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品质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过分析和计算,巴特沃斯滤波器、贝赛尔滤波器和3 dB切比雪夫滤波器在截止频率处分别有-90°,-74.2°和-114.4°相移,而阻带在10倍截止频率处的衰减度分别为-40,-35.9和-43dB/oct.40kHz以上频率段MFB结构的低通滤波器较S K结构有更好的性能.由此,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能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女性,19岁,农民,以发烧、发冷、头痛、腰痛、少尿4天之主诉于1984年11月24日入院。以往无癫痫及眼病史。查体:体温39℃,脉搏12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5.3kpa,神志清楚,颜面潮红,胸前皮肤可见散在淤点,球结膜明显充血、水肿,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两肾区有叩痛,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51g/L,白细胞16×10~9/L,中性78%,淋巴22%,血小板9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重叠)。患者入院后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等治疗后,于次日体温降至正常,血压稳定于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者 ,男性 ,68岁 ,“以咳嗽 ,咯血 2d”之主诉入院。 2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 ,咯白粘痰 ,自服红霉素片( 0 .2 5 g,3次·d-1) ,未见缓解。入院后 10h开始咯鲜红色血痰 3次 ,量共约 5 0 0mL ,不伴胸闷、心慌。 1年前因咯血拍片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查体 :T3 6.8℃ ,BP18.0 /10 .0kPa,神志清 ,颈静脉无怒张 ,三凹征阴性 ,双肺呼吸音粗糙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率 70次·min-1,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X线检查示 :右下肺纹理增多、增粗 ,粗乱肺纹中有多个不规则环状透亮阴影。CT检查示管壁增厚呈柱状…  相似文献   

4.
<正> 杨某,女,43岁,医生,住院号236525,以左锁骨部肿大隐痛7年。明显增大1年入院。患者7年前发现左锁骨靠近胸骨处较右侧肿大隐痛,后肿块渐增大如鸡蛋大小。检查:左锁骨近胸骨段有4×6×2cm~3突起,有轻压痛,血象:白细胞:5×10~9/L,中性:0.7,淋巴细胞:0.28,单核细胞:0.01。嗜酸细胞:0.01.ESR:11mm/h.AKP:2.0μmol·s~(-1)/L.x—Ray示:左锁骨近胸骨段膨大,皮质增厚,无骨膜  相似文献   

5.
<正> 沙门氏菌属中除伤寒外,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者,较为罕见,现将我们所见一例,予以报导。患儿3岁,男性,于1979年10月3日以间断发热一周,行走困难4日主诉入院。病初为午后低热,4月来持续高热,偶诉腿痛,无恶心、呕吐、腹泻,亦无喷嚏、咳嗽等症状。即往身体健康,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糖丸”,无类似病人接触史。查体:体温37.8℃,神志清,咽充血,扁桃体Ⅰ°肿大,颈部微有抵抗,心肺无异常,腹胀,肝于右季肋下扪及1.5公  相似文献   

6.
<正> 俞某,女,64岁,于1991年1月10日因“急性下壁心梗、心衰Ⅱ°”住院1个月减轻出院。1991年2月22日10时pm突感心悸,心电图示“下壁心梗(恢复期),室上性心动过速(HR214次/min)”再次收住院即给西地兰0.4mg静注治疗室上速无效。50min后给利多卡因50mg静注、并以1.5mg/min浓度静滴10h仍无效。此时给异搏定5mg加入25%葡萄糖20ml内缓慢静注,3min时患者突然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胸外按摩心脏,5min后经电击除颤(150J),神志恢复,转为室上速(HR180次/min),血压  相似文献   

