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出行模式研究通常依靠问卷调查分析驾驶人出行特征,所得结果易受调查数据主观性影响,针对此问题基于北京市域范围内2个月共计3570辆私家车的车载诊断数据,对驾驶人的不同出行模式进行分析并建模.通过长期采集的车辆各项参数,采用基于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将不同的驾驶人分为高频出行者、通勤出行者、长距偶发出行者以及危...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特别是“十一旅游黄金周”等假日,驾驶私家车出游的人增多,他们中很多都是新手,因此,掌握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得当的防范措施,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极为有利。现将交通事故发生的“五多”现象,分析如下,提醒广大驾驶人注意。  相似文献   

3.
《驾驶园》2015,(11)
<正>世界上的人有百多种、当然驾驶人也是各式各样,所以我们在驾驶时,大多必须提心吊胆,深怕遇到马路三宝或者道路霸凌,无论上下班、或者节假日,他们无所不在。因此,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经济与政治学系的社会心理学家和轮胎制造商Goodyear就一同对此策划了一项研究,目的是想针对道路上的驾驶人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什么样的不同。在这项研究之中,他们透过焦点小组和深入访谈来调查欧洲驾驶人,最后发现常态之下用路人共分为七种个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自己是否就是其中之一?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驾驶人真的就是这几种样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西安市城市道路驾驶人对可变信息标志(Variable Message Signs,VMS)的使用率,采用行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方法,对私家车和出租车驾驶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驾驶人的个人属性、出行特征、VMS发布形式和VMS发布内容与驾驶人对VMS信息关注程度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部分比例优势模型构建驾驶人对VMS信息的关注度模型,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对比两个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在有序Logit模型和部分比例优势模型中,驾龄(6年及以上)、职业(个体经营者)、出行目的(休闲娱乐和其他)、VMS发布形式(图文混合)和VMS发布内容(拥堵原因)5个自变量显著影响驾驶人对VMS信息的关注程度;在部分比例优势模型中,职业(个体经营者)、出行目的(其他)2个变量违反了平行假设;6年及以上驾龄、职业为个体经营者和图文混合信息3个变量有助于增加驾驶人对VMS信息偶尔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可能性,出行目的(休闲娱乐和其他)、拥堵原因信息2个变量有助于减少驾驶人对VMS信息比较关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近期,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单位走访、个人谈话等形式,对驻地5个团以上单位近200个拥有私家车的军人家庭进行了情况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私家车对于军人家庭来讲改善了生活品质、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对家庭的照顾.私家车对于军人个体来讲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私家车的涌入对部队的管理也带来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是新时期部队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驾驶人在驾驶模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相对实际驾驶的激进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心理认知模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问卷调查私家车驾驶人对"在驾驶模拟过程中激进驾驶"行为的信念、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感知控制、意向与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到观察变量与基本构念以及基本构念内部的相关关系,并最终分析得到影响驾驶人激进驾驶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先导性调查问卷以及正式调查问卷的投放,最终得到217个有效的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认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其卡方自由度比为1.802,RMSEA值为0.062;态度、行为感知控制是影响驾驶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观规范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各信念与对应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感知控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各信念的测量模型的适配性良好,卡方自由度比、RMSEA等指标基本满足要求。采用完整的计划行为理论结构同时从标准获取构念和自行获取构念的角度解释了驾驶人对"在驾驶模拟过程中激进驾驶"行为的心理认知,研究成果可用于驾驶模拟-自然驾驶行为数据差异性控制,驾驶模拟试验规范化方法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华汽摩配》2005,(8):75-76
随着轿车逐步进入家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私家车带给他们的便捷与快乐,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不便,其中每月在停车方面的大笔花销就让不少人为之”心疼”。本文主要就北京、广州两市停车业的调查情况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总认为欧美中产阶级幸福的生活就在于每家每户都有私人小汽车,他们开车上下班、开车出游、开车接送孩子;曾几何时,总感叹国外卖25万的汽车,到了中国却卖到了52万,汽车何时才能走进中国平凡百姓家;曾几何时,盼望自己也能拥有私家车。  相似文献   

