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变速器道路载荷谱采集系统,实车采集了试验场整车耐久试验载荷谱,根据齿轮材料的S-N曲线和疲劳累积Miners理论,得到对变速器各个档位的考核强度。根据整车载荷谱的强度,以及可靠性理论,设计了双离合变速器的台架加载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道俊 《客车技术》2020,(1):59-61,64
为了对室内道路模拟可靠性强化试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及更好地实现试验结果对设计的指导,研究了强化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用户道路、室内道路模拟可靠性试验的载荷谱采集与分析,并进行焊接结构SN曲线确定和疲劳损伤计算。基于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最终通过计算获得室内可靠性的强化系数结果,形成了一套基于载荷谱实测数据的汽车结构室内可靠性试验的强化系数计算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动力电池框在整车试验中的疲劳开裂问题,分析开裂原因,进行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台架快速试验验证。文章通过仿真,在常规的试验载荷谱压缩基础上,制定载荷谱强化系数,从而得到一种不依赖于经验的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制定方法。结果表明:动力电池框原始方案疲劳仿真开裂部位与道路试验开裂部位一致;疲劳仿真开裂寿命与整车试验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新方案改进效果明显,寿命满足耐久性要求;动力电池框改进方案疲劳仿真寿命与台架试验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仿真制定振动台架耐久载荷谱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周炜  金锋 《上海汽车》2006,(3):32-35
对轿车车身在用户道路中产生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用户道路和试验道路上进行了载荷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在试验台上采用远程参数控制技术,制定了试验加载谱,对白车身进行试验后,得到了与用户道路相似的损伤。在多个试件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白车身强度试验的方法,为开发和改进设计提供了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独伟 《路基工程》2019,(6):134-139
为了探究影响道路透水混凝土宏观性能的主要因素,选用目标孔隙率、水胶比、集料级配以及粉煤灰掺量作为因素,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影响道路透水混凝土强度及透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胶比和目标孔隙率是影响透水混凝土宏观性能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透水混凝土水灰比的增大,透水混凝土强度先增大后降低、透水系数不断降低;透水混凝土目标孔隙越大,透水系数、强度越低;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与目标孔隙率、水胶比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89。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汽车道路滑行阻力试验方法,可以为降低道路滑行阻力提出改进方向,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本文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通过实车道路滑行试验,研究了汽车空调开闭、轮胎磨损度、热车时间和载荷分布等试验影响因素对于滑行阻力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汽车空调开启对于燃油车的滑行阻力影响较大,对于纯电动车几乎无影响;轮胎磨损度对于滑行阻力影响较大;热车时间超过20min后再增长时间热车对滑行阻力影响很小;载荷分布对于滑行阻力影响很小。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车企开展道路滑行阻力试验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支持印度车型项目的开发验证,文章通过采集印度公共道路载荷数据,运用Miner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了印度客户的结构耐久使用强度;然后与中国的结构耐久试验考核强度作对比,完成了满足印度客户使用强度的规范移植制定。并通过计算印度试验场各条试验路面的载荷强度,分析了印度结构耐久试验规范与中国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典型客户关联场景下某轻卡车架刚强度和疲劳性能,文章基于有限元法,对四种不同载质量工况下三款车架进行了CAE模态、刚度、极限强度、疲劳强度分析,同时进行了试验场道路载荷谱采集和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表明,项目车架强度性能满足典型工况下结构强度性能目标要求,且最终路试考核验证通过。  相似文献   

9.
根据路面附着状况实时地选择最优的滑移率控制目标是电动车驱动防滑控制策略的关键.针对四轮驱动电动车的特点,研究利用自适应Kalman滤波获得车速信息和轮胎驱动力信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实时估计车速和驱动力等参数,并计算附着系数-滑移率曲线的斜率k,以对路面附着状况进行精确估计.通过将计算得到的斜率与设定的最优滑移率所对应的斜率之差作为控制参考量,及时地调整驱动电机的输出转矩,提高电动车的道路附着系数利用率,以获得更好的电动车驱动防滑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在高、低附路面行驶时,该算法均可有效地估计滑移率的k值.  相似文献   