7.
1 病历摘要 患者安某 ,男 ,5 2岁。餐后约 1h突发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渐向全腹放散 ,伴恶心呕吐、并排糊状便数次。 3d后腹胀腹痛加剧 ,呕吐、排气、排便停止。既往体健 ,无外伤及手术史。入院查体 :T 37 4℃ ,P 90次 /min ,R 2 4次 /min ,血压 14/ 10kPa。痛苦病容 ,中度脱水貌 ,腹部明显膨隆 ,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均有压痛 ,但以剑突下为著 ,且有肌紧张 ,未扪及包块 ,肠鸣音亢进 ,可闻气过水音。血常规 :Hb10 0 g/L ,WBC 14 6× 10 9/L ,N 0 91,L 0 0 9。腹部X线检查 :小肠积气扩张 ,左上腹、右下腹见数个大…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高××,女、25岁,腹部发现包块20余日入院。查体:T36.3℃、P88次/min、Bp17/12kPa头颈胸部(一),左上腹可触及10cm×8cm包块,表面不平,有压痛,质较硬,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一)。诊断胰尾部包块。肝功、肾功、血糖、血常规均正常。入院后5日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见胰脾正常。肿瘤约20cm×16cm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小剂量(1mg/kg/次)阿霉素腹腔注射,每周一次共计10周。第11周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显示:1.血压、心输出量、每搏量及心率无明显改变;2.左心室内压力峰值无明显改变,+dp/dtmax明显降低(对照组为728.88±38.39 KPa/s,ADM组为626.77±25.59,p<0.05),降低幅度为14%;3.-dp/dtmax明显降低(对照组为618.78±39.86 Kpa/s,ADM组为461.75±20.53,p<0.05),降低了25%,T值由对照的17±1ms延长至24±2ms,增加了41%(p<0.05);4.△P/△V无显著性改变。结果说明在严重的心力衰竭发生之前,反映心脏舒张性能的指标(T值、-dp/dtmax)已有明显改变,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70岁,美国籍。以“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2h”之主诉于1993年元月5日下午8时急诊收入西安某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5℃,脉搏70次/min,血压13/8kPa,呼吸20次/min,急性痛苦病容,呻吟不止,神志尚清,唇无紫绀,四肢温,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胸廓对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腹部平坦、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肋缘下未及,剑下2cm,质软;脾未及。全腹呈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清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1.56×10~(12)/L,中性77%,淋巴细胞23%。入院诊断:①腹痛待查: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型)?②急性胃肠炎?③急性阑尾炎?④肠系膜动脉栓塞?⑤肾动脉栓塞?入院后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Ⅰ、Ⅲ、aVL V_1-V_3 T波低平,S-T段无异常偏移,腹部B超检查为左中上腹部囊性包块,考虑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胰腺囊肿);肝、胆、脾、双肾、阑尾区均为正常声像图。化验血淀粉酶不高,k~+3.9mmol/L,Na~+ 136mmol/L,Cl~- 107mmol/L,CO_2CP 23mmol/L,血糖9.0mmol/L,入院后曾请普外科、肝胆外科专家会诊,给于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入院后5h,患者腹?  相似文献   

11.
患者:安凤兰女姓 36岁陕西临潼人家妇住院号13102 58年10月13日入院主诉:尿少全身浮肿50余天现病史:两个月前未明诱因,发现下腹部及腰部呈持续地钝痛,食欲欠佳,时有粘液之便件有下坠日2—3次,五十多天前发现脸部浮肿,随后波及面部及四肢,晨起减轻,并感恶心欲吐,头晕心跳眼花,尿少色深无血,入院前十几天浮肿加重头痛无力而就诊。既往:身健,无腰痛尿少尿混浮肿等症。否认结核病史。月经周期准,姙五次产五胎,于一年前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经军大诊为“宫颈癌”以镭锭照射止血。查体:T.36℃ P.80次/分 R.18次/分 Bp.190/110mmHg  相似文献   

12.
<正> 外侧副韧带断裂罕见,同时伴十字韧带完全断裂和腓总神经损伤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系一男性青年农民,以左膝外伤后疼、打闪伴左小腿麻木八个月入院(因左下肢伸直位卡压于自行车梁下致伤)。查体:扶拐跛行,股四头肌萎缩,左膝外翻外旋,关节松弛,膝过伸10°(?)屈135°,内翻侧方应力试验0°、30°位均阳性,内翻达35°,外侧关节间隙增大,压痛阳性,抽屉试验阳性,前、后移  相似文献   

