站台不是一次规划建成的,因此在换乘通道、站台通行能力、收费区布局等方面均暴露出运营规模与客流总量不相适宜之处,给乘客的通行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针对目前现状,以人民广场站为例,开展了大客流组织对策研究,通过行人仿真方案模型模拟,确定了8号线站台改善方案;提出了缓解换乘客流在1号线北侧站厅和2号线站厅通往大三角区域通道上对冲的措施,为今后轨道交通枢纽大客流站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铁南京站是地铁1号线、3号线的换乘站,客流量大,换乘客流多,如何做好南京站的大客流组织工作是南京地铁1号线客运组织的重点工作。本文以1号线南京站为例,根据南京站在线网中的位置和客流特点,对南京地铁进入网络化运营时期后的大客流控制措施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铁车站内上下、换乘客流集中,车站布置较为复杂,很容易在站内通行瓶颈点发生拥堵情况。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站厅一处自动扶梯为对象,从监控视频提取乘客的到达速率、步行速度和排队情况,分析乘客在自动扶梯前的行为特性,并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该自动扶梯处的乘客到达与排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动扶梯的实际乘客运输瓶颈,并对车站在日常通勤高峰和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客流组织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西直门车站换乘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目前换乘客流巨大,其运营管理借助先期修建的4号线车站设施采取单向换乘模式.针对4号线开通后换乘关系增加和客流量递增的情况,分析由新建换乘设施解决三线大客流安全、畅通的互换问题.根据西直门车站的周边环境条件,从客流总量和分向客流量入手进行研究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选和论证,解决西直门车站三线换乘的客流问题,为地铁4号线的开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铁已运营的7号线与新建13号线在东坡路站换乘。介绍了7号线东坡路站预留换乘条件;根据东坡路站客流情况和周边条件,结合13号线接入后的客流吸引、进出站流线组织、换乘客流组织需求分析,优化原有的两线换乘方案,将7号线和13号线的两线换乘形式由简单的通道换乘调整为"十"字型节点换乘,实现换乘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优化对楼扶梯组的布置,改善了"十"字型节点换乘形式存在的换乘中心区域容易发生拥堵的问题。客流仿真验证了东坡路站换乘改造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从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所发生的一次防火卷帘门误降事件入手,介绍了世纪大道站在换乘形式上的选择,以及在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设计上相关规范的要求和做法,通过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提出了大型换乘枢纽站防火设计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客流安全防范分析与预警系统,通过在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易发站的换乘通道、站厅及站台布设客流检测设备,实现对大客流智能安全防范手段的突破;提高大客流监测精准判断、智能预警的能力;以期为运营公司的日常运营、政府管理部门运行协调、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疏散指挥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为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安全防范的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交通行业智能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同站台对向换乘方式在方便乘客换乘的同时也增加了换乘站的运营管理压力。两条线路间列车的衔接组织直接影响线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在分析同站台对向换乘优缺点及影响列车衔接组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实际人员操作、列车运行不准点的影响,以优化换乘乘客的站台候车时间为目标,针对客流高峰时段和客流非高峰时段分别提出了列车运行图的优化方法。以青岛地铁五四广场站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以验证3种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这些优化方法节省了换乘乘客的站台候车时间。  相似文献   

10.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6):14-14
据解放日报消息:封站改建了整整1年的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原东方路站)近日启用,市民可以在此站轻松实现2号线与4号线的“零换乘”。在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上海南站等两线换乘的车站,长长的换乘通道要耗费乘客不少时间。世纪大道站实现了2号线与4号线在同一站厅内的换乘。记者从2号线候车平台出发,乘坐了2部自动扶梯,只在大厅里步行约:20m,再乘坐下行的自动扶梯,就抵达4号线的候车平台。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铁线网车站大客流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铁线网不断发展,地铁车站不可避免地面对大客流压力。在设备资源有限情况下,广州地铁采取车站级客流控制、单线级客流联控和线网级客流联控。同时在高峰时段定时启动客流控制,做好乘客宣传,确保车站客流组织的安全顺畅。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客流控制展开研究,提出进站流量控制和换乘绕行相结合的多方式客流控制模型。模型以乘客平均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并且满足站台人数在安全限制内。使用多子群混合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模拟国贸车站早高峰大客流场景进行实验,实验求解过程收敛快且稳定;实验对比分析无客流控制、常态进站客流控制与多方式客流控制的不同指标数值,证明多客流控制方案的必要性以及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大连站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设计为例,通过对枢纽站客流特性分析,研究匹配大客流车站建筑布置,提出适合三线同厅换乘的设计原则,以此探究交叉干扰最小的单循环流线,进而优化换乘路径上空间组织方式,有效地控制三线之间的换乘距离,在满足高效便捷乘降的同时,保证换乘大厅的安全疏散。结合静态功能评价方法,分析站内设施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其布置形式,力求使地铁枢纽站能体现大客流公共交通建筑的特点,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站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是大型换乘站,采用单向换乘模式。根据西直门站的周边条件,从客流量、站内设施布局和标志设置入手,通过分析4号线建成后西直门站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的现状,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换乘流线(方案1)及工程改造(方案2)两个优化方案,并对方案2的换乘客流进行了仿真及评价。方案2解决了西直门站3线换乘问题,提高了西直门站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存在瓶颈等特征。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根据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方法,采用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保证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的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6.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3):45-45
徐家汇枢纽站是整个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的三条快线换乘点,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与正在规划建设中的9号线、11号线的相交换乘点,而这些线都是穿越市中心直接连接郊区的骨干快线。因此,预计徐家汇站的3条线全部通车并正常运营后,每天地下轨道交通之间换乘、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换乘,以及直达枢纽站的客流总数可达53万人次以上,其重要性、枢纽性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17.
实际客流与预测客流的偏差,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实际运营需求与设计目标不相符。分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高峰时段线路运能配置不足、大客流情况下车站客流集散能力不足、系统设计能力不匹配以及配线灵活性不足等。针对运营现状问题,从系统规模配置、车站建筑标准、系统能力匹配性以及配线灵活性等方面提出线路总体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换乘站的作用日益明显.不同行车密度下的轨道交通换乘客流通常会对换乘站形成脉冲式的客流冲击,从而对换乘站的客流疏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考验.从候车客流、滞留人数、疏散时间等三个方面对不同行车密度下高峰时段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客流疏解及滞留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以上海轨道交通江苏路站为例,验算了不同行车密...  相似文献   

19.
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6号线和临潼线的建设实际,分析了将纺织城站设置为3线换乘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合纺织城站最大断面客流量预测和分析成果,通过分析客流流线和车站周边控制因素,分别提出了3种3线换乘布置形式.通过比选确定采用地下二层3线平面双向同台换乘的方案.结合车站客流仿真模拟和布局优化,对车站客流疏散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以克服3线换乘车站的弱点.  相似文献   

20.
结合车站站台客流类型、客流集散流程和客流集散影响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客流集散模型。采用Anylogic软件建立站台客流集散仿真流程和仿真模型。以北京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站为工程背景,对其站台客流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站台客流集散模型能有效刻画高峰时段内站台客流的集散变化规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高峰时段内基于不同发车间隔和不同上下行时间差的站台客流集散变化规律以及疏散仿真试验。形成了一种可操作的站台客流集散动态分析方法,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力配置和车站客流组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