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从有利于各墩协同抗震的角度探讨适用于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的减、隔震技术,以内蒙刘召黄河大桥主桥其中一联(55+10×100+5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开展摩擦摆支座隔震、粘滞阻尼器减震及盆式橡胶支座抗震研究。建立全桥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模拟摩擦摆支座、Maxwell模型模拟粘滞阻尼器,输入50年超越概率2%的3条地震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的隔震机理为通过减弱制动墩对主梁的约束来减小作用于制动墩顶的有效主梁质量、改制动墩单独抗震为各墩协同抗震;摩擦摆支座隔震可有效地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摩擦摆支座减隔震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的抗震性能,以(102+4×168+102)m的济南长清黄河大桥主桥为背景,结合其结构特点采用摩擦摆支座对该桥进行全桥隔震及连续墩隔震方案设计。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SAP2000建立该桥空间有限元模型,以3条人工地震波作为激励,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未隔震及应用摩擦摆支座隔震后的桥梁结构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全桥隔震、连续墩隔震2种方案中摩擦摆支座均能起到良好的减隔震效果且满足设计要求。与全桥隔震方案相比,连续墩隔震方案中墩底弯矩和支座水平位移略大,但经济性更好,故综合考虑减隔震效果、经济性、支座尺寸等因素,推荐采用等效滑动半径为4m的摩擦摆支座连续墩隔震方案对该桥进行减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3.
山区长联刚构桥常具有边主墩受力与高墩稳定性较难满足的特点。文中以一102m+4×190m+102m跨度、175m墩高刚构桥为例,通过对高墩2种结构对比设计及通过系梁设置、合龙顶推、改变合龙顺序等方法,使长联刚构桥边主墩受力与中高墩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了主墩混凝土用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行波效应对长联大跨径减隔震连续梁桥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某长联大跨径钢桁架连续梁桥为对象,建立了该桥采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基于大质量法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对该桥考虑行波效应和一致激励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且与一致激励工况相比,考虑行波效应后大桥内力响应可能发生明显增大,不利于结构安全,而导致响应增大所对应的地震波视波速则会随支座参数改变发生变化;同时主梁位移则随加载视波速的增加缓慢增大,在一致激励作用下达到峰值;在类似减隔震设计中,应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以保证结构响应在安全范围内,主梁位移可偏安全地以一致激励所得结果为准。  相似文献   

