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项目建设中,通过新建通道实现了综合体与2号线光谷广场站付费区换乘连通;通过改建通道实现了综合体西端与既有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光谷国际广场地下一层连通;通过预留接口实现了珞雄路站与世界城地下一层连通;通过近接开孔实现了综合体与2号线光谷广场站非付费区连通及行车区间连通。4种方式9处连通接驳,整体实现了新建地下大空间与周边既有地下空间的连通接驳,形成了光谷超级地下城,大幅提升了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今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及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梁水斌 《铁道建筑技术》2021,(3):136-139,165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项目位于既有光谷广场中心区域下方,为直径220 m的环形地下空间,内有3条地铁及3条市政道路相交。针对该工程基坑混凝土支撑梁布局形式复杂、拆除方量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通过爆破参数设计、起爆网络选择、爆破安全校核及防护,在城市中心区域基坑中首次采用微差延期起爆技术,解决了人工拆除和机械拆除施工周期长、噪声持续时间久等问题,提升了拆除工效并降低了对周边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轨道交通光谷广场综合体为例,从地面场平处理、出入口与周边地块结合处理、地面景观处理三个方面切入,分析阐述了光谷综合体的地面总图设计。希望通过对光谷综合体的方案分析,对其他复杂环境下的地铁枢纽站的总图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浩林 《铁道建筑技术》2020,(3):109-111,141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时期,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将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光谷广场地下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型综合深基坑支护稳定、地表建筑物结构安全、既有枢纽交通不中断、复杂地下管线迁改、市区施工环保达标等问题,提出并应用了基坑开挖可视化交底、围护桩干法灌注、多层深基坑不平衡支护、围护结构爆破拆除等多项关键技术,显著减少了大型基坑工程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对周边交通的影响(不中断交通),实现了各类管线的顺利迁改,为以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及施工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城市地下立体多元化交通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汉光谷综合体是在建的全球最大地下交通枢纽,线路交织、体量巨大、空间复杂、设计难度大。提出利用BIM技术进行设计,以Revit软件为核心、其他系列软件为辅助进行项目的土建模型搭建、三维管综设计、人流模拟、气流组织模拟、结构计算等,为光谷综合体设计提供最优方案,同时也为BIM在特大地下交通枢纽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上海市临港新城复杂地下大空间综合体工程进行系统的抗震性能分析。建立了该复杂地下结构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基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假设理论,考虑混凝土材料弹塑性变化的力学行为,分别给出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基准地震响应,从而评价该复杂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震作用下,结构受力仍处于弹性阶段;在大震作用下,结构能够满足弹塑性变形验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珠海市拱北口岸广场地下工程及场地地质概况。针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情况,采取“地下连续墙 反压 部分逆作法施工”方案,并对设计、计算、施工、监测以及有关问题等作了详细阐述与探讨。本工程保证了结构安全、施工简便、工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铁路、地铁及公交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光谷火车站东广场,从项目概况、人流组织、商业开发等问题着手分析,给出了设计方案,解决了新型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的功能需求问题,可对旅客、车辆集散功能为主,兼具景观环境、地下综合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交通枢纽站前广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下直径线盾构始发井深31.72m,净空尺寸为15m×17m,为超大、超深基坑工程;阐述在地质条件复杂和周围建(构)筑物密集、沉降变形控制标准高,施工工况多、受力复杂等情况下超大型竖井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张麒 《铁道建筑技术》2012,(3):30-35,65
在城市中心区大型地下车站施工中,周边建筑物和主体结构安全通常都会受到格外的重视。工程实施方法和技术的选择成为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挑战。结合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站超大型地下车站的施工技术选择和实施过程,重点介绍该紧邻超高层建筑群的大跨度、大体量、深基坑开挖及结构的盖挖逆作法实施情况,以期对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与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一体化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采用明挖法施工,一体化结构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在一体化结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站厅层设置3个连通口,为形成连通口,需要截除共用的围护桩。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由于施工效率低,不能确保在地铁车站投入运营前完成围护桩的截除。根据工程总体施工安排,对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一体化结构受力及变形状态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便于工程实施的截桩方案,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地下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并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由于两结构之间设置人防门和行人通道,需要截除共用围护桩。