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时代汽车》2014,(11):2-2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主任肖亚平前不久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15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变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倒逼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对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零部件的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关系我国汽车行业能否长期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根据益普索咨询日前公布的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预计在未来五年里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第三季度即将结束,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微增长"预测将定格在7%上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年产销2000万辆的市场,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是不现实的,7%的增长已经令全球瞩目,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微增长趋势。汽车市场的微增长直接考验着汽车零部件企业。今年上半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6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营业收入合计1426 72亿元,同比下滑5.3%,净利润大幅下挫27.4%至78.93亿元。而与微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热  相似文献   

3.
蒋峰 《运输车辆》2008,(10):25-25
2008年11月1—2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汽车动态网承办的“第7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09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将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如果说十几年前,或者再迟一些的几年前,在中国安营扎寨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更专注于为整车配套,那么这几年.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所酝酿的售后市场商机则成了零部件企业争相追逐的另一大领域。尤其是2005年后,按照“入世”协议中国汽车服务贸易的开放,使得早有准备的汽车零部件跨国企业纷纷从保税区迁出,相继成立贸易公司,摩拳擦掌地挺进汽车售后市场。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十几年前,或者再迟一些的几年前,在中国安营扎寨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更专注于为整车配套。那么这几年,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所酝酿的售后市场商机则成了零部件企业争相追逐的另一大领域。尤其是2005年后。按照“入世”协议中国汽车服务贸易的开放。使得早有准备的汽车零部件跨国企业纷纷从保税区迁出,相继成立贸易公司,摩拳擦掌地挺进汽车售后市场。  相似文献   

6.
一民 《汽车情报》2006,(1):18-18
经历了2004年的低迷,2005年的调整之后,有专家预测,2006年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在10%左右。因此,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也只能在平稳增长态势的“大局”下谋求更大的发展。笔者以为,2006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抓住以下“机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越来越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据有关方面统计,1995年1~7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约6 880万美元,而前一年同期的统计为5 180万美元。1993年全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为6 310万美元,到1994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9 570万美元。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笔者在汽车零部件出口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国外产品和市场需求缺少了解的缘故,生产企业在产品及市场开发方面仍缺乏主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志于发展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生产企业应对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渠道对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销售渠道冲突成为制约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成了摆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自主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有三个机遇,第一个机遇是国内汽车市场高速增长,这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最大机遇。过去十年,汽车市场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步伐,产销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是1830万辆。从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乘用车在全社会普及.中国汽车产业还会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这段期间,我们测算中国汽车的增长速度相当于GDP增长速度的1.5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零部件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娟 《汽车情报》2006,(27):18-23
1.汽车工业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1)汽车工业带动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和2003年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5年汽车累计产销571万辆和5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3.5%;其中乘用车产销393万辆和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1.4%,增速超过汽车。据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售后市场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00,(16):14-15
1999年,中国汽车总产量183万辆,同比增长12.33%。其中各种吨位的货车类75.6万辆,各种乘员数的客车类50.8万辆,各种级别的轿车56.5万辆。而称之为汽车工业的另一条战线的农用车产量为320万辆。 据此,199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配套市场销售额为1052.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6.8亿美元。这个数字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更包括大量民营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产量。 除了OEM这块市场之外,售后市场也相当可观,按1  相似文献   

12.
吉玉 《城市车辆》2007,(12):18-18
11月29日,首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商务部举办的首届国家级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本届展会荟萃了中国及境外主要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苏州金龙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整车公司应邀参会,并在会上展出了在国际客车市场热销的3款精品海格客车,这也是海格客车获得中国名牌后首次亮相国际性展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汽车整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吸引了国际著名的大汽车零部件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建厂,部署中国市场战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超过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已露出逼人的优势,不仅在中东和东南亚的汽配市场上有中国产品,连欧洲和北美市场上,中国汽配电有一席之地。中国产品以价格优势赢得用户,2004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56.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3.2%。今年上半年出口形势更为喜人。在大好形势面前,冷静思考,让人忧心重重,原因是:  相似文献   

15.
国内汽车作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比汽车整车产业还要大得多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诱惑下,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以各种方式进行投资合作,一些跨国汽车巨头在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也纷纷紧随合作伙伴的脚步进入中国,更严酷的竞争已经来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面前。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洞察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应汽车市场变化、准确定位与变换营销策略、灵活构建企业的市场拓展计划、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渠道网络?日前,本刊就此对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营销部张兴波部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6.
蔚青 《城市车辆》2008,(10):5-5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汽车动态网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09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将于11月1~2日在武汉召开。大会将紧紧围绕“新市场、新竞争、新格局、新挑战”这一主题,为业界厂商提供科学的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多年的蓬勃发展印证了这句话。在全球主机厂将重心调整到亚太区中国市场的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触角也深入到中国汽车市场。世界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集团自1994年进入中国的16年间,默默地在中国市场耕耘,鲜有与媒体沟通交流的机会。前不  相似文献   

18.
汽车塑料零部件通常是指除汽车整车架以外的所有塑料零件和塑料部件,统称为塑料汽车零部件。本研究在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相关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和北美两个市场的乘用车塑料零部件的市场容量及前景,并分析了我国乘用车塑料零部件市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世后,伴随着中国汽车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零部件业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增幅超过了轿车、客车、载货车等行业,在12个小行业中居第一位。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让全球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投资者都不能忽视。武汉市零部件企业也应随着整车的发展“与时俱进”,加快配套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0.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汽车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自2013年,中国汽车年销量持续突破2000万辆,新车销售不断推动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同时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零部件后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劲动力。目前中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体系,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