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铜黄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开展黄土高原路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提出黄土高原路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包括4个中类指标和17个基础指标。四个中类指标分别是:生态工程设计指标、土地资源指标、生物资源指标和科学管理指标。指标体系引入科学管理和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强调生态补偿与治理效果.体现了清洁生产、预防为主、防胜于治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因忽视扰动土壤的生态管理而导致植被营建失败和成本居高不下的普遍问题,结合我国公路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实际,对路域环境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和论证,提出了一些路域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资源循环型的新兴生态工业经济.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它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原则,通过实现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运行机制,到全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的转变,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和谐、物质的良性循环,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生态公路设计理念在韶山高速公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韶山高速公路的生态公路理念,介绍了韶山高速公路建设中采取的边坡生态设计与恢复,生态排水系统设计,取弃土场的设计及生态恢复,生态绿化设计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生态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公路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术,这是一种以植被恢复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将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南 《交通标准化》2014,(8):7-8,11
结合生态公路的建设理念及特点,阐述了西南地区建设生态公路的意义,并对公路的景观化及对周边生态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希望能够将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融合,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良性关系,促进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新要求下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采用专家咨询、重点区域调研等方法,对全国典型省份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公路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下目前公路行业面临的项目建设停滞、建设成本上涨、环保违规等问题,并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治理体系、资金保障等角度剖析了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公路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和强化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等政策建议,旨在为相关政策制修订提供参考,促进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公路不断增加,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术,这是一种以植被恢复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的景观美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路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汽车噪音、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因此要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工程设计,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以及景观美化方面的要求要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公路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提升路域植物保护水平,针对路域植物保护自然理念贯彻不足、技术选择不多等问题,将“近自然保护理念”引入公路建设,构建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并以云南小磨高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实践证明,小磨高速建设过程中有效保护了森林19.7公顷、珍稀植物3 600余株,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研究结果表明:(1)路域植物近自然保护应贯穿公路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阶段,体现整体性、自然性、生态性、节约性四大特征;(2)应从生态选线、植物群落重建、生态边坡修复和土壤种子库利用等方面推进近自然设计;从主动施工保护、近自然地形处理、表土利用和土壤基质修复等方面推进近自然施工;从植物群落监测和保护宣传等方面推进近自然管理。  相似文献   

11.
对喀斯特地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选取反映喀斯特地区路域生态本底状况植被资源、水土流失状况、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地形坡度和水环境状况的5个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喀斯特地区路域生态本底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路域不同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结果和总体分布,对喀斯特地区公路路域进行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的研究,以保护喀斯特地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使工程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路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汽车噪音、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因此要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工程设计,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以及景观美化方面的要求要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交通》2021,(10):105-107
"为世界保留一块净土"比亚迪携手大九寨引领景区接驳用车纯电升级 近年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资源独特、生态良好、环境质朴的自然保护区成为更多公众旅游休闲的首选之地.人间仙境——九寨沟景区,作为享誉中外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以自然奇异的山水风光与特色鲜明的藏族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  相似文献   

14.
崇义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该县红色旅游发展具有地理、生态等各方面优势,但交通、文物保护、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也面临极大挑战.该县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利用当地优势,从红色旅游形式、宣传促销力度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在重庆云阳至湖北利川二级公路建设中,对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总结,分析了公路修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充分发挥组织措施和工程措施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山区生态公路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在重庆云阳至湖北利川二级公路建设中,对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总结,分析了公路修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充分发挥组织措施和工程措施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山区生态公路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中生态廊道的几个关键因素,如生态廊道宽度、连接度、构成等进行了分析.从高速公路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如何增强廊道之间的连接,以及如何使生态廊道中的生物构成更加合理.最后提出了今后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中要将生态廊道的研究贯穿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分别计算2015年和2018年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固碳功能、水源供给功能、土壤保持功能这3大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8年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碳储存量增加,2015年的碳储存量为6.8×107 t,2018年碳储存量上升至7.1×107 t,变化率为+3.54%;②2015—2018年期间水源供给量略有降低,从2015年的2.8×1010 mm下降至2018年的2.6×1010 mm,变化率为-7.70%;③2015—2018年土壤保持量减少,从2015年的9.7×1010 t降低到2018年的7.8×1010 t,变化率高达-19.74%;④研究区域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2015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得分为6.02分,2018年得分为5.57分.  相似文献   

19.
国外公路生态技术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兴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在这些公路修建及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生态问题,如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动物阻隔等,于是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公路交通发展中的公路生态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态环保理念下的道路设计展开探讨,并具体给出道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实现措施,可为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