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任何信息系统和武器平台的互连都离不开通信,而无线通信又是战场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同时通信对抗亦成为现代战争中重要的作战手段,争夺战场上的制电磁权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一种在复杂的战场通信环境下保障可靠有效的通信成为各国军事通信方面的研究热点。短波通信作为军事通信中的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因此研究短波通信的抗干扰技术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论文分析了短波信道的特点,介绍了现今常规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以及为对抗新的干扰样式的抗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2.
无线通信中,无线信道天然属性具有时变性,频率的偏移以及天线的特性好坏是影响信号在空中发送与接收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环境的无线通信,选择和调制合适的频率对于短波通信信息高质量传输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广州海岸电台日常水上通信中的短波维护经验,阐述了频率及天线选择对于通信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同时浅谈智能天线和频率自适应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短波通信是信息化条件下保障作战指挥的重要通信手段,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是保证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稳定的必要环节。文章首先分析了短波通信的特点和短波通信抗干扰的重要性;以扩谱通信抗干扰体制为例阐述了通信抗干扰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短波通信中的各类干扰,并针对这些干扰指出了各种抗干扰技术手段,同时列举了国内外已研发的相关技术装备;最后,结合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和战时的通信需求,阐述了未来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通信对抗中,短波抗干扰方法随着干扰方式和抗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论文阐述了当前通用的干扰方式,通过机动野外实战对抗的方式对短波抗干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部分阶段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短波通信的特点,分析了短波地波传播过程中引起衰减的重要因素。短波地波通信时,对不同距离、频率条件下的接收点场强进行了计算。引入噪声干扰对接收点的信噪比进行计算,进而可以确定编队内部短波通信频率选择范围。分析频率选择范围是保证通信质量和持续时间的基础,对于提高编队内部短波通信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船舶通信系统中,超短波通信由于抗干扰能力较强得到较多的应用。在海上超短波通信系统中,前端发射天线作为整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其设计性能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并且由于现代舰船电子设备较多,短波通信系统天线设计需要对抗这些干扰。本文研究传统的舰载短波通信天线传输模型,分析信号发射和接收中的抗干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舰载短波通信发射系统天线阵列,有效提高了整个海上超短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短波通信的特点,分析了短波地波传播过程中引起衰减的重要因素.短波地波通信时,对不同距离、频率条件下的接收点场强进行了计算.引入噪声干扰对接收点的信噪比进行计算,进而可以确定编队内部短波通信频率选择范围.分析频率选择范围是保证通信质量和持续时间的基础,对于提高编队内部短波通信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舰船科学技术》2015,(3):109-112
在海面无线通信系统中,短波通信技术由于其高速的数据传输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方面由于海面噪声引起的码间干扰由此造成的信号畸变,另一方面海面多径信道在短波通信中引起的实际无线信道系数的多变性均要求通信系统中的均衡滤波器能快速自适应进行修正。本文在研究现有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异构补偿的自适应反馈滤波算法。最后利用此方法对短波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收敛性。  相似文献   

9.
