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减少传递到鱼雷自导基阵的振动能量,采用声学黑洞原理设计了一种多边形减振环结构。采用加速度振级落差表征其减振性能,开展激振器激励下的多边形结构减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边形减振结构在50~10 kHz的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充分说明了本文设计的多边形减振结构具有轻质、高效、宽频的减振特点,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高负荷叶片组轴向危险振型种类逐渐增多,而现有的相似振型计算法仅适用于焊接拉筋叶片。因此,作者综合实验结果,提出了等截面卫带叶片组和焊接拉筋叶片组弯曲扭转轴向振动频率的新的计算方法。本文在分析计算方案和引入边界条件后导出了频率方程。方程在电子计算机上求解,解时引入频率比系数(?)来代替方程的根ζ,结果求得了(?)曲线供计算用。叶片嵌固弹性的影响用系数(?)来考虑。计算值与实验值最大差值不超过8~9%。因此,文中提出的叶片组轴向振动新计算方法在工程上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轴系纵向振动引起的船舶尾部振动噪声问题,提出基于主动推力平衡原理的轴系纵向减振方法,设计了轴系纵向减振结构,通过试验研究了该结构的刚度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应用纵向减振结构前后轴系纵向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主动推力平衡原理轴系纵向减振方法,可有效化解减振结构低动刚度和高静刚度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桨轴系统纵向振动控制向低频范围扩展;应用基于主动推力平衡原理的纵向减振结构后,轴系纵向振动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机械振动向船体结构传递,基于不均质结构振动隔离原理,对铺板连接结构进行减振设计。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各设计方案的计算模型,进行激励源在铺板不同位置工况下的动响应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减振效果并开展缩比模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U形连接结构对抑制振动从铺板向圆柱壳体传递效果较好;适当减小连接板厚度,减振效果呈增加的趋势。缩比模型测试结果显示,U形连接结构在2 Hz~4 kHz频段有大于4dB的减振效果,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磁流变阻尼器在船舶减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减振元件基础上配合使用磁流变阻尼器构成新型船舶智能减振系统。介绍该系统的减振原理,并根据其特定工作环境对其在实船中的链接形式进行设计。通过数值分析结果与减振理论分析趋势的对比,分析数值仿真方法在船舶减振领域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船舶螺旋桨避振器模拟装置试验研究”课题的继续 ,发展了固有频率可由舱内空气压力和作为动吸振器质量的水的调节来控制的动吸振装置。文中简要地阐述了减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并以一艘船上的应用情况为例 ,表明了上述技术在实船尾部振动的减振中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船尾减振装置的模型试验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分析了减振机理。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双层圆柱壳动力舱结构振动辐射噪声,对双层圆柱壳进行了减振设计和模型试验研究.基于环肋结构增抗原理和模态振动控制理论,提出了非均匀阻抗增强环肋结构形式;为减小双层壳间振动波的传递,将阻振质量和粘弹性夹层引入到实肋板结构设计中,采用波动理论分析了复合阻波特性.联合应用非均匀阻抗增强环肋和复合阻波肋板设计了一种双层壳模型,并开展了空气中两端简支和水下悬浮激振试验;将设计模型测试结果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基准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设计模型较原结构振动明显减弱,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验证了双层壳结构减振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舰船设备的振动影响了舰船的安全航行和船员的日常生活。本文针对设备基座的减振问题,进行基座的减振特性研究和实验。在介绍基座减振系统和基座优化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对复合基座减振进行减振特性研究,提出基座的减振评价指标,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复合基座的减振特性。实验表明,复合阻振基座可极大提升基座结构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参照摆线推进器的叶片螺距控制机构原理以及日本川崎重工圆盘连杆调距机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全方向推进器的叶片调距机构,并分别给出了工作原理和装配图,介绍了叶片调距机构的实现方法。通过进行两种调距机构的性能、造价等因素的比较,选择了圆型连杆机构作为试验模型的调距机构。  相似文献   

11.
