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1979年至1981年,收治右主支气管完全断离1例,气管撕裂2例,均行急诊修复手术。3例患者的病历摘要如下。例1,男,58岁载重马车压伤胸部,右主支气管完全断离,合并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损伤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常规CT招手主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认识,进一步识别异常支气管。方法 通过对86例正常人胸部和45例肺部疾病常规CT扫描观察分析正常用异常肺段及肺段 级支这的改变。结果 正常肺段 上各级支气管的显示率为81-100%,段支气管显示率34-91%CT扫描显示支气管异常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9.7%,准确性为99.4%。结论 CT扫描对正常肺段肺段以上各级支气管的认识及对异常支气管的C  相似文献   

3.
<正> 憩室多发生于消化道,偶见于泌尿道,但发生于气管的憩室罕见,我院CT扫描发现1例,并经气管镜进一步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7岁,因颈部不适在当地医院疑为“颈椎病”而行颈部x线拍片,发现颈根部有一低密度囊性块影,而来我院进一步检查。追问病史,患者从13岁起患“支气管扩张”,常有咳嗽,间断咯少量血痰,无外伤及其它急慢性病史。查体:于颈根部右侧锁骨上凹处可触及一深在的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局部皮肤无异常,大小约2cm×3cm,无压痛。x线检查:颈部拍片,于颈6~颈7椎体前、气管后可见一囊性透光影,呈纵梭形,大小约1cm×2.8cm。支气管造影,见左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CT扫描:于颈6椎体下缘至颈7椎体下缘层面,在气管的右后方,可见一类卵圆形空气密度区,大小约1cm×1.8cm;边界光滑清楚,与气管有1cm的缺口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由鼻腔,咽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和支气管支构成。气管以上呼吸道以喉部最为狭窄,甚易在该处发生阻塞引超吸入性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术实际是缩短呼吸道路的手术,即在颈部切开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硬质气管镜联合电子气管镜在良恶性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镜室行硬质气管镜联合电子气管镜治疗的46例良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结果、临床表现、影像学及介入治疗情况,评估气道狭窄严重程度、气道狭窄类型、狭窄部位分布,使用呼吸困难指数(MRC DI)、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通过定期随访动态观察评价临床疗效,据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价术后转归。结果 46例患者年龄(62.43±12.34)岁。气管狭窄36例(78.26%),左主支气管6例(13.04%),右主支气管10例(21.74%),右中间段支气管2例(4.35%);其中恶性中心气道狭窄33例(71.74%),良性病变13例(28.26%)。46例患者共进行58次介入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支架置入、冷冻、球囊扩张等介入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前气管狭窄程度(85.42±7.81)%,术后为(24.17±5.79)%;右主支气管狭窄程度由介入治疗前的(81.00±17.13)%改善为(20.50±6.43)%,术后左主支气管狭窄程度(24.17±9.14)%,较术前(77.50±16.66)%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3,t=22.43,t=19.02,P均<0.001)。术后MRC DI 0.98±0.62,明显低于术前的3.42±0.57(t=19.65,P<0.001);介入治疗术后KPS(83.91±8.96)明显高于术前(34.01±13.14)(t=21.28,P<0.001)。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4例(8.70%, 4/46),一过性室早1例(2.17%, 1/46),牙齿脱落2例(4.35%, 2/46)。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13.79%(4/29),另有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中;13例良性气道狭窄者目前生活质量良好。结论硬质气管镜联合电子气管镜治疗可迅速缓解中心气道狭窄,安全、可行、有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用神经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系统地观察了32例新儿气管、支气管的神经分布,并探讨其特点。实验显示:气管、支气管受胆碱能(Cholinergic)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和血管活性肠肽能(VIP-ergic)神经支配。前两种神经分布气管直至终末细支气管;VIP-ergic神经见于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和腺体、且比Adrenergic神经纤维丰富。Cholinergic、Adrenergic、VIP-ergic神经末梢均支配到气管、支气管的血管壁外膜或外、中膜交界处,在所有材料,Cholinergic神经节得到证实,但未见Adrenergic、VIP-ergic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食管胸中、上段癌累及呼吸道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 ,术中气管支气管损伤的发生率为 0 .12 %~ 1.0 9% ,最常见的是气管支气管膜部的损伤。我院 1988年至 1999年手术治疗食管癌 12 36例 ,其中发生气管支气管膜部损伤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88年至 1999年经手术治疗食管癌 12 36例 ,其中术中发生气管支气管膜部损伤 8例 ,占 0 .6 4 %。男性 6例 ,女性 2例 ,男女之比为 3∶1。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5 1岁。术前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缩窄型 3例 ,溃疡型 3例 ,髓质型 2例。 3例术前行PBF方案化疗。手术经左胸完成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200例咯血病人的诊断结果。其咯血原因主要是:支气管及肺部炎症28%,气管、支气管及肺肿瘤22.5%,结核病9.5%,肺脓肿4%,其他肺内病变2.5%,肺外病变6.5%,原因不明者5.5%。还讨论了咯血的诊断程序,特别提出经支气管肺活检和肺灌洗术在咯血的诊断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剑鞘气管     
1.本文报告14例剑鞘气管。其主要表现为:胸内气管冠状径狭窄和矢状径增宽。在主动脉弓上一厘米平面进行测量,冠状径小于矢状径的另或以上者为剑鞘气管。本文指出,气管壁的异常改变处增厚、僵直、向前弓状弯曲和环状软骨骨化等,若与气管的剑鞘形状结合起来可能对慢性阻塞性肺损害的诊断具有更实际的临床价值。2.认识剑鞘气管可以作为X线检查对慢性阻塞性肺损害,尤其是对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的客观条件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气管病变,尤其是正气管癌、气管转移癌和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 憩室多发生于消化道,偶见于泌尿道,但发生于气管的憩室罕见,我院CT扫描发现1例,并经气管镜进一步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47岁.因颈部不适在当地医院疑为“颈椎病”而行颈部X线拍片,发现颈根部有一低密度(?)性影。而来我院进一步检查.追问史,患者从13岁起患“支气管扩张”,常有咳嗽,间断咯少量血痰,无外伤及  相似文献   