10.
苗壮  杨婧 《交通科技》2015,(1):155-157
路边停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停车方式,不合理的路边停车将会使道路成为交通的瓶颈、事故的多发地和交通的拥堵源。文中针对双向4车道城市道路采用路边横向停车方式的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交通流波动理论建立路边停车对交通流延误的影响模型,根据路段受干扰的程度,决定是否允许路边停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道路经常塞车的情况,提出一种公路交叉路口车流通行方案,该方案通过巧妙地设计道路与车流,创建车辆调头区,使得交叉路口不需红绿灯,各种流向的车辆在通过交叉路口时不需停车,各行其道,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城市车辆通行速度,消除城市塞车。并且采用这种通行方案的成本极低,因此便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2.
以乘用车下控制臂总成为研究对象,介绍其道路模拟试验方案及开发流程,包括载荷谱采集、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开发、台架迭代和耐久性试验等,重点介绍了下控制臂总成道路模拟装置的结构及其解耦原理。迭代及耐久性试验结果证明,下控制臂总成道路模拟试验方案及开发流程是有效的,所开发的下控制臂总成道路模拟试验装置能够成功模拟试验场道路试验。  相似文献   

13.
1熟悉道路状况 在发动机的各个工况中,低速和大负荷是最耗油的。而在城市道路上行驶,车多路挤,经常需要起步停车,使车辆在不经意之间多消耗了不少燃油。因此在每次出行之前,驾驶者应制定一个良好的行车计划,了解所经道路的情况,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经过繁忙路段,  相似文献   

14.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内核心区域地面完全实现电动车+慢行的绿色交通,车行交通都通过地下道路系统组织。负三层地下道路系统由"两横两环"骨架组成,地下道路通过次环和连接道两种方式与地块车库衔接。运用模拟软件对隧道内的火灾场景及烟气蔓延情况进行模拟计算,论证了消防疏散体系的安全性,分区域采用了隧道纵向或横向通风排烟方式,隧道内采用泡沫-水喷雾联用自动灭火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对积雪地区道路横断面设计详细的考虑了积雪堆雪宽度的影响。本文根据日本道路构造法,详细的介绍了日本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并根据积雪地区除雪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对堆雪宽度进行计算,从而对积雪地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各部分尺寸进行合理设计。该方法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根据改款车型开发的特点,以原车型道路载荷谱作为输入,应用虚拟疲劳分析技术,在无物理样车的情况下对新车型进行了车身疲劳寿命预估和车身结构优化设计,通过整车台架耐久试验验证了虚拟疲劳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前启动生产准备及减少物理样车试验轮次,在保证车身耐久性能满足开发目标的前提下,缩短了研发周期。  相似文献   

17.
检测算法解决了现有地磁车位检测中无法排除邻位停车干扰以及所选判断标准无法适应多种车型、停车应用场景的问题.检测算法分析磁偶极子模型,基于矢量运算提取目标车位停车过程产生的地磁扰动矢量,有效排除邻近车位停车过程对目标车位磁场的影响.通过收集大量真实停车产生的地磁扰动信息,统计分析地磁扰动的强度以及方向变化特征,合理选取多级阈值作为算法中车位占用检测的标准,保证检测算法适用于多种车型、停车应用场景.经过3个月实地应用测试,发现检测算法车位占用检测精度达到99.3%,优于强度或者方向单一特征判断算法,并能检测出停车是否规范.研究算法尚未应用于大型客车、货车以及特种车辆车位占用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和测试过程中对驾驶场景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跟车场景挖掘系统,该系统由车辆空间位置模块、跟车目标选择模块、跟车约束模块、信号及时间片断处理模块组成,车辆空间位置模块和跟车目标选择模块对跟车目标和跟车场景开始时间进行标定,跟车约束模块对跟车场景结束时间进行标定,最终通过信号及时间片断处理模块完成跟车场景信号的挖掘。离线场景挖掘和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大规模汽车用户道路行驶载荷谱测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将加速度和应变信号与车轮载荷之间建立统计函数关系,从而可间接测量用户载荷.通过实车试验和载荷数据处理建立了制动工况下制动力伪损伤与制动强度之间的统计推断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可用于大规模用户道路载荷谱测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道路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理论体系的情况,以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科学合理地选取了影响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方案的评价指标,并对事故率、非直线系数、交通负荷度、平均车速、里程拥挤率、平均延误、建设成本、运输费用、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影响等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了基于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在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线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有关部门对衔接线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