原设计的配套地下结构建造工序安排将会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到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影响的工序主要是共用围护桩的截除,提出的方案是:先完成配套地下结构的负二层结构浇筑,然后将负一层结构划分为3个建造单元,每个单元分别采用不同的建造方案。施工关键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对配套地下结构中板受力状态等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围护桩的变形监测结果也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能够满足围护桩的安全要求。该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已成功实施,为今后地铁车站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工程知春路站设计,因地制宜地采用明挖结构和喑挖隧道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施工与城市主干道交通的矛盾。详细地介绍了车站方案、结构设计等,并提出了优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深大车站,1号出入口通道下穿深南大道的工程特点、水文地质情况,就采用原设计方案(10~20m长大管棚施工)不能保证深南大道交通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采用80m超长管棚变更设计方案,此方案可以确保交通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并由此进一步阐述超长管棚的设计参数、采用的主要材料、施工钻进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标准、施工难点及对策。采用CRD施工工法,可以提高效率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天津地铁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改造工程,对大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的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沿车站长度方向隔跨跳仓改造、沿深度方向自上而下分层改造的方案。在地下车站结构改造过程中,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既有地下车站结构、新设置的地下连续墙的内力与变形,在此基础上对改造方案进行了优化。改造工程实施效果良好,实测的变形与数值模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潜江铁路支线属于江汉平原货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岳口汉江特大桥是潜江铁路支线跨越汉江的控制性重点工程。为提高结构通航安全性,更好地满足防洪要求,主桥采用(32.7+50+93.7+260+38.2) m的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形式,实现大跨独塔结构体系在国内铁路桥梁上的跨度突破。考虑到建造铁路大跨度独塔混合梁斜拉桥面临着疲劳活载大、动力指标及刚度要求高等诸多难题,且非对称铁路独塔斜拉桥具有设计技术复杂、建设标准高等特点,对主桥的桥型方案选取、桥梁设计难点、桥塔、主梁形式、钢混结合段、索塔索梁锚固形式等进行详细介绍,给出相关结构刚度、应力强度、疲劳应力幅、风车桥耦合等计算结果,并阐述主桥设计时所采用的创新性技术构思。  相似文献   

17.
肥槽回填是明挖装配式地下车站的主要施工阶段,对装配式地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有重要影响。针对肥槽回填阶段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增量法结构计算模型,对不同肥槽的回填材料、回填方案以及中板结构施作的先后次序等工况下的装配式地下车站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工况对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常规土体材料进行肥槽回填,其回填荷载会导致该阶段装配式结构部分的接头内力超过接头承载能力,回填荷载作用下结构有失稳趋势(拱脚支撑受拉);②采用结硬性材料进行肥槽回填,不同分层方式的回填方案对装配式结构的接头内力和稳定性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结硬性回填材料一次性回填对结构的影响比常规土体回填更大,分多层回填时能有效降低回填荷载的影响,采用4次分层回填方案,结构受力与变形均有大幅改善,能确保结构稳定性,使接头承载性能满足要求;③在肥槽回填之前施工中板结构,能大幅改善肥槽回填荷载对结构接头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各种回填方案均能满足结构受力和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中板施工前置工况可降低对肥槽回填材料和方案的要求,不排除今后采用较低强度结硬性材料回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北京至石家庄铁路客运专线噪声治理工程,针对既有桥梁增设声屏障产生的桥梁结构不安全问题,提出改造既有桥方案、钢结构支架落地方案、混凝土梁落地方案3种解决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结构构造进行详细介绍,给出各方案的结构薄弱点和优缺点比较。设计方案可为同类铁路声屏障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既有线改建工程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新旧设计标准对接、对既有线运输影响、工程造价及建设难度,并需关注方案的可实施性,努力实现新旧工程整体最优。结合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改建工程的总体设计,分析了该桥址的建设条件;通过对桥位、通航孔跨度、桥型结构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决定采用下游50 m桥位,主桥主通航孔为四跨(96+2×144+96)m连续钢桁梁桥,其余为6-96 m简支钢桁桥,引桥采用32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建设方案;并对主桥结构设计及指导性施工方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大型复杂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大型复杂地下空间在规划与功能布局、防灾设计、人性化设计、复杂结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本研究试图从总体上为大型复杂地下空间设计提供一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研究结论:大型复杂地下空间规模大,功能组成复杂,设计应充分贯彻"安全、舒适、绿色、效益"的理念,做好规划及功能布局,处理好内外交通组织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结构、机电系统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必须适应大型复杂地下空间的特点及功能需要,充分发挥大型复杂地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优势,以促进大型复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