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恬  胡蓓  缪玛 《商用汽车》2005,(7):97-99
汽车的发明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但是,由车祸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100年中,全世界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 585万,平均每百辆车夺走1.2个人的生命。2003年全世界由车祸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 180亿美元。在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违章大约为2.59亿人次,死亡人数6万-7万人。我国不但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而且致死率也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日本车祸致死率为0.3%,美国为1.3%,而我国车祸致死率则高达27.3%。减少车祸的发生,降低车祸致死率,成为交通管理部门以及汽车制造企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汽车安全一直受到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消费者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中,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投入到汽车安全性研究领域,开发能防止汽车发生事故的主动安全系统和一旦发生事故保护乘员的被动安全系统。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120万人。而我国则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近几年来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汽车“公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降低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车祸死亡人数已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公司不断开发出先进的安全系统技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应用能共享信息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系统集成”技术。这种“系统集成”为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通过两者的结合,创造了一个为乘员安全与车辆行驶安全的综合性方法。开发背景在当今世界交通运输量急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安全》2003,(12):64-65
美国的部分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车祸数量约为600万起,人员伤亡达300万人次,死亡人数为4万人左右,车祸是美国第一致死原因。而在这些伤亡人数中,0至4岁的婴幼儿就有7万人左右(2000年死亡人数为539人)。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1995年死亡人数统计,轿车车祸死亡人数为30840人,其中正面碰撞(包括正前方、偏前方、斜正前方、斜前方)占62%;侧面碰撞(包括正侧面、斜侧面)占25%:尾部相撞占5%;翻车占4%;其它4%。我国1994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正面碰撞占30%;侧面碰撞占21.9%;尾部相撞占9.8%;翻车占8.4%;同向、相向、刮擦占8.2%;其它21.7%。由此可见,在研究汽车碰撞事故中,对正面和侧面碰撞均应加以足够重视。 安全气囊是一种汽车乘员辅助被动式安全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性 汽车的出现和普及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为人们积极投入社会,相互间广泛接触创造了大量机会,极大地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汽车不仅为人类的身体装上了飞驶的车轮,同时它更为人类的思想装上了飞驰的车轮。但车速的跃升、道路的延展,使人们在感受汽车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提防不期而至的车祸。目前,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因此,汽车的安全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你若想拥有自己的汽车,就不能不关心汽车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被动安全技术和ESP的集成 2006年汽车乘员在车祸中致死伤的可能性仅是1970年的1/10。这主要归功于被动安全系统的研发。 目前,被动安全系统的车身结构、约束系统和乘员保护系统三个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一次车祸中,现代汽车车身通过车身变形吸收巨大冲撞力来保护乘员。  相似文献   

8.
一、塑料在发展的汽车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有关的资料统计,1998年在美国就有37000人死于车祸,在这些事故中,部分或全部地把乘员从车窗摔出车外至少有7300人。除此以外,另有7800人摔出后亦受到不  相似文献   

9.
徐颖   《世界汽车》2006,(8):120-121
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汽车快速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汽车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衍生了交通事故频发、能源消耗激增、生活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数字2002年以来全国每年报告车祸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车祸受伤人数为45~50万。2004年全国有7078名儿童因道路交通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中国汽车专业标准ZBT26003—87《汽车门锁技术条件》公布并实施以来,我国的汽车门锁的产品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并进入了国际的先进行列。 汽车门锁是汽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它直接影响乘员的安全。根据美国对汽车车祸伤亡原因的统计:车祸伤亡有四分之一是由于汽车门锁被撞开,将乘员甩出车外,而导致乘员的伤亡。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故,要求汽车门锁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即具有足够的承受纵向负荷和横向负荷的能力,以保证其能可靠的锁紧车门。为此,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汽车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在4万人以上,另约有340万人受伤;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在1500亿美元以上.并且,汽车交通事故还是导致美国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共有41 471人死于各种类型的交通事故,而1999年仅1~10月就有42 830人死于车祸,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的死亡占相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后的9年间,我国共召回缺陷汽车940多万辆。8年前我国每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约为10至11万,如今这个数字降至六七万。但这8年间,我国汽车保有量翻了四五倍,由2003年的约2000万辆增至目前的近一亿辆。当然,谁都会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低,不仅仅与汽车本身的安全有关。现在的道路越修越好,司机、公众的安全意识在提高,交管部门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等等。这话都没错,但如果反过来设想一下:假使这900多万辆缺陷汽车没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车祸已经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相关数据更是触目惊心:从2001年~2004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连续4年超过10万人,居世界首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驾龄不到3年的年轻驾驶员和未使用安全带的驾驶员。2005年中国47起特大交通事故(特大交通事故指一次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中因机动车制动失效和爆胎导致的事故高达总数的19.1%。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1亿,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人有5700万人;其中驾龄不满1年的驾驶人有14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日益上升的儿童安全事故率,博泽在其产品研发中始终关注安全问题,把乘员安全视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助力中国家庭拥有安全愉悦的出行体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与汽车安全相关的儿童伤害事故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死伤的儿童人数超过1.85万,接近国内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3,是美国的2.6倍,欧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汽车"公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降低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车祸死亡人数已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公司不断开发出先进的安全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6.
张以峰 《轿车情报》2005,(12):102-103
我国死于车祸的人数每年都超过10万人!数据提醒着汽车安全的重要性。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左右社会整体交通安全状况的第一因素。暑期我们分别在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系统地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汽车安全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细节也决定着行车安全。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汽车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走入了千家万户,然而,“滚滚车轮,带来财富,带来方便,也带来了灾难”。据有关方面统计表明,道路交通事故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大的威胁。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大约有70万人、受伤人数约1500万人,  相似文献   

18.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盛康 《世界汽车》2001,(11):18-20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但汽车交通事故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灾难之一,死亡和受伤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战后汽车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相当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公路交通的死亡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如果从万车死亡的人数看,情况则更为严重.2000年我国公路交通死亡人数已高达9万余人.  相似文献   

19.
韩镭 《汽车与配件》2011,(10):16-17
随着道路交通监督管理加强、道路改善、驾驶员驾照考试日趋严格等多项措施以及汽车安全技术逐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在2002年达到最高值(109381人),从2001~2003年连续3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我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但从这几年交通死亡人数和那几十万破碎的家庭来看,我们进入汽车社会的脚步有些悲壮, [现状] 进入汽车社会的脚步有些悲壮继2004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以来,200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