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杨晓 《轨道交通》2011,(6):54-55
如今,大城市市郊及与卫星城市间的轨道客运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外纷纷利用和开发城市区域内的既有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从而更好地为城市交通服务。本文在介绍成都铁路枢纽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利用成都铁路枢纽内既有铁路系统发展市郊铁路的可能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市郊铁路系统是世界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和城市满足长距离交通需求的主要手段。面对北京市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探讨如何发展北京市郊铁路并使之与城市轨道交通形成有机的整体。首先分析伦敦、纽约、巴黎、东京4个世界级城市的中心集聚强度以及市郊铁路对城市运行的支撑作用。同时,回顾这4个城市的市郊铁路发展历史进程,总结其网络布局特点及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郊铁路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强调与现有及规划铁路资源在运营上互联互通,同时建立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管理、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3.
鉴于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工作进展缓慢,结合厦门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城市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国防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存在的问题,如:重经济效益,弱化国防功能;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相关行政许可并未真正落实;缺乏贯彻国防要求的标准或规范,使操作无章可循。提出了贯彻国防要求应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等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问题之核心是如何建立和维持供需平衡,供需平衡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基于对中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总结,提出市场化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分析城市交通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城市交通市场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服务、停车建设运营、交通需求管理、交通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推进市场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ۺ�����ϵͳ�н����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铁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过去中国铁路存在的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协调,以及与城市建设不协调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在规划建设中加强协调,做好相互街接,在客运与货运中实现快速、高效、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6.
铁路货运量是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确定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主要依据。铁路货运量的预测结果是否合理,会对铁路的运输生产及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GM(1, 1)灰色预测及GM(1, 1)残差一次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建立GM(1, 1)残差二次修正预测模型,从而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并基于残差二次修正后的模型预测未来三年我国铁路的货运量,以期为铁路部门制定未来铁路运输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主城区与郊区、郊区与郊区之间的运输需求大大增加,市郊铁路对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市郊铁路的发展状况,界定市郊铁路概念,总结市郊铁路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庆市铁路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利用重庆市现有铁路干线开行市郊列车的可行性,并根据重庆市的目前规划、在建市郊铁路基本情况给出相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作为陆上交通工具在近代历史上一直在交通运输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设施也逐步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中出现了相互竞争的局面。这种竞争使铁路在交通运输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铁路运输的经营与管理也将由于市场和社会要求的变化而面临着革新。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对铁路的经营和管理上进行了多方面的体制改革,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从铁路运输的社会公共性和企业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发达国家的铁路改革状况,并对铁路未来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铁路运输业的改革促使市郊铁路逐渐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 将市郊铁路引入城市公交体系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长距离运输的主要通勤方式,确保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本文以北京市郊铁路沿线居民出行SP和RP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出行行为分析,建立三种模型:基于RP数据的模型,基于SP数据的模型及RP/SP联合数据模型;对比三者计算和检验结果,可知RP/SP联合数据模型利用了RP数据的可靠性,修正了SP数据的偏差,更加可靠有效;结果也证明降低票价的政策可显著提高市郊铁路分担率.  相似文献   

10.
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铁路运输业的改革促使市郊铁路逐渐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将市郊铁路引入城市公交体系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长距离运输的主要通勤方式,确保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本文以北京市郊铁路沿线居民出行SP和RP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出行行为分析,建立三种模型:基于RP数据的模型,基于SP数据的模型及RP/SP联合数据模型;对比三者计算和检验结果,可知RP/SP联合数据模型利用了RP数据的可靠性,修正了SP数据的偏差,更加可靠有效;结果也证明降低票价的政策可显著提高市郊铁路分担率.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交通模式、编制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远城区是位于主城区外围的市级下属行政区划。通过分析编制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了远城区交通需求的特殊性以及远城区与主城区的交通关系,指出远城区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交通问题。最后,结合武汉市既有相关规划的编制经验,探讨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对策和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뽻ͨ������ʩ�Ľ����뷢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国拟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本文阐述了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必要性,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适度超前。分析了铁路客运与货运的发展方向,提出铁路发展的重点是客运和网络结构的合理性。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大力建设高速客运专线并形成快速客运网络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提出了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种运输方式自系统的优化和完善,也应考虑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后,分析了铁路政企分开的利弊,指出把握市场化进程中的公益性是交通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次论坛以“中国未来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为主题,涉及区域综合交通规划、低碳模式下的交通发展,以及智能交通技术进展及应用等专题. 回顾了“十一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十二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前景. 提出在继续完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的规划建设. 同时,针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交通运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民用航空、水运、智能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指出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发展的目标和思路,为中国未来综合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腾  李晗 《城市交通》2014,(3):15-22
城际客运体系的构建是长江流域城市实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首先对发达国家三类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模式和中国客运体系结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新型城镇化要求与基本国情,提出长江流域应构建可持续发展、多层级协调的新型城际客运体系,以高速铁路与航空为双核驱动,以普通铁路与公路为基础。然后分析了高速铁路在产业和人口转移方面的巨大引领作用,并指出航空运输对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形态的构建、内部产业分工协作不可或缺,同时阐明了长江流域对高速铁路及航空运输的强劲需求。最后提出城际客运交通与城市之间,以及各城际客运交通方式相互之间应加强联系、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干.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公众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可靠性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务质量和设施设备能力利用率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的方法,指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由工程导向的功能可靠性研究拓展至乘客导向的运营服务可靠性研究,论述了研究服务可靠性与功能可靠性关联关系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务可靠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基于城市单元的概念,探讨其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分析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在两种属性上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指出应适当限制交通系统在自然生态属性突出的城市单元中的规模,努力做到两者的相互融合;针对老城区应尽量减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对单元文化肌理的冲击,针对新城区应注重交通与土地开发一体化,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最后,针对居住、商业、交通枢纽等具有不同主功能的城市单元提出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共享单车的兴盛和分享经济理论的产生,为研究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启示。指出城市交通体系的转型需要从关注物即交通设施增长转移到关注人的移动。针对值得关注的四个关键问题展开详细探讨。一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出行需求的满足总是要求交通设施成比例增长;在分享经济的情景中,有可能实现出行需求满足与设施建设的脱钩发展。二是对交通工具进行技术改进,无法解决消费规模扩张导致的反弹效应问题,需要系统变革和社会创新,发展共享出行就是这样的案例。三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转型以共享出行为导向,则有可能用较少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解决增长的城市出行需求问题。四是共享出行系统的建设需要与公共交通系统、共享空间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