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轿车市场经历了2002—2003年产销两旺后,众媒体和企业惊呼:2002年“井喷”!2003年继续“井喷”!并且提出疑问:中国轿车市场这次为何“井喷”?2004年还喷不喷?  相似文献   

2.
我国轿车市场经历了2002年产销两旺,2003年继续兴旺后,众媒体和企业惊呼:2002年“井喷”!2003年继续“井喷”!十分惊奇,觉得难于理解。并且提出疑问:中国轿车市场这次为何“井喷”?2004年还喷不喷?本文分析后认为:  相似文献   

3.
轿车市场经历了2002—2003年产销两旺,震惊中外。众媒体和企业惊呼2002年“井喷”12003年继续“井喷”!但2004年上半年,车市并未像大多数人期望那样“继续兴旺”,于是有些媒体报导“黑色的5月”、十分扫兴,有些文章甚至抱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流露出悲观情绪。本文从另一视角发表  相似文献   

4.
吴勇 《汽车情报》2006,(14):40-42
2005年的SUV市场变化多端,增速减缓,遭遇自“井喷”以来最大的挫折,以至于有人认为2006年将是我国SUV市场大洗牌的一年,SUV市场的发展将更加艰难。然而,进入2006年以来尤其是进入3月份,我国SUV市场的表现却令人精神振奋: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我国SUV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井喷”局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轿车市场经历了2002年产销两旺,2003年继续兴旺后,众媒体和企业惊呼:2002年“井喷”12003年继续“井喷”!十分惊奇,觉得难于理解,这主要是不了解我国轿车市场波动规律特点的缘故。为抛砖引玉吸引广泛讨论,本文对我国轿车市场波动新规律、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重发科技》2007,(4):38-39
说2007年是重卡行业的“大年”并不为过。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半稳发展后,重卡市场在2007年迎来了喜人的井喷态势。仅2007年前10个月,我国重卡销量就达到412657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同比增长达65.4%。11月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已经不能影响重乍市场井喷的大势。按目前的形势发展,今年重卡市场完成销售48万辆的成绩当无悬念,甚至可能一举冲破50万辆大关。但这样的井喷态势能维持多久却是一个悬念,2007年重卡市场的井喷,是新的开始还是最后的疯狂?  相似文献   

7.
文龙 《汽车导购》2006,(2):54-55
中国汽车市场在经过了2003年的“井喷” ,2004年的“黑色五月”和2005年的相对平稳发展之后,2006年的发展形势如何,销量会在哪个范围之间呢?这个问题仿佛难以预测,但是当我们将整个车市分成各个级别,就会发现各个级别车型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雨楠 《汽车情报》2007,(12):24-28
2007年一季度虽然没有重卡市场发展的利好宏观经济政策,但受到货币供应量增加、出口市场、车辆更新、物流行业高速发展、计重收费等5大主导因素影响,国内重卡市场“高温”再起,成为继2004年“井喷”之年后的又一个空前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车市进入第二个“井喷”期,屡创新高的销售数据频频向市场发出好的信号,本已遍地开花的“汽车热”再度升温。2007年1月车市“开门红”,产销双双创历史新高,由此拉开了2007年车市的大幕。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2007年产销有望超过800万辆,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很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帅正梅 《时代汽车》2006,(10):38-39
湖南汽车工业伴随着中国汽车的“井喷式”增长,加快了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据权威人士统计:2003年我国平均每3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平均每天从生产线上开下11992辆汽车,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迎来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巅峰。  相似文献   

12.
记者:入关以来,中国轿车工业高速发展,2002、2003年生产、销售甚至出现“井喷”行情。国内的社会各界、世界的各大汽车厂商都看好中国轿车发展,纷纷前来合资合作,投资设厂;很多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如“力帆”、“美的”、“奥克斯”等也宣布转向汽车行业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只做不说”,暗中使劲,这些都导致中国的轿车工业发展急剧升温。  相似文献   

13.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4,(25):18-22
随着国家对汽车行业准入限制的放宽,原本国有企业一统江山的国内汽车行业开始陆续出现民营企业的“陌生面孔”。民营汽车企业的出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鲶鱼效应”的显现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更快发展。2002~2003年汽车行业的“井喷”行情及国内汽车行业“暴利”的诱惑,更是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前仆后继”、“纷  相似文献   

14.
周小云 《汽车杂志》2003,(5):172-174
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井喷”行情,阿尔派在中国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3年,阿尔派除了继续向广州本田、海南马自达、一汽轿车等车厂提供OEM产品外,在零售市场也将重拳出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已经写入“十一五”规划的两个关键词,“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再次出现在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立即成为与会代表们参与讨论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在此情况下,业界人士认为,正在欧洲快速发展的柴油动力车,2007年或将在国内获得井喷式的发展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时代汽车》2013,(12):19-19
2013年是“新十年”的起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转折点。不同以往汽车产销量的井喷式增长,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缓速增长期,这将促使汽车工业的变革更加集中于行业资源的优化重组,产业整体质量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车市在2004年突然增速放缓,汽车信贷紧缩、钢价上涨、销量下滑、价格跳水、油价上涨、消费者持币待购观望……,种种影响车市的“变数”在2004年几乎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轿车市场经历了2002年产销两旺,2003年继续兴旺后,人们认为这种市场的“井喷”现象值得研究,特别是要想知道今年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汽车市场,尤其是轿车销售开局很好,同比增长,1月份93.77%、2月份75.73%,3月份43.25%,4月份48.86%,累计同比增长,1-2月85.83%,1-3月66.97%,1-4月61.27%,有人高兴地称汽车市场的“井喷”时代又到来了,重显3年前市场“井喷”形势的调好,不时地见诸各类传媒。  相似文献   

20.
吴勇 《汽车情报》2006,(24):7-9
最近几年,中国车市有一个关键词:全球同步。这个词使用频率之高,使用范围之广可见一斑。在中国汽车业“井喷”又“井喷”的今天,放眼国内车市,几乎没有厂商不讨论“全球同步”,没有车型不是“全球同步”。我国汽车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全球同步”的热潮,大有“全球同步”才能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取胜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