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为了管理和解决潮汐式交通拥堵,本文对拥堵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使用潮汐车道解决潮汐式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潮汐车道的设置条件和设置方法,调查了选定路段的交通现状及高峰交通量,通过VISSIM软件进行路段仿真,论证了潮汐车道对潮汐式交通拥堵的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紫竹院路为例,对比紫竹院路潮汐车道实施前后的交通调查数据,论证了紫竹院路设置潮汐车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交通流量、交通出行效率和设施利用率三个方面分析潮汐车道的实施效果,以及其对周边路网流量分布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潮汐车道开通后,紫竹院路进城、出城方向的高峰小时交通量显著增加,行程车速大幅提高,单车道利用率随着断面交通流量增加趋向均衡,路段交通出行环境改善;紫竹院路周边主要平行道路的高峰小时流量基本保持不变,潮汐车道可能会引起更远范围路网交通流量的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交通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职住分离带来的潮汐式的交通拥堵,本文首先分析阐述了潮汐车道应用与发展情况,通过其在一二线城市应用的成功经验,论证了其在三四线城市应用的必要性。以昭君路为例,对其进行实地交通调查,提出了应用于昭君路的潮汐车道设置方案,基于vissim对其进行路段仿真,选取平均每车延误和平均排队长度为评价指标,以仿真结果对其进行可行性的量化分析,由此论证了潮汐车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交通组织作为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改扩建期间行驶安全、降低流量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平衡旅客与高速公路运营主体利益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龙山至火村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充分考虑大车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针对改扩建期间施工作业区出现的两幅车流单向通行和一幅车流双向通行情况,以车道限制不同车型运行为条件,设计不同工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得到多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作业区道路通行能力最优的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面对日益显著的"潮汐交通"现象,天天用车的创始人、CEO翟光龙提出了运用"经济+互联网"手段来解决此问题。他认为,如果能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提高单车的运力,并且让那些愿意开车出行能够非常乐意而不是被迫去放弃开车出行,那么这可以既满足了用户体验,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整个政府或者国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解决潮汐交通的问题,包括尾号限行、使用可变车道,甚至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会有拼车车道。"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客流存在着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其中最为明显且突出的是由于居民通勤通学的出行需求所带来的潮汐交通现象。在潮汐交通现象较为明显的线路中,客流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部分区间的运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者部分区间的运能紧张。据此,本文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针对其潮汐客流特征展开研究,识别运能不足或运能过剩的区间,并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出针对具体线路的多交路运输组织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的效果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智能交通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它为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节能环保提供了有效的方案。ETC车道布局的后置栏杆布局中存在线圈和通过线圈的距离很大,造成了车道内的车辆数量难以判断。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车辆数量的模糊检测方法,利用线圈的状态判断后置栏杆车道中的车辆数量,为车辆交易判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上海市沿江通道越江隧道3.5 m车道的安全性,借助交通行为与协同虚拟现实实验系统(即驾驶模拟器),利用实验采集的数据,从车辆轨迹偏移量角度,分析3.5 m车道与3.75 m车道的运行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谢雨梅  黄建辛  王翔 《综合运输》2022,(4):90-96+143
可变限速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现有研究集中在对多车道路段不区分车道进行限速控制。事实上,不同车道的交通状态有所不同,且换道行为本身也会对交通流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限速控制的效果。本文基于METANET模型,提出一个新的高速公路多车道交通流模型。以总行程时间最小和总周转量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车道级可变限速控制模型。利用MATLAB数值仿真的方法,基于真实交通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整体可变限速控制,车道级可变限速控制使车辆总行程时间减少了5.9%,总周转量提高了6.8%,证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更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信号干扰控制交叉口右侧处于与左转横向交通道路产生的信号冲突点最多,对车辆直行道和车流双向通行的信号干扰最大,使得城市平面道路交叉口左转交通信号延误程度增大。左转专用车道的交通设置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置左转车道与外置左转车道。不同方向车道灯的布置及其形式对车辆左转方向交通的通行影响很大程度也会有所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选取典型地区和交通重要路口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分析,从转弯运行能力和通行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交叉口处不同左转车道的布置形式在不同交通特性下对整个交叉口的影响,从而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