常规船舶舱室空调通风管路能够完成船舶舱室的通风任务,但受船舶在海水中行驶,时常遭遇不确定性大风影响,管路存在振动频率与噪声较大的不足,为此提出船舶舱室空调通风管路减振降噪方法研究。引入通风管路流体动力学,基于Kip Stephen Thorne振动原理计算,构建减振降噪模型;合理选材提升通风管路材料阻尼性,优化包覆声学材料,实现船舶舱室空调通风管路减振降噪方法的研究。试验数据表明,提出的方法研究较常规方法减振77.24%,降噪81.13%。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一种碟簧减振器的静刚度特性,表明当碟簧减振器位移足够小时,可将其刚度视作一定值考虑.通过对阻尼产生机理的分析,确定了碟簧减振器的阻尼形式主要为粘滞阻尼和库仑阻尼,采用落锤冲击试验获取了减振系统阻尼系数等特性参数.在上述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单向约束条件下碟簧减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根据该方程计算的减振系统动态特性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13.
阻尼材料减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基于薄板阻尼复合试样的阻尼损耗因子和减振效果测量方法,开展三型阻尼材料复合试样的试验研究。分析阻尼损耗因子与减振效果测量结果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厚度比条件下试样的减振效果,提出阻尼测量及数据处理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船上等级噪声规则》的实施对减振降噪的阻尼材料的实船应用提出了迫切需求。基于试验中心开展的阻尼材料耐火试验,本文研究了此类材料在表面可燃性及烟密度试验中的防火性能,并着重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和因素对其对评判结果的影响。通过研究,为制定2010 FTP规则对阻尼材料的耐火要求提供试验数据和技术支撑,推动减振降噪材料的实船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火箭橇试验减振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试验减振效果符合预期和减振系统出现异常的工作模式,建立减振系统数值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分析减振失效的原因,提出对系统进行改进设计的建议,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仿真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弹性复合阻振接头在邮轮通风管道中的减振性能,利用弹性橡胶与质量阻振相结合的质量—阻尼复合阻振技术,设计开发了应用于通风管道中的弹性复合阻振接头,通过风机激励试验研究其在通风管道中的减振性能,得到弹性复合阻振接头在通风管道中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款弹性复合阻振接头均能有效提高管道结构振动的阻振效果并拓宽阻振频率范围,并且能够降低激励源与管路系统之间的振动传递;在100-5000Hz频率范围内,弹性复合阻振接头的振动传递损失基本在10dB以上,在某些频段下能达到30dB以上,其中双橡胶复合阻振接头在低频中的减振效果最好。试验研究结果对于船舶通风管道的减振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我国船舶减振接管选用型谱,同时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减振接管的技术封锁,我国新研制了JYXR系列、CKXT系列和CKST系列等新型减振接管或接头,为船舶管路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设计减振接管隔振效果试验台架,验证试验室测量船舶管路隔振性能的可行性,同时对国产CKST系列可曲挠接头和进口金属软管的隔振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探索船用减振接管隔振效果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国产CKST系列可曲挠接头的隔振效果优于进口金属软管,CKST系列可曲挠接头可广泛应用于舰船研究设计领域。  相似文献   

18.
杨永春  李响亮  刘坤宁  孙磊 《船舶工程》2014,36(S1):235-238
基于对TMD减振原理,针对海上风力发电塔架结构特点,将TMD减振技术应用于海上风力发电塔架中。在仿真计算时,将软件模拟的风机对塔架的作用力时程施加在塔架模型中,在考虑浪流荷载作用下研究了TMD对风力发电塔架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TMD结构对塔架的振动能够起到良好的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修改自适应算法(MLMS)的主动吸振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种由磁式主动吸振器与被动双层隔振系统结合成组合减振装置,针对船舶柴油机的振动特点,开发了基于MLMS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并在模拟柴油机双层隔振组合减振台架上进行了减振效果试验。试验表明:该装置对柴油机振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型避振穴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处新型避振穴。由于摒弃了橡胶弹性元件,该避振穴的结构简单,施工与维护方便。还介绍了模型试验结果,阐述了减振原理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