13.
<正> 患儿史××,女,4个月。因发烧腹泄十天入院。十天来发烧,腹泄,大便绿色水样,无脓血,7—8次/日。入院前在外院治疗肌注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二次,共用一周。因仍有腹泄并尿少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7℃,脉搏140次/分,呼吸3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精神不振,皮肤弹性略差。前肉稍下陷。咽部不充血,唇舌干燥。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40次/分,律齐,未闻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住院号 3574 0 1,以“胸骨后疼痛 3h”主诉于 1998年 2月 6日入院。 10年来每遇劳累、受寒后即感胸闷不适 ,每次持续 5~ 10 min,休息后可缓解。 1周前因感冒胸闷加重 ,3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持续性闷痛 ,较剧烈、不放射 ,休息后不能缓解。既往有 10余年高血压病史。查体 :T36 .8℃ ,P98次 /min,R19次 /min,Bp2 3/13k Pa;神清 ,急性痛苦面容 ;颈静脉不充盈。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口罗音。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 5肋间锁骨中线外 0 .5cm处 ,心界稍向右侧扩大 ,心右缘位于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 1.5cm处 ;心率 98次 /…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浆细胞疾病 ,常规疗效差 ,最近我们应用反应停加联合化疗成功治疗 1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 ,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 患者 ,女 ,3 4岁 ,因头晕、乏力 2月 ,发热 1天于 2 0 0 2年 3月 4日入院。查体 :体温 3 9℃ ,重度贫血貌 ,胸骨压痛阳性 ,心肺阴性 ,肝肋下 1cm ,脾肋下 3cm。血常规检查 :Hb 43g·L-1,WBC 7.4× 10 9·L-1,浆细胞0 .74,血小板 3 1× 10 9·L-1。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为 0 .81,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78.1g·L-1。头颅X线片示 :溶骨性损害 ,诊断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我们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促进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分泌胶原及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F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羟脯氨酸测定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UⅡ作用下,CFs中磷酸化ERK1/2细胞灰度和CFs培养上清中胶原含量的变化;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Che)、ERK1/2抑制剂PD98059和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剂cyclosporin A(CsA)各自对UⅡ诱导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在1×10-10、1×10-9、1×10-8mol/L UⅡ作用下,CFs培养上清中胶原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CFs中磷酸化ERK1/2细胞灰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在1×10-7mol/L UⅡ作用下,上述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6mol/L Che+1×10-8mol/L UⅡ组、1×10-5mol/L PD98059+1×10-8mol/L UⅡ组和5μg/mLCsA+1×10-8mol/L UⅡ组的胶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低于1×10-8mol/L UⅡ组(P<0.05)。1×10-6mol/L Che+1×10-8mol/L UⅡ组、1×10-5mol/L PD98059+1×10-8mol/L UⅡ组和5μg/mL CsA+1×10-8mol/L UⅡ组的p-ERK1/2的灰度低于对照组(P<0.01);1×10-6mol/L Che+1×10-8mol/L UⅡ组和5μg/mL CsA+1×10-8mol/LUⅡ组的p-ERK1/2的灰度高于1×10-8mol/L UⅡ组(P<0.01),而1×10-5mol/L PD98059+1×10-8mol/L UⅡ组与之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Ⅱ具有促进CFs分泌胶原及增殖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PKC/MAPK/CaN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子宫绒癌转移至心脏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经尸检证实.报告如下:患者,女,33岁,农民.以闭经7个月引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之主诉按胎盘滞留于1982年10月30日住妇科.阴道出血多时伴有头昏、昏睡、头痛及呕吐.无咳嗽咯血、否认葡萄胎史.体温36.8℃,脉搏1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4.6/9.3Kpa(110/70mmHg),贫血貌、神清,各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肝脾无异常。妇科检查:阴道通畅,有血迹,前壁膨出,E~+,宫体前位如3月妊娠大,软,无压痛,附件(-),常规化验及胸部透视正常,送Hcg 及诊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男,15岁,间断性右耳流脓11年。入院前10天,右耳流脓量增多,寒颤、高热,体温达40℃,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于1988年2月22日住院。检查:T 36℃,P 90次/min,R 22次/min。即13.3/8.0kPa。神志清楚、反映迟钝,嗜睡,瞳孔约4mm,双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物无偏盲。右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鼓膜后上松驰部穿孔,乳突压痛,右耳传导性聋。颈部抵抗,右侧肌张力低,指鼻错位,腱反射弱,提腿试验及划跖试验均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82%,淋巴18%。入院后行抗炎、降颅压及限量输液等治疗。颅脑CT检查:右小脑半球低密度占位性病变。2月24日行中耳探查术,见乳突呈板障型,鼓窦及上鼓室有少量脓液及胆脂瘤。鼓室盖及乙状窦前骨壁完整。凿开乙状窦前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男,26岁.左上腹包块2月.于1987年8月20日住院.既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可.肝脏剑下3cm,轻压痛.脾脏上界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甲乙线8cm.甲丙线12cm,质韧.B超检查:肝脾增大.胸部X线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色素69g/L,红细胞2×10~4个/L,白细胞6.1×10~9个/L,中性64%.免疫功能检查无异常.骨髓呈贫血性改变.初步诊断: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s)静纤毛束变异的形态学统一判定标准。方法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OHCs静纤毛束变异形态学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ABR)、听神经动作电位(CAPs)和耳声发射畸变产物(DPOAE)参数改变。结果在100只实验豚鼠中,有28%的动物OHCs静纤毛束变异;OHC1变异最多见转位90°,常可见连续数个毛细胞90°转向蜗底,部分毛细胞静纤毛束“W”型转位达180°。结论我们拟定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标准为:①超过10%的耳蜗第一排外毛细胞静纤毛束的“W”型变形及转向,毛细胞由45°转位至90°改变,多向基底方向,且呈双侧性。②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程度分为Ⅰ型:50%的OHC变异为重度变异;Ⅱ型:30%的OHCs变异为中度变异;Ⅲ型:10%以上的OHCs变异为轻度变异;③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动物的双侧耳听功能(ABR、CAP、DPOAE)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