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汽车保险与理赔授课模式现状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不便开展实训教学,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组织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2 "六步一翻转"教学模式2017年,我校汽车专业"六步一翻转"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汽车保险行业岗位要求,根据《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保险销售能力、承保核保能力以及查勘定损实际处理能力。此次改革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教师设置实践性的研究探索项目内容,进而启发学生针对特定的项目内容展开独立的思考探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科实践综合素养优化提升的效果.汽车保险与理赔的课程大纲内容包含了实践性的多个层面的教学要点,因此体现了全面引进与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项目化教学模式融入于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  相似文献   

4.
正"汽车保险与理赔"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岗位能力培训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使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适用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关专业教师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选取与实施、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设计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设置"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汽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开设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从事汽车保险相关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汽车保险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汽车保险在汽车专业学生中的普及度逐渐提高。汽车保险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结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这门课程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事故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利用汽车保险,已经成为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汽车保险与理赔》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于高等学府、职业院校的学生,还需要面向大量的非学历的人员,所以对课程教学的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涉及到法律法规和切实的经济利益,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新兴的教授手段结合,才能做到不但浅显易懂,而且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伴随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要求,职业教育传统教材的配套资源形式单一,已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读者的需求,教材配套资源创新建设刻不容缓。文章以汽车保险与理赔为例,通过对教材配套资源的研究分析,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为高职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教师更多的是进行问题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加贴近岗位的知识,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为例,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高效地掌握相关内容,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保险与理赔成为汽车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因此,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难以获得提高。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团队通过问卷、现场走访等形式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和课程特点,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聚焦车险新政,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三方面进行课程创新设计,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能有效提升教师课程设计的能力。教学团队利用改革后的课程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贷款和车险业务容量不可小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汽车信贷与保险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突出实践,与汽车4S店信贷专员和保险公司车险业务专员、查勘理赔专员等岗位工作内容紧密衔接,培养学生接待客户,为客户办理汽车贷款业务和汽车保险投保、批改、理赔、续保业务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养成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形成诚实、守信、负责的职业道德,成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门人才。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汽车信贷与保险”课程进行了任务型教学设计,重构了课程的学习任务、情境任务、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以期能够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蓝墨云班课平台是基于互联网,针对课堂中学生互动问题,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这些互动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授课之前以《汽车认知一体化》课程为例,教师在授课前,将本课程内容汇总为若干调查问题,采用"投票/问卷"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初步对课程的内容及学习本课程后能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汽车理论》授课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到汽车各大使用性能的授课内容中,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计划,如在导论中引入思政元素、安排专题研讨及采用案例教学等,以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保险查勘定损是为确定事故损失而存在的,包括损失的真实性、损失实际程度、维修或赔偿程度等多个方面。保险查勘定损是保险公司理赔与客户之间的桥梁。汽车保险查勘时直接接触标的车,是交通事故中标的与三者赔付的第一关,所以查勘是至关重要的。1汽车保险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1.1汽车保险概况近年来,国际保险行业稳步发展,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的财险保费中所占比重最大,以千亿元人民币计,并  相似文献   

15.
<正>《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承前启后的课程。前期衔接《发动机机械构造》与《汽车电工电子》,后期连接《全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笔者将课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改造,吸收"五阶"教学法内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模式、授课过程等从源头上进行变革,力求达到"能实战、会思考、立场稳、素质高"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1现代企业对汽车保险与理赔人员岗位应用能力的新要求(1)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保险推广及销售人员。很多企业表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企业建议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贴近新环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同时加强学生对企业岗位任务的认知,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梁秋娟  张境洁  李琳  肖永刚 《中国电动车》2014,(1):156+155-156,155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需要,对《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将整个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实践表明,该改革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详细且清晰地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方向。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我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护保养专项能力为目标,主要作业内容是清洁、检查、紧固、  相似文献   

19.
陈岚  顾海兵 《轿车情报》2009,(8):212-213
“购买容易理赔难”是如今许多车主对汽车保险最无奈的感触。这种无奈主要来自于保险理赔时,车主对理赔流程的不熟悉,导致的理赔手续总是不齐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因为自己的小疏忽,会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其实,保险理赔并非车主想象的那般复杂,只要知道其流程和必备手续,理赔其实可以很简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投影理论和三视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决定学生能否正确绘制图样以及识读图样的关键.为研究高职学生对投影理论和三视图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机械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其次使用抽样调查法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学情的问卷调查;然后对《机械工程制图》课程的授课万式进行了探索;最后利用CREO三维建模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