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采用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M早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其缺点是易受类风湿因子(RF)干扰而出现假阳性。有人试图以热凝聚IgG及乳胶结合IgG吸附血清中的RF或用抗人IgM(μ—链)作为固相包被抗体消除其影响,但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采用Duermeyer等所建立的酶标F(ab′)_2结合物ELISA检测EHF-IgM抗体技术具有两大优点:(1)通过固相抗人IgM将IgM从待检血清中分离出来;(2)使用抗EHFV—IgG—F(ab(?))_2结合物以消除RF的干扰。本文用酶标F(ab(?))_2 IgM—ELISA及传统IgM—ELISA法平行检测15例RF阳性血清(无EHF—IgM)结果证实上述论点。作者将一  相似文献   

2.
用IgM抗体捕获法ELISA(Mac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同时检测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特异性lgM抗体(SIgM)的动态反应。二法检出SIgM的总符合率为99.46%,所测抗体滴度的动态反应曲线基本平行,而MacELISA所测抗体滴度比IFA明显提高。早期EHF病人血清即有较高滴度的SIgM抗体,9病日~10病日达高峰,此后趋于下降。IFA法所测不同病日的SIgM滴度无显著差异(F=1.680,P>0.05),而MacELISA则有显著差异(F′=2.978,P<0.05)。二法所测不同病型EHF的SIgM滴度在病日相同时各型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病毒唑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EHF—Ig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病毒唑治疗组患者血清EHF—IgG抗体及CIC水平皆比对照组为低。说明用药后患者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降低,CIC形成减少,有利于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ELISA检测出血热患者血清IgG抗体方法,并与IFAT进行比较,两方法阳性符合率及阴性符合率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EHF患者发热初期ELIS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IFAT法。实验发现,临床重危型患者发热期ELISA抗体滴度多数高于IFAT抗体滴度2~4倍,而恢复期则正好相反。故该方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因ELISA系借助酶标检测仪判读结果。数据准确,无检测仪器者可以目测此色,判断结果,故便于基层人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检测EHF特异性IgM抗体的ELISA间接法,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分别对耳血及静脉血清进行了平行检查,并与IFAT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例临床诊断为EHF患者耳血中ELISA—IgM阳性率为100%(19/19),IFAT—IgM阳性率为89.47%(17/19),且ELISA耳血IgM抗体滴度>IFAT耳血IgM抗体滴度者为68.47%(13/19)。实验发现,耳血ELISA—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静脉血清ELISA—IgM抗体滴度4倍者占73.68%(14/19)。作者认为,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好,操作简便,只需要采用耳血就可以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目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一、本文检测95例出血热患者487份血清中,出血热IgM及IgG抗体皆为阳性,而非出血热流行地区健康人血清30份及非出血热患者血清30份,皆为阴性。二、出血热患者血清中IgM抗体于病程第1日可检出,3—12日阳性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其滴度2—3病日开始增高,3—6病日达高峰,持续6—12天,第10—14病日逐渐下降。IgG抗体于病程第2日可检出,4—5病日阳性率上升,7—14病日达高峰,其滴度于检出后逐渐增高,5—14病日始达高峰。三、患者病情轻重与血清中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联合应用硫酸鱼精蛋白沉淀和蔗糖垫层超速离心,从感染鼠脑中纯化HFRSV抗原,纯化抗原用HRP标记,成功地建立了采用酶标记HFRSV抗原的IgM抗体捕捉ELISA法,即直接ELISA法,检测HFRS患者血清特异IgM抗体。与已报道的采用酶标记HFRSV IgG的IgM抗体捕捉ELISA法相比。二法敏感度相似,但直接ELISA法可减少一步免疫反应,并能完全避免类风湿因子的干扰。应用直接ELISA法检测临床诊断的HFRS患者血清87份,其中早期患者(1~5病日)血清37份,特异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5%和91.8%。我们认为酶标记抗原直接ELISA法为HFRS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为特异、简便快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态检测了34例1993年6月~1994年5月在我校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IgM、IgG抗-HEV变化。15例患者IgM和IgG同时阳性。16例平均随访观察303d(6个月~15个月)。结果:IgM、IgG抗-HEV阳性最早出现在黄症后第3天;黄疸后10d阳性率分别达86.7%和100%。两抗体在病初1周时滴度最高,以后缓慢下降,IgM下降较快,病程2月时所检患者均降至不能检出水平;IgG抗体除1例外均在1年左右阴转。ALT在抗体出现后很快下降,6周降至近正常水平。IgM抗-HEV检出率仅44.1%,故不宜仅以此作为急性戊型肝炎诊断标准,应结合IgGJ立体动态变化,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正> 据病毒研究室歧天茂等报道,目前国内外学者均以免疫荧光技术(IFAT)及免疫酶染技术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静脉血清中的IgM抗体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该  相似文献   

10.
不孕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孕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 (ASA)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别对 2 4 8例不孕妇女(观察组 )和 16 7例不育男性患者 (观察组 )进行解脲支原体 (UU)和人型支原体 (MH)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ASA IgM和ASA IgG。同时分别选择 6 9例正常妇女和 4 3例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结果 不孕症观察组及不育症观察组UU、MH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不孕和不育观察组ASA阳性检出率 (2 8.6 3% ,2 0 .96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7.2 1% ,6 .98% ,P <0 .0 5 )。支原体感染阳性组ASA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阴性组(P <0 .0 2 5 )。结论 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均与支原体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 ,并且ASA与支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将IgM抗体捕获ELISA法应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尿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总阳性率72.62%,7~9病日可达83.87%;第3病日即可出现阳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尿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病日(G=7.3858,P>0.05)及尿蛋白含量(G=4.4003,P>0.05)间均无明显关系;特异性IgM抗体的滴度与病日有关(F′=26.5331,P<0.01)与尿蛋白含量无明显关系(F=2.2074,P>0.05);不同病日尿液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滴度呈正相关(r=0.9973,P<0.01)。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 ( EHF)肾组织中肾小球超微结构和细胞表型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多重 PAP法研究 30例 EHF肾组织中肾小球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结蛋白 ( desm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的超微结构。结果  EHF肾脏仅 4例肾小球显示痕量的 α- SMA阳性表达 ,无 desmin和 PCNA的表达。电镜下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部分少尿期病例的个别肾小球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管腔内有嗜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 ,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充以低电子密度的物质。结论  EHF肾组织中肾小球主要表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而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仅表现不同程度的增生 ,肾小球无明显细胞表型的转化。作为全身毛细血管的一部分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可能在 EHF急性肾衰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14.
LiuZhengwen(刘正稳);ZhangChengwen(张成文);LiuQingzhen(刘清珍);HanSuxia(韩苏夏);WuSuge(吴素歌)STUDIESONDYNAMICCHANGESANDCOMPARISONSOFSERUMSPE...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聚肌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感染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一种良好的非专一性免疫增强剂。本文总结国产聚肌胞治疗早期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双盲试验结果表明聚肌胞早期使用有促使退热加快,减轻肾损的作用,越低血压及少尿期的病例数亦较多,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光镜活体染色方法观察流行性出血热血尿中红细胞形态,主要是“肾小球性”血尿。血尿中变形RBC和正常RBC在大小和形态上差异明显。变形RBC百分率随着病情进展百分率上升,极期最高,恢复期渐正常。变形RBC在80%以上,血尿中素氮、肌肝含量明显升高。最后,对血尿中变形RBC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建议EHF患者血尿变形RBC变化,可作为肾损伤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