5.
戴晓春  袁明  何庭国 《桥梁建设》2006,(Z2):144-146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连续梁桥被修建于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相对一般桥梁而言,其动力特性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更为复杂。以福建-厦门高速铁路上的乌龙江特大桥作为工程背景,研究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在地震区的地震响应规律,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跨连续梁桥的减隔震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桥梁工程的引桥大多采用多跨连续梁桥的结构形式,且结构较刚性,因此桥梁的抗震问题比较突出。苏通大桥的引桥采用减隔震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抗震问题。以一联引桥为例介绍其研究过程:在对采用普通钢支座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抗震性能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对各种实用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推荐最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福厦铁路跨越乌龙江长联大跨连续梁桥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龙江特大桥位于Ⅶ度地震区,主桥采用(80 3×144 80) m长联大跨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位于线间距变化段和曲线上.介绍大桥的结构设计、曲线上连续梁支座类型的选择和减隔震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阶横弯多跨连续梁桥,当地震作用时,仅依靠增大横桥向刚度的方法来减小连续梁的横桥向位移,会带来很大的墩底反力和弯矩。墩底弯矩过大又会引起桥墩压溃和主梁横向位移过大。文章针对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减隔震装置一铅芯橡胶支座,以某9m×40m大跨连续梁桥为模型,以墩底内力和主梁横向位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采用普通橡胶支座的方案和采用橡胶支座的9个方案在三条人工波的最大地震响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不同的布置方式,及其设计参数的选取对多跨连续桥梁横向减隔震性能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铅芯橡胶支座的个数和布置方案对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隔震效果影响很大;合适的布置铅芯橡胶支座等减隔震装置可以有效的减少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可以显著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铅芯支座的硬化比对横向位移影响不大,对横向内力的影响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研国内外三跨连续钢桁梁桥的设计参数,给出了三跨连续钢桁梁桥的合理边中跨比范围,提出了解决该类桥型边中跨比偏小的应对措施,结合宁波三官堂大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本桥的合理解决方案,为类似桥型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某大跨度系杆拱桥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多种工况下的地震响应,重点讨论了采用摩擦摆减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组合减隔震体系后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此减隔震体系能有效减小固定墩地震响应,上、下部结构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园区景观的需求,桥梁采用(50+110+50)m变高度连续钢桁架结构,桥梁整体造型优美,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上部梁采用开口式、半穿式钢桁架形式,结构较为新颖;主桁杆件中弦杆采用开口π形截面,腹杆采用格构式截面,杆件连接节点采用夹板式构造,为今后钢桁架桥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桥梁上铆钉使用数量达10万余颗,热铆工艺的大量使用表明铆接工艺在特定场合仍有其优势,同时也为现代钢桥的设计拓展了思路[1-3]。现主要介绍了该桥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要点,结构静、动力分析结论及主要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混凝土大跨连续梁桥隔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于质量庞大,地震作用往往成为控制该类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理论分析表明,处于地震高烈度地区桥梁的地震反应对结构参数变动十分敏感.加大构件截面或增加固定墩数量虽可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但同时也会使结构的地震反应迅速增加.反而使结构抗震能力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因此按常规抗震设计思路进行抗震设计往往无法达到抗震设防目标.选用具有隔震和耗能双重功能的摩擦摆支座对桥梁进行减隔震设计,可大幅降低墩底内力,并使主梁相对于墩顶的位移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满足结构的抗震需求.通过对摩擦摆支座滑动曲面半径和摩擦面滑动摩擦系数等参数的优化分析,得出了减隔震装置参数选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依托南昌市某大跨波形钢腹板PC连续梁桥,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抗震性能分析了其在不同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和横向地震波对内力的影响方向不同,设计配筋可根据主要受力方向对应加强。同时对主桥进行了减隔震支座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减隔震支座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响应,降低幅度可达34%~56%,建议在抗震标准高的桥梁中使用减隔震支座。  相似文献   

14.
以滨海大道跨十塘横江桥施工过程为背景,系统阐述了连续钢桁梁桥施工全过程监控的关键控制参数及相关要求,经实践检验,该施工监控方案安全可靠,参数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15.
抚顺市永安桥加宽扩建上部结构采用一联长 35 2m ,预制安装式钢桁—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跨径布置为 2 4m +2× 2 0m +8× 33m +2 4m。本文介绍该桥工程概况、结构型式的选择、组合梁结构的计算成果及设计、施工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ANSYS建立空间动力计算模型,对比铅芯橡胶支座、减振球型支座、摩擦摆支座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并以新南港大桥70 m+4×120 m+70 m PC连续箱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减隔震支座在大跨长联预应力连续梁中的受力特点和支座性能,提出适合该桥的减隔震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市白露大桥为主跨288 m 的连续钢桁拱桥,采用两片主桁,主桁中心距为37 m.针对边跨桁梁桁高矮、横向宽度大的特点,将腹杆设计为变截面,通过减小其线刚度并增大截面面积的方法以消除横向框架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平联采用较为简洁的菱形桁式,兼顾结构的受力合理性和美观性.桥面采用密横梁体系的正交异性整体桥面板,使桥面板参...  相似文献   

18.
周泽晓 《公路工程》2020,(2):133-136
大跨径钢桁架连续梁桥由于其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一直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难题。以某大跨径钢桁架连续梁桥施工为工程背景,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桥梁临时支撑受力状态,并提出了合龙中施工精度控制方法,最后从施工监控量测角度研究了施工中监控量测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肖容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6):238-241,269
为研究横向构件布置与截面设计对3主桁受力均衡性的影响,以宁波市三官堂大桥主桥160m+465m+160 m=785 m的大跨径钢桁架连续梁桥为例,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钢桁架梁模型,分析比较对称荷载与偏载作用下主桁结构支反力、轴力和位移等静力效应,得出了3主桁连续钢桁梁桥的内力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