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龙 《汽车导购》2006,(5):80-83
价格是车市最敏感的“神经”,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最主要因素。降价则成为车型竞争的有力武器,时刻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主导车型则是“价格神经”的中枢,无论新车型上市,车型降价、加价,主导车型都起着价格风向标的作用。和前两年的频繁降价不同的是.2006年的车市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大规模降价的情况却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2.
2005国产轿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导购》2005,(6):17-30
相比2004年来说,2005年上半年的车市显得平淡了许多,新上市和要上市的车型不少,但是并没有出现消费者所盼望的车型大规模降价,反倒有一些汽车生产厂家通过推出“2005款车型”将价格提了起来,这使等待价格下滑的消费者增多,轿车的同比销量下降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2004年可谓中国车市的“降价”年,大面积,大幅度和长时间的降价令车市原有的价格体系不堪一击。不过,各大汽车厂家并没有因此而放慢推出新车的步伐,从以下这些令人期待的车型就不难看出他们对于2005年的车市还是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4.
2004年,如果说我国车市有一道亮丽风景线的话,那就是“降价”。2005年第一天车市便猛刮“降价风”,丰田、马白达、东南、奇瑞等7个品牌、21款车型一起“高台跳水”,使2005年车市一开局就显得很不平静。然而临近春节,沉寂了大半年的车市似乎缓过神来,终于迎来了艳阳天。与此同时,“冰火两重天”是当前车市一个显著的特点,2005年元旦以来涨价消息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来,车市的降价风刮得比西北风还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波又一波的降价发生在每一月每一周。老车型之间,新车型之间、新老车型之间都存在各种形式的竞争。降价的“多米诺骨牌”在低端至中高端汽车领域逐一显现。其降价幅度和覆盖车型的广度都  相似文献   

6.
进入到第3季度以来,曾经有媒体和消费者预测将出现较大的降价风暴,但是直翻8月中旬,才由上海大众宣布全系列车型降价,然而很多车型的实际售价比厂家宣布降价后的指导价格还低,因此一直没有其他厂家跟进,此次降价的影响力很小。总的来说,主流车型仍然没有出现较大的降价潮,2005年车市响亮而有意义的降价声并不常出现。  相似文献   

7.
文龙 《汽车导购》2006,(9):43-45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降价仍是推动车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降价的车型只是相对的稳定。但是消费者却非常关注这些价格稳定时间较长的车型,对于“买涨不买跌”的消费者来说,价格稳定的车型能够坚定他们购买的信心?使他们感到物有所值?同时也能够提高用户忠诚度和品牌价值,可谓一举两得,7.8月份以后?车市在酷暑中也进入了淡季?降价声此起彼伏?如果想不被同级别车型所掀起的降价潮淹没,稳中求胜的车型就要继续执行它的简单而有效的销售策略——以稳定的价格来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8.
更正启示     
《汽车实用技术》2005,(8):B048-B048
今年车市这种车型供给紧张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每年七八月都是车市惯例的销售淡季,但目前车市还是一片风平浪静,各大厂家和经销商都没有刺激车市的意思,车市供求紧张的局面还在继续,紧俏车型提不到现车取代降价成为车市的话题。汽车厂家的利润已经被降价压缩到了合理范围的最低,上游成本的增加导致厂家已经没有什么降价的余力,今年下半年相信也不会再有价格战的重现。  相似文献   

9.
文龙 《汽车导购》2005,(10):74-75
2005年上半年宣布降价的厂家并不多,经销商对主力车型的降幅也都不大,因此消费者都把“希望”寄托在下半年,“工夫不负有心人”.消费者终于在8月8日迎来了上海大众的“飓风行动”,这次降价活动几乎囊括了上海大众的全系车型,消费者和媒体普遍认为此次降价将引爆下半年车市降价的导火线,其他品牌会纷纷跟进,更有媒体将某某车型的优惠幅度加大和上海大众的这次降价联系起来.加以报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通过市场调查来分析一下此次降价到底引起车市出现哪些变化?其他主力车型的市场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0.
李永钧 《汽车情报》2004,(10):40-41
2003年中国汽车大规模降价的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几乎每个季度、每个月都有车型降价或者促销,国产车的降价已经成为车市的一种常态。2004年降价仍是主旋律。从1月1日开始,就已经有千里马、长安羚羊、赛欧、宝来等数款车型举起了降价大旗,动手之早、范围之广同样是历年来所罕见的。  相似文献   