短波通信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上短波无线通信曾经是海上船舶与陆地间的唯一联络方式,但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短波通信的业务量连年下滑,究其原因,是短波通信没有能够及时采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为航运业及海事管理提供适合的通信服务业务是问题的关键。将短波数字通信技术引入水上无线通信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可以使国家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常规的阵列天线控制方法通常难以与短波信号定位技术相结合,导致阵列天线抗干扰能力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舰船短波通信自适应抗干扰阵列天线控制方法。研究短波信号自适应定位方法,基于该自适应定位方法建立阵列天线解析表达式,将短波信号定位技术应用于阵列天线自适应抗干扰控制方法中,实现舰船短波通信自适应抗干扰阵列天线控制方法的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在受到干扰后得到的信噪比在扫描角度相同时均大于2种常规方法,其平均信噪比较2种常规方法大约1.62 dB和2.21 dB,可知该短波信号自适应抗干扰能力优于常规方法,实现了阵列天线控制方法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原理和舰船短波通信技术的基本特性,通过对舰船短波通信系统的干扰源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抗干扰控制技术。该短波通信系统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频域隔离特性,将不同频段的信号分配到不同的子载波上,从而实现了信号的并行传输和噪声抑制。结合Matlab软件的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抑制短波通信过程的干扰信号影响,提高了舰船短波通信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舰船通信中,短波通信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成本低的通信方式,短波通信受限于信号载体和硬件设备特性等因素,通信信号中存在较大的干扰噪声。为了提高舰船短波通信的信号精度,本文对舰船通信的噪声消除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短波通信噪声抑制的整体方案、自适应滤波原理、噪声消除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程序设计等详细展开,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于海上干扰信号类型较多,应用传统的抗干扰方法难以彻底解决舰艇短波通信网络误码率和丢包率高的问题。为此,设计嵌入式抗干扰软件。利用舰艇短波通信原理采集实时通信信号,并根据不同干扰信号的特征,确定采样信号中的干扰信号类型与威胁等级。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采用对应的抑制滤波程序和数字陷波器实现舰艇短波通信的抗干扰功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抗干扰方法相比,应用嵌入式抗干扰软件能够有效地降低通信网络的误码率和丢包率,说明其抗干扰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14.
自优化技术在船岸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中国水运》2006,(10):52-53
自优化技术是一项较新的短波通信技术。它针对短波通信的特点采用的智能链路质量分析技术,简化了操作,提高了通信质量。本文介绍了短波通信自优化技术的原理和特性,并就自优化技术如何在船岸问短波通信中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频率跳闪和多导位数据技术是传统的舰船普遍使用的通信抗干扰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多数舰船通信设备逐渐趋向于低频化,因此传统抗干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现状,为此提出了无线通信多信道参数的抗干扰控制研究。采用瞄准式定向过程对多舰船使用阻塞式抗干扰进行频率覆盖抗干扰。在用自适应非线性顶测滤波的方法计算出舰船低频波段进行过滤后的通信要频后,使用纠错编码完成通信抗干扰。实验数据表明,提出的无线通信多信道参数的抗干扰控制研究能够有效进行多舰船的低频抗干扰。  相似文献   

16.
大气噪声条件下海上短波通信可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噪声是影响海上短波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海上短波通信可通性必须考虑大气噪声影响。介绍短波通信的特点,分析了地波、天波传播的影响因素,归纳出接收场强的计算公式。引入信噪比概念,对大气噪声场强典型值进行计算,设计了一种完整而简洁的海上短波通信接收点信噪比计算流程。可快速、准确的确定可通频段,对提高海上短波通信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短波通信具有成本低、架设灵活、维护方便、抗毁性强等优点,一直是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研究了短波通信的分布式干扰效能,分析了分布式干扰的优势和噪声调相信号的特性,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建立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噪声调相信号对短波通信系统的分布式干扰效能和不同干扰机数目对干扰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短波信道的多径效应,频率偏移,非线性干扰等因素会降低短波OFDM通信的性能。文章通过理论推导,分析了短波信道对OFDM技术的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际的短波通信实验,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短波中不同的传输模式,提出了短波无线通信信道的理论模型及算法,并采用Matlab工具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分析了影响信道传输特性的几种参数,对其中的主要参数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研究的结果对于短波地波和天波在通信对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船舶通信系统是基于无线编码技术的通信技术,在通信过程中,信号的编码方式决定了通信的质量与抗干扰能力。经过日常应用发现,传统无线编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速无线通信数据的编码任务,在多数据任务流下,编码质量明显下降,输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削弱严重。为了增强无线通信网络抗干扰能力,需要对传统无线编码技术进行编码算法的优化,提出无线编码技术在船用通信系统的应用。通过优化通信传输参量与压缩策略,提升无线通信网络的交互效率与抗干扰能力。通过与优化前的无线编码信号的抗干扰测试对比表明,采用提出编码方式的信号,在传输质量、传输效率与抗干扰能力,皆优于传统无线编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