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路与汽运》2006,(4):37-37
《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有望在10月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好坏将有法律依据。据了解,我国早在2年前就启动了《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原计划在2005年年底实施,但因为存在争议推迟了出台时间。据悉,由于车内空气污染物标准并不等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制定工作存在较多技术难题。国家环保总局标准处相关人士透露,《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目前已经走过了论证和征求意见的两大阶段,最快将在10月出台,届时消费者和汽车企业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监督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现状,包括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两个方面:行业标准为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汽车乘员舱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动态采样测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和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在分析了各个标准中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内容后,文章得出结论:未来我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要求将逐步加严,政府管控力度将逐步加大,汽车企业需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车内空气质量水平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车内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了汽车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评述了车内噪声被动控制技术的三个途径,并对主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减振 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车内污染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可为  葛蕴珊 《汽车工程》2006,28(5):495-498,503
介绍车内污染的成因,车内存在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分析了汽车的工作状态(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对车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作状态下车内污染物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车内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后简单介绍了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车内空气取样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汽车车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车内环境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车内热环境和声环境,找出了产生不舒适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并把居住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应用到汽车上。  相似文献   

6.
陈明 《天津汽车》2010,(5):40-4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NVH性能,尤其是汽车的车内噪声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以GB/T18697—2002《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车内噪声测量的试验要求和测量技术要求,并对某轿车NVH改进前后的车内噪声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经过改进的轿车在匀速行驶和发动机扫描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改进措施良好,从而得到了该轿车基于车内噪声的车辆NVH改进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找到高温下车内零部件甲醛散发源,通过模拟汽车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的甲醛散发试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车内常用的13种材料进行试验测试,分析出不同材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结合不同材料在车内的使用情况,确认车内甲醛散发的主要来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8.
载货汽车车内噪声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车内噪声的评价指标和CA1091K2L2型汽车噪声控制的研究成果。车内噪声的控制,应首先考虑抑制发动机的辐射噪声。在驾驶室密封好的前题下,应对透声严重的驾驶室围板和底板采取隔声措施,使车内噪声降到最低程度,然后再考虑吸声材料的使用以及避免驾驶室空腔共振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车内养护DIY     
很多人只重视汽车的外观,而对于内部的卫生就比较忽略。虽然汽车内部不会受到风吹雨淋.但车内保养却密切关系到乘坐的舒适度和人体的健康.所以车内保养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外部。很多时候洗车,车身能洗得很干净.但车内的一些死角还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清洁。自己DIY  相似文献   

10.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噪声控制方法采用较大阻尼比的材料,利用隔声、隔振技术,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来控制噪声,但往往与汽车轻量化的目标相矛盾,且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因此,车内噪声的主动控制技术成为近几年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统的控制方法,并对主动控制方法和仿真测试技术在汽车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汽车车内噪声频谱和阻尼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介绍了如何选用最佳阻尼材料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3.
石是 《北京汽车》2011,(6):46-46
车内构造相对比较复杂,在选择和使用清洁剂时,务必谨慎,以免损害车内饰件和污染车内环境。 (1)注意甄别清洁剂的不同用途。不同的清洁剂对于清除污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清洁汽车不同材质的内饰部件时,  相似文献   

14.
1 车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我国是世界第三汽车生产大国,2008年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6000万辆,专家估计未来十年这个数字还会翻番。汽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两种环境污染,一是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车外环境的污染,二是车体材料释放有害物质造成的车内环境污染。对于前者,在上世纪一度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经过努力,  相似文献   

15.
黄晓丽  黄江 《汽车运用》2012,(11):38-38
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特大暴雨,大量的汽车遭洪水围困与浸泡,一些人员因为在汽车遭遇水的浸泡时没有进行及时的逃生而失去了生命。当汽车浸泡在水中时,由于汽车具有一定密封性,外面的水是逐渐进入车内的,在水完全浸没车内之前,车内的乘员是有一定的逃生希望的。但由于此时水压的存在,车内外有很大的压力差,单靠人力很难直接打开车门逃生的,很多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溺毙在车内。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逃生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道路交通运输中汽车车内次声声压级(ISPL)的大小,找出车内的主要次声源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车内次声对司乘人员的影响和车内次声的控制提供参考,对几种不同类型汽车的车内次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次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成分;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有较高的次声级,开窗时轿车内部的最高次声级达到120.5dB(ISPL),车内次声主要是由道路不平度随机激励引起车身板件的次声频振动及车外空气的紊流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次声形成的;随着车速的增加,车内的次声级也随着增大;当车窗打开行驶时,在车速为20-120km/h的范围内,轿车和大客车的车内次声增加2-10dB(ISPL),对于空气动力性和车身悬置减振性能差的部分面包车和平头客货两用车,车内次声反而减小。在窗口处采用加装导流板的方法,可以使轿车开窗高速行驶时的车内次声降低约7dB(ISPL).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利用光导技术的车内照明系统,阐述了光源内部分散布置与舒适安全功能的关系,说明了车内光导照明系统的特点及在汽车上使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用户更加关注汽车在车内噪声等感官质量上的表现。结合国家标准《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GB/T18697—2002),开发了适合于汽车车内噪声专项试验的非标类设备,以实现汽车车内噪声试验的快速定位与测量。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判定其测量结果可信,且重复性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晓军 《北京汽车》2011,(2):30-32,35
车辆噪声是汽车行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汽车车内噪声的大小已经成为顾客衡量汽车满意度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文中通过对汽车车内噪声与车身密封性的关系探讨,从提高整车车身密封性方面对降低汽车车内噪声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20.
防眩目车内后视镜反射比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随车的灯光通过车内后视镜对汽车驾驶员的眩目现象,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之一。防眩目后视镜的研制,是当今汽车安全性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介绍了有关人体试验的结果,确定出车内后视镜在非防眩状态下的最小反射比限度,以保证驾驶员观察车后景物的后视性;确定出车内后视镜防眩状态的最大反射比限度,以保证驾驶员不致眩目、不致影响观察前方景物。还确定出后视镜两种工作状态变换时间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