11.
袖状切除和肺动脉成形术在支气管肺癌及支气管狭窄的应用贺定超,秦志端,鲁舒林,梁景仁(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西安710061)肺癌患者当肿瘤侵及叶支气管管口或主支气管时,或肿瘤侵及左右肺动脉主干时,或外伤后支气管狭窄闭锁时,以往被迫行全肺切除术或放弃手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7例肺出血患者的CT和HRCT表现,发现肺出血的主要特点是肺内有毛玻璃样渗出。除了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可有肺小叶间隔和支气管血管束的异常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出血,肺小叶间隔和支气管血管束可以是正常的。肺出血常与支气管扩张、肿块、结核和肺内损伤等病变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在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肺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大鼠气管内注射BLM以复制其肺纤维化模型,应用bFGF多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BLM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支气管和肺小动脉肌层以及肺泡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棕黄色细颗粒状bFGF阳性表达产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bFGF表达上调,提示bFGF可能参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外伤性支气管损伤在胸部外伤中虽较少见,但常医各种原因而贻误诊断,给患者造成残疾。我所1983年以来收治3例主支气管断裂患者,报道如下。例1女,35岁,住院号164435,1983年10月25日以胸部外伤后70余天,胸闷、气短1月之主诉住院。70多天前被汽车压伤,两锁骨骨折,右5~9肋骨骨折并血气胸昏迷,在其医院急救治疗后出院。后又出现胸闷气短,  相似文献   

15.
<正> 我院1980年5月~1987年1月共作围产儿尸检87例。尸检所见异常按受累器官数统计,共发现异常164例次(先天畸形90例次,其他异常74例次)。在尸检前仅发现异常50例次,因内脏的畸形和异常只有通过尸检才能正确诊断,如一外观正常的死产儿,尸检证实为单心房单心室主动脉狭窄畸形。另一例出生后34小时突然死亡,原因不明,尸解发现支气管分叉处有3块米粒大奶斑堵塞,镜检为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食管癌CT检查及其征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晚期食管癌及其扩展的CT表现。回顾性研究1993年1月至1995年11月间在我院做CT检查的38例晚期食管癌病人。食管癌CT表现;1.肿瘤显示,食管壁厚厚〉5mm,Moss和Halversen标准及软组织肿块形成;2.食管癌的扩展:主动脉侵犯,奇静脉及心包侵犯;气管和支气管侵犯,呈管腔后壁内凸,不规则,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及瘘道形成,提出气管受侵的“气管食管旁沟填塞征”;食管纵隔瘘伴纵  相似文献   

17.
IL-17A在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表达。方法 40只C57BL/6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博来霉素组(BLM组),每组20只。BLM组采用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5mg/kg,N组经气管注入等体积的9g/L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3、7、14d和28d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和半定量RT-PCR观察IL-17A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定位和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CD4+IL-17+T细胞量。结果①IL-17A定位在终末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②IL-17A在第7天表达开始增加,14d达到高峰,28d有所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③脾淋巴细胞CD4+IL-17+T/CD4+T量变化规律与IL-17A表达量相同。结论 IL-17A在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应用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其早期HRCT征象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和病理学对照。发现在异常影像中,出现最早的是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核增粗、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其次为小叶间隔模糊、支气管血管束边缘模糊、毛玻璃样改变、CT值增高、实变和胸膜增厚等。作者认为在肺间质性病变的不同时期HRCT表现的病理基础依次是肺间质内的充血、水肿、渗出、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 (SPECT)在精神分裂症 (SC)与抑郁症 (DE)的临床诊断及脑部功能异常定位研究的价值。方法 采用SPECT技术 ,对首发、未服药的 2 7例精神分裂症及 12例抑郁症患者与 10例正常人于静息状态下行脑血流 (rCBF)显像研究。结果 以阳性症状为主SC、以阴性症状为主SC及DE患者rCBF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 5 4.5 4%、75 .0 0 %、83.33%。rCBF异常均表现皮层内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SC患者rCBF异常脑叶涉及范围较大 ,以颞叶、额叶、顶叶、枕叶为主 ,且额叶rCBF减低与阴性症状明显有关。DE患者rCBF减低仅局限在颞叶或额叶 ,且以左侧颞叶或额叶为主。结论 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和抑郁症患者的脑叶rCBF的异常各有其特点。SPECT脑显像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及脑功能异常的定位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热图时序特征和PNN,提出了一种以像素为单位,实现缺陷红外无损检测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红外热像仪获取加热试件在降温过程中的红外时序热图;其次,提取时序热图中正常和异常区域的灰度值,建立不同区域的灰度值与时间的关系,进而获得相应的初始特征;再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初始特征进行提取,获得时序特征;最后,以时序特征作为训练样本,构建概率神经网络,实现孔洞缺陷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区和异常区识别率分别可达到95%和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