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福建省的海洋强省战略和泉州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均涉及航运业,是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对接产业需求,建设多学科跨专业航海技术专业群,为培育航运业、船舶业亟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的窗口期。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把握机遇,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航运、船舶产业链新需求,为实现“航运强国”“造船强国”梦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科     
正CEIC4001-587-587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船舶(海工)电子设备为主的高科技海洋电子装备研制开发和集成运营,是中国电科海洋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海洋电子装备创新与产业化的主要平台。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国电科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船舶(海工)通信导航系统产品、船舶自动化系列产品、海洋无人平台系列产品、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及海洋信息化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等。  相似文献   

3.
赵博 《中国船检》2024,(3):29-33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中国船级社作为船舶检验“主力军”“国家队”,在助力船舶技术创新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标准制定、研发支持、绿色技术推广、智能化船舶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为船舶技术进步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4,(2):16-19,106-107
中国海工产业很火爆,海工配套很尴尬。对于立志成为海洋强国的中国而言,海工去“空壳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机电设备》2014,(6):8-9
10月21日,为适应船舶产业发展新要求,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举办了“海洋与船舶科学技术论坛”。论坛围绕“以船舶产业为桥梁,认知海洋、开发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主题,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及学科领军人物进行了专业探讨。  相似文献   

6.
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经之路,而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通过对海工产业、船舶修造业以及邮轮游艇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梳理,以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方向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船舶行业目前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比较缺乏,船舶工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人才瓶颈。  相似文献   

7.
壮大高级蓝领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猛 《中国水运》2007,(4):56-57
以往从不被看作是人才的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高技能人才开发正在实实在在地被纳入部门、地方和企业的人才规划中。我国高技能人才开发正在翻开历史新一页。  相似文献   

8.
<正>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船舶与海工装备作为兴海之器,已成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制造业体系中船海工业有望率先做强,企业应尽快对接国家战略,通过技术、设计和金融  相似文献   

9.
《航海》2015,(3):25
<正>随着国家海运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采用动力定位(Dynamic Positioning)系统的船舶和海工产品正在设计、建造,包括科学考察船、海监船、起重铺管船、海洋钻井平台、起重打捞船、半潜船、救生船、平台供应船、布缆船、航标船等。为保证此类船舶安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第B-V/d节规定,动力定位船舶或平台上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均需经相应的培训才能任职。经过适任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船员在国际劳务市场非常稀缺,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使得此类船员工资水平大大高于普通船员,薪酬一般按"时"计算。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船员在关  相似文献   

10.
《船舶》2018,(4)
正近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的"海洋石油119"号FPSO在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顺利开工建造。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副院长李小平、海工部主任康为夏等应邀出席了开工仪式。该项目船体的基本设计与详细设计由MARIC承担。"海洋石油119"是目前中海油国内油田适应水  相似文献   

11.
正一、海洋强国战略及其对海事系统发展的要求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主要有:提升海洋军事实力、提升海洋经济科技实力、提升海洋调控管理能力。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海事系统应当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改善船舶登记管理,提升航海保障能力,以有利于海洋运输业发展。从建设海洋强国需求看,促进海洋运输业发展,将是海事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目标。在海事管理方面,就需要进一步简化船舶登记注册手续,  相似文献   

12.
对接国家战略 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开发和利用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对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分析和研判海洋工程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上海海洋工程产业现状与基础、优势与问题,探讨其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与原则,优先部署海洋工程重点发展的方向与项目,推动海洋工程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及造船技术的提升,长江口地区基本形成大型海洋石油开发设施和海洋装备建造的基地。这些大型的海工设施在建造完成前大多无自身动力,水上移动或整装、分段进出船坞均须通过拖船拖带,但是长江口地区是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船舶通航流量大、通航环境和潮流复杂,如何保证大型海工设施在长江口水域的安全通行,  相似文献   

14.
正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是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新技术做引领,而且需要有高质量产业集群为支撑。近年来,广东造船业以推动转型和创新为手段,紧跟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以及市场对船舶压载水净化处理、能效指数提高与节能减排、商船超大型化、智能化等提出了众多新的要求,这对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各的技术、质量和产品种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国政府和有关企业、研究机构目前正大力建设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发试验设施,以满足本国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4年来2艘船舶2千多次起抛锚作业经验,对三用工作船在海洋石油工程船舶起抛锚作业进行分析,介绍海工施工船舶三用工作船起抛锚作业程序、方法、特殊作业风险分析、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江苏船海工程装备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资源的匹配度,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建构模型,将交通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进行比较,应用吻合度测算模型,分析在产业经济带、产业园区、典型企业与重点(紧缺)岗位4个不同层次该行业布局与职业教育资源的吻合特征,探索产业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园培养人才数量不足,职业院校培养的对口专业人才难以满足江苏省船舶与海工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的要求,应及早提高船舶工业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层次,开办船舶类职教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高职专科与企业培训两类人才层次,表现为供大于求,应适度缩减培养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5月28日上午,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红船领航,筑梦深蓝"主题讲座,讲座由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谢荣教授主讲。谢荣教授在讲座中以"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洋兴则民族兴"为主题,从建设海洋强国——当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海洋竞争关键—体现当代海洋人才的较量、深耕海洋大国——青年人梦想开启的地方、青年圆梦深蓝——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等4个方面,阐述了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建设海洋强国征程中的担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船电技术》2017,(12):I0024-I0024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强国路线图,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2025》之船舶工业篇明确指出:船舶工业在我国制造业中最具备率先做强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成为世界海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先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前言     
《船舶》2017,(Z1)
正海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尤其在深远海领域,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已然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焦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明确指示,掀起我国新一轮海洋科学考察船建设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