9.
搜集北京市2012—2015年的2 040起两车交通事故中4 080名驾驶人的相关数据,将他们分成有责驾驶人和无责驾驶人2组,比较他们在性别、年龄、驾龄、驾驶车辆类型等4个方面的分布差异.并基于相对危险暴露面法,对有责驾驶人的相对驾驶事故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相对于女性,男性驾驶人更可能成为事故责任方; 2)有责驾驶人的年龄、驾龄均略小于无责驾驶人,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青年驾驶人、老年驾驶人和驾龄小于2年驾驶人外,交通安全管理还应该关注到新购车驾驶人和年龄在47~57岁之间的驾驶人等两个可能存在风险的驾驶人群体; 3)车辆类型对于驾驶人在有责与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型客货运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郑州市“心理110”的两位心理保健师来到郑州市长途汽车北站,对长途汽车驾驶人进行心理测试,以进一步确保长途交通安全。他们表示,希望以此引起会社会及驾驶人本身对驾驶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由于驾驶人肇事的性质与案件结局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就决定了他们心理的复杂性。在各类交通事故中,肇事驾驶人都要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参加到行政或刑事诉讼中来,都要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有的还可能负担一定的经济赔偿。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参加诉讼活动的心理是不一样的,但对处于同一法律地位的肇事驾驶人来说,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加上事故性质不同,所以,其肇事后的心理状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正式实施。十年间,我国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大幅增加,私家车更以年均1400多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十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量和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十年双双下降,2013年全年发生重特大事故起数创历史最低水平。种种数据显示,道交法正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驾驶人心理》2006,(6):7-7
喜怒哀乐是人们常见的心理情绪反映,驾驶人也是如此,他们因受生活中某些事件刺激、牵动,从而产生多种情绪反应,如悲伤、兴奋、恐惧、愉快等等。如果驾驶人经常在某种不稳定心理情绪支配下驾驶车辆,就可能妨碍驾驶操作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驾驶人不讲职业道德,违反交通法规,甚至丧失理智,最终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安然 《驾驶人心理》2006,(12):16-17
安全行车是我们每个驾驶人时刻都注意的一个大问题,然而,汽车是高速行驶的工具,经常处于长时间的运行中。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我认为与驾驶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极大。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驾驶人的基本要求。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要求自己的生理系统的每个“结构成分”都处于最佳状态。否则,如疲劳、疾病、反应迟钝、性情急躁、缺乏自控能力、健忘、惰性、无主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等,都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因此,作为驾驶人,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安全行车。  相似文献   

15.
交警在上路执勤和纠正驾驶员违法现象时.几乎是百分之一百的执法驾驶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都有充足的“理由”去加以辩解和为自己开脱。例如:超速行驶的驾驶人说。是因为任务太紧,耽搁一天对方就少给一半的运费.不得已;客车超员、货车超载时,说什么如今车多、货(乘客)少,油料贵,运费低,不超载根本就挣不着钱。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年龄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疲劳情况及疲劳累积速度,对比其疲劳产生与变化的差异性,获取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设计自然驾驶试验,利用Physio生理多导仪采集脑电数据,并采用主观检测方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应用MATLAB对采集到的脑电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通过积分获取各时段α波、β波和θ波的平均功率谱密度,进而求得脑电指标Rα/β,Rθ/β,Rα+θ)/β。利用SPSS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判断,选取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对各年龄段驾驶人的Rα+θ)/β进行均值化处理,并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线性拟合,分析驾驶人年龄对驾驶疲劳累积速度的影响。对驾驶过程中各时段的Rα+θ)/β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结合主观问询结果确定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和中年驾驶人在0~1.5 h内疲劳累积速度相对缓慢,老年驾驶人较快;在1.5~3 h内,青年驾驶人疲劳累积速度最快,中年驾驶人最慢;老、中、青年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分别为60~75,120~135,105~120 min;不同年龄驾驶人其驾驶经验、体力和精力及外界环境干扰是影响疲劳累积速度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采用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的有效性,有助于为不同年龄驾驶人安全驾驶时长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出租车驾驶人的疲劳驾驶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发现疲劳驾驶与驾驶人年龄、驾龄的关系,以及疲劳驾驶事故与驾驶人年龄、驾龄之间的关系。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年龄、驾龄的驾驶人疲劳驾驶状况不同;2.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3.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与出租车驾驶员的驾龄有关,驾龄越小,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车用油品,对于保证车辆的运行性能,提高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延长使用寿命等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多数汽车驾驶人或车主缺乏油品选用知识,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当他们把车开进特约维修站,他们便放弃了知情权和选择权,使用厂家指定用油是保修协议的强制性条款。当车主们摆脱了特约维修站,来到综合维修厂,在选用油品时,多半是采纳维修技师们的建议。那么.维修技师们对油品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汽车维修技师对油品的认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许多人不清楚油品性能指标的含义,不能根据车型、使用环境、使用频度、驾驶习惯等因素为车主提供合理的油品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车路协同系统(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CVIS)已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CVIS的研发、试验、示范应用和效用评估。然而CVIS的服务对象是驾驶人,在其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研究驾驶人对CVIS的主观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非常重要。基于此,以基础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为理论框架,在基础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和使用意图)的基础上,引入预警服务质量、分心感知、个人创新和信任度4个扩展变量,建立扩展TAM,分析驾驶人对CVIS的主观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在线调查收集392名驾驶人对CVIS的技术接受问卷;然后,使用Cronbach's α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信效度;最后,采用路径分析探究驾驶人对CVIS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础TAM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基础模型假设一致;CVIS的预警服务质量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态度间接影响使用意图;驾驶人对CVIS的分心感知对其态度和使用意图没有负向影响;驾驶人的个人创新不仅直接影响使用意图,而且通过态度间接影响使用意图;驾驶人对CVIS的信任度是使用意图的直接影响因素,也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使用意图。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驾驶人对CVIS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并为CVIS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Logistic回归的驾驶人跟车危险认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紧急情况下驾驶人跟车危险认知机理,利用图像式汽车行驶记录仪在中国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交通冲突调查,基于采集的实际交通环境下的追尾冲突数据,分析了驾驶人制动操作与驾驶人安全和危险状态判断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驾驶人跟车危险认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车头时距和碰撞时间是影响驾驶人跟车危险判断的重要参数;经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性检验,提出的模型在城市交通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