11.
陈然 《汽车导购》2006,(7):43-45
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每年的6月,车市进入淡季。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指标,通过降价、送赠品等方式进行促销,力图在年中有个好看的成绩单。总之,时下的车市。让人想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价格,只有永远的利润。为了利润,厂家可以让老车型停产让路,可以把原有车型改款,可以使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可以牺牲一部分利润……  相似文献   

12.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7,(5):51-51
虽然猜测07年车市将竞争激烈,但出乎预料连大众这样的厂商也没能对抗潮流。继上海通用和东南三菱后,首先一汽-大众宣布旗下包括新宝来HS等在内全系车型降价。其后不足一月。上海大众启动“E计划”,除领驭外全系车型降价。面对两大强势厂家的举动,不知车市将面临怎样的风云变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大战不战,小战不断——这是2008年全年车市价格战的主要特征。促成价格战的源动力近于枯竭;参战各方生出厌战隋绪;一味地降价已经难以激发渐趋饱和的市场购买力量;新车大战也将失去对价格的挤压力量;毫无促销效果的降价对于拉动销量已经没有意义。大多车型的降价能量已经释放殆尽,靠技术提升和成本压缩创造的降价空间微乎其微,不会形成大的普遍的价格风浪。企业和经销商将变得更为理性,不会预留新车降价空间而使新车低价上市、价格冲击力在新车上市时与新车冲击力同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汽一大众在完成宝来B计划促销后,同时向新闻界宣布调整宝来市场指导价格,据介绍,宝来全系列车型在原市场指导价的基础上下调幅度分别为:基本型7500元;舒适型1.2万元;豪华型1.5万元,公开宣布价格调整,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尚属首次。自2002年1月12日夏利大幅降价引发“夏利旺市”景象后,2003年5月23日夏利再度出击,对部分热销车型的市场售价再次大幅度下调,催化本年度第三轮降价高峰,此后,吉利、红旗、威姿、雅酷、富康、派力奥、西耶那等车型纷纷以直接降价、变相促销、新车改款提高性价比等不同形式“闻降而降”促热车市,而且有些厂家一月内两度降价。车价一直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购车因素,降价自然是最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降价消息频频而至,反映近期内消费者由于降价刺激的购车心态出现小幅波动,车市呈现淡季不淡平稳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5.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5,(1):13-13
车市寒冬还在继续,价格还在下降。这个月车市最明显的特征是,过去参与降价的基本都是一些老车型,而在这个月像比较新的两厢飞度、东风标致307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年关将至,经销商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术完成销售任务,因此目前比较混乱的价格还要继续,同时随着进口车配额政策的取消,进口车的价格肯定会在一月份继续走低,届时国产车也会受到压力.  相似文献   

16.
文龙 《汽车导购》2005,(3):70-73
虽然2004年中国轿车市场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3%,但是已经习惯了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人们对此并不满足,他们对2004年车市的普遍看法是“持币待购”、“降价成风”和“库存增多”,并断言中国的车市到了“冬天”。其实,中国车市的增长率由2003年的80%变为2004年的13.8%,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是中国车市从前两年的高速发展转为现在的正常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车市经过了春节前的短暂火热后,近日行惰又有所回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早有专家笑谈:“汽车的降价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价格还是影响车市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初的价格走稳让很多消费者在等待下一个降价高潮的到来,因此,销量依然没能达到经销商所期待的火爆局面。另外,在影响汽车消费的政策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虽是一个好政策,  相似文献   

18.
车市五盼     
礼文 《汽车情报》2004,(15):21-21,32
2003年车市火爆,可仍然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迟迟没掏腰包,为何?车型不中意是一个原因,但关键还是价格,是消费者对轿车降价的期待。目前,车市谈论最热闹的两个话题是降价和暴利。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因为有暴利所以要价值回归,要降价。频频的降价让消费者感觉暴利的确存在,对降价的期望更大。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一开始,车市就给消费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2004年降价将是常态。目前,已经有赛欧、千里马、帕拉丁、嘉年华等十余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并且夏利和吉利也“巧合”地同时降价数千元。  相似文献   

20.
文龙 《汽车导购》2004,(11):58-59
“降价”是车市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消费者购车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车价什么时候还降?我该什么时候出手?谁也不能准确地回答消费者经常提出的这些问题。频繁的降价让中国车市的价格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也让老百姓的生活与汽车越来越近。有人预计2005年年初中高级轿车将率先与国际接轨;有人预计2005年进口车的车价会大跌,并给中国的高级轿车市场带来深刻影响;也有人预计10万元将成为家用轿车最集中的区间。2005年各大汽车生产厂仍然制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的车市究竟如何?各档次车型会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从2004年汽车市场的降价趋势上能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