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悬浮深弹的作战使用对提高水面舰艇防御鱼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概括了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原理.其次,建立了鱼雷自导搜索段的提前角计算数学模型.再次,探讨了舰尾滚投悬浮深弹的布放时机,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检验,分析了2种悬浮深弹的使用规律和拦截概率.结果证实,舰尾滚投悬浮深弹具有更高的拦截概率,与...  相似文献   

2.
基于悬浮式深弹反鱼雷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了悬浮式深弹反鱼雷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根据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提出的效能模型,对悬浮式深弹反鱼雷系统作战效能的可用度向量A、可信度矩阵D和固有能力矩阵C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固有能力矩阵中反鱼雷概率这一指标进行了研究。按照悬浮式深弹反鱼雷作战物理过程,将反鱼雷概率分解为鱼雷经过悬浮式深弹阵的概率、悬浮式深弹阵探测鱼雷概率和毁伤鱼雷概率,从而建立了悬浮式深弹反鱼雷系统的作战效能模型。  相似文献   

3.
舰艇回转规避尾流自导鱼雷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面舰艇反鱼雷对抗技术角度出发,建立了鱼雷弹道、舰艇尾流、尾流检测,以及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等相关模型.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舰艇回转规避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效果,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可为舰艇反鱼雷水声对抗作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矢量水听器的输出进行互谱分析与计算,测量鱼雷噪声方位变化率,即时引爆悬浮式深弹对来袭鱼雷实施硬杀伤的实施过程,说明其原理并推导出相应的结果。在已有关于悬浮式深弹拦截来袭鱼雷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悬浮式深弹作战使用模型,并进行了一定的仿真实验。根据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悬浮式深弹引爆。  相似文献   

5.
悬浮式拦截弹是水面舰艇拦截鱼雷的常用武器,首先从直航雷的相遇三角形命中目标条件出发,推导出鱼雷相对舰艇的正常提前角,从而确定鱼雷在被发现点的最大航向角范围。以此为基础,确定悬浮式拦截弹阵布放中心位置,最后得出悬浮式拦截弹拦截鱼雷概率计算公式,为如何提高拦截概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尾流自导鱼雷射击诸元解算模型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舰船尾流和尾流自导鱼雷导引机制的研究,讨论了尾流自导鱼雷射击瞄点选择的依据和方法.分析原有模型的不足,建立了新的尾流自导鱼雷攻击解算模型.新模型修正了原有模型因简化和近似而造成的误差,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并首次采用迭代的方法进行求解,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及解算方法的正确性.该成果对提高尾流自导鱼雷的作战使用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舰载反鱼雷鱼雷(ATT)对抗鱼雷的作战效率,研究ATT在多种方案下拦截鱼雷的问题。针对以往ATT二维对抗态势模型的不足,建立三维立体空间下的ATT运动学模型、鱼雷运动模型、ATT/鱼雷自导模型以及误差模型,运用MATLAB工具对ATT的对抗过程进行推演,并采用蒙特卡洛法定量分析ATT发射距离对不同拦截方案下拦截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舰载ATT对抗方案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各国舰艇装备了大量的水声对抗器材,用于扰乱或中断鱼雷自导对潜艇的跟踪或直接欺骗鱼雷的攻击。气幕弹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已成为水声对抗战中普遍使用的对抗器材。文章对气幕弹干扰鱼雷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气幕弹的战术使用方法,重点讨论了声自导鱼雷对抗气幕弹的技术方法,包括识别气幕、判断逃逸潜艇位置、设计对抗弹道。文章给出了一种典型的对抗气幕弹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舰载反鱼雷鱼雷单雷射击作战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双雷齐射的作战使用方法.通过ATT作战能力模型的分析,建立ATT攻击弹道、自导检测、射击诸元解算、来袭鱼雷弹道及舰艇的规避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研究,运用Matlab工具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射击距离、报警舷角及展开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对反鱼雷鱼雷作战使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反鱼雷鱼雷的设计与研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尾流自导鱼雷一次转角射击时的有效射击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尾流自导鱼雷一次转角射击时的射击阵位点选择问题,采用几何分析法,得出尾流自导鱼雷一次转角射击模式下的有效射击阵位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满足作战平台对目标实施尾流自导鱼雷一次转角射击时阵位点选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舰船尾流的声学物理特征、声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原理和导引弹道及其特点。介绍了人造舰船尾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逆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在声自导鱼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鱼雷的真假目标识别和要害部位识别问题,提出了将逆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应用于声自导鱼雷的研究思路,可为声自导鱼雷提供判定目标真伪、确定目标关键部位的一种最为有效和直观的手段.简要介绍了逆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及其在声自导鱼雷中的应用原理,并分析了逆合成孔径成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鱼雷声自导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尾流自导鱼雷齐射极限射距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尾流自导鱼雷齐射的极限射距计算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尾流自导鱼雷单雷射击的极限射距的计算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与直航鱼雷射击极限射距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尾流自导鱼雷齐射的极限射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流自导鱼雷的齐射极限射距主要取决于瞄点最远离目标一雷的极限射距;该雷的极限射距是齐射各雷中最小的,因此齐射极限射距可能会小于单雷射击的极限射距。此外,同单雷射击类似,尾流自导鱼雷的齐射极限射距也不能唯一表达,随最远离目标—雷的瞄点修正距离变化。  相似文献   

14.
舰船对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技术是当前倍受重视的一个研究热点。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防御尾流自导鱼雷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尾流截断法、尾流交叉法、尾流模拟法、强行摧毁鱼雷法等主要方法的优缺点。所得结论对发展我军尾流自导鱼雷防御技术,提高舰船战场生存能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自导鱼雷扇面遮盖敌舷角误差范围,从有利提前角的定义出发,建立了近似求解有利提前角的优化模型。仿真计算了声自导鱼雷发现目标的概率,计算结果表明优化模型所得数值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冷画屏  谢荣鸿  邹振华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0):167-169,175
作为潜艇对抗反潜声自导鱼雷的重要装备,自航式声诱饵的战斗使用对最终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在简述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声自导鱼雷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潜射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反潜鱼雷动态过程的多个仿真数学模型,对在声诱饵不同参数下的潜艇生存概率进行了仿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潜射自航式声诱饵的作战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声制导鱼雷反水声对抗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雷技术的发展随着水声对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一个重要特点是具备了反水声对抗能力。在调查国内外声自导鱼雷反对抗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该技术的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水面舰艇有效机动规避声自导鱼雷的问题,以提高舰艇对抗来袭鱼雷的作战效率.针对以往舰艇规避鱼雷二维对抗态势模型的不足,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鱼雷弹道模型、自导检测模型、舰艇规避模型以及鱼雷对抗误差模型,运用Matlab工具,对舰艇机动规避鱼雷的对抗过程进行了推演,并采用蒙特卡洛法定量分析了影响舰艇规避鱼雷生存概率的主要因素.推演结果表明,规避航向和航速对舰艇生存概率有较大影响,根据鱼雷报警距离和报警舷角选择合适的规避航向/航速、提高对来袭鱼雷的报警距离和定位精度以及减少系统反应时间,可以有效提高舰艇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19.
对潜射线导鱼雷的防御是水面舰艇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首先,归纳了潜射线导鱼雷的一般导引规律,量化分析了线导鱼雷攻击弹道中所蕴含的潜艇位置信息。其次,分别针对线导导引状态和自导追踪状态的鱼雷防御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水面舰艇应将鱼雷置于舰艉大舷角高速脱离的纯机动规避策略与规避意图。最后,概括了规避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与曲折机动、对潜反击、软硬杀伤等手段相配合。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概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