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 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 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i 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公共交通站点地区的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 展,为 TOD 理论提供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建成环境的角度介绍 TOD 的基本概念以及轨道 交通与土地一体化模型,然后系统地梳理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形式及其改进模型,总结节点-场所模型常见的评 估指标及车站影响范围参数,最后归纳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应用场景,提出其局限性及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有助 于更好地评估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西 安市为例,建立节点-场所模型,评估 2018、2019 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程度,分析各 站点协同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轨 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由中心古城区向周围地区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 两极分化趋势;多数站点地区交通与建成环境呈协同发展状态,根据各站点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可将站点归纳为 动态平衡站点、节点波动动态平衡站点、动态平衡-节点失衡站点 3 种类型;站点可达性水平提升会使其节点价值 与场所价值均有所增加,且节点价值增幅比场所价值增幅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规划、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建成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响,将其空间连接指标添加到节点和场所价值中,构建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根据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点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压力型、平衡型、从属型和失衡节点型。压力型和平衡型站点各项指标都较高,且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相对均衡,一体化程度较高。从属型站点位于城市的外围区域,各项指标都较低,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失衡节点型站点的节点价值高于场所价值,站区空间利用相对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加强站区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土地开发模式(TOD)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以成都市首个轨道交通TOD示范项 目陆肖站及其周边用地为研究对象,借助Arcmap10.2、Depthmap10等相关软件,通过资料收集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以及TOD 一体化城市设计方案的土地利用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在旧城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时,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便愈加显得重要.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以轨道交通为导向进行新城区建设,并且在站点地区形成了功能高度复合的建筑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是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的地区,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选取我国20座大城市的枢纽型高铁站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节点-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度,对以高铁站为中心、半径为1500m站区空间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枢纽型高铁站充分发挥潜能,带动站区空间、城市乃至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规划,需要精细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采集城市站点周边土 地利用及空间分布数据,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开展站点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研究。首先,运用 K-means 聚类算法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形态模式辨识方 法;其次,基于 TOPSIS 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方法;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 络作为案例,分析得到土地利用梯度特性的 5 类形态模式以及各站点土地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为促进轨道交通 与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8.
客流管控措施是缓解轨道站点客流过载的重 要途径,既有措施多基于经验判断,实施效果不佳。基 于此,对北京市轨道站点超大客流管控措施应用的现 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行人交通特性的研究成果,提 出针对轨道交通站点的超大客流管控线性规划模型, 并以四惠东站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在确定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能力的前提下, 得到各入口限流值,为客流管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同 时辅助实现轨道交通线网运力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在成都市实施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是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及推动城市组织重构、动力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经验,总结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及先进做法.结合成都实际情况,提出成都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需要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轨道站点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对东京、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坚持轨道交通站点高强度混合开发,梳理全网、全线用地条件,明确各个站点周边开发业态及强度;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交通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舒适、便捷交通接驳系统,提高站点服务水平;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控制,细化土地出入条件;把握好建设时序,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要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时序要匹配;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主体、土地出让条件、收益分配等,全面保障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 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 3 个地铁站 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 等的关联,考察 TOD 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 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 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 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 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按照站点区位条件、站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性质、开发规模和强度等数据,将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七大类.基于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分类,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客流调查数据分析了客流时间分布规律,出行目的、换乘方式、合理交通区域特征指标.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分类的换乘系统优先级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需要在站点规划时有足够的商业开发面积。分析了重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存在的问题,指出地下商业开发作为站点功能的一部分,需和站点其他功能相协调。以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南坪站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该车站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各功能的重要性及相对合理开发量比值进行计算。运用层次分析法可得到站点各功能的权重以及合理的开发体量,从而确定合理的站点规划面积。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对于节点城镇建设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上海市为研究背景,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建设轨道交通的机遇,引导大城市空间结构和郊区城镇的合理发展。对上海市现有的城区外围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阐释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外围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通过分析莘庄镇在轨道交通建设前后的发展变迁历程,剖析轨道交通对于郊区城镇的社会经济、城镇建设的影响。通过总结现有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发展经验,阐述轨道交通对于郊区节点城镇发展建设的影响机制。轨道交通对于设有轨道交通站点的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职能与产业发展、城市化水平、用地布局结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聚焦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综合用地开发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成都新川科技园站周边土地开发设计分析,从规划、交通、建筑等多方面综合研究,以实现轨道运营的可持续运作为目标,提出周边开发设计原则及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多层次分析一体化开发设计为周边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未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开发设计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客流特征的变化,车站运营出现了新的问题,采用常规的扩能改造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借鉴日本东京对既有线改造的经验,北京提出"微中心"的理念,根据站点所在的区位定位、规划条件、客流特征、既有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以13号线五道口站为例,根据所属"微中心"类型,以车站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为核心,采用相应的更新设计思路和策略,对车站和周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实施便捷的交通接驳一体化,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整合城市景观,提升车站的服务水平,为其他轨道交通既有站点的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步行环境、出行时间、出行费用等出行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根据效用相当原则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步行接驳范围。根据某城市的某个轨道交通站点的调查数据,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该站点的步行接驳范围,与传统的接驳范围经验取值及意向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调查统计结果较为一致。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是有效合理的,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规划、选址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客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特征是站点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区位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站点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的客流特征.指出:客流出行目的分布与站点周围用地性质有关;客流到站方式与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水平有密切关系;站点换乘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区域客流的实际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城市东京、香港、高雄、巴黎等基于轨道交通的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的基本经验,初步归纳了世界典型城市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的基本规律.指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是TOD模式的重要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性质应以商业和住宅为主,其土地开发强度应较高.根据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针对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土地利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开发时机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我国进行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的建议.认为可以通过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TOD模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合理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对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沿线土地利用的性质结构、开发强度和次序,论述这些因素对客运量规模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以广州市为例,在充分解析轨道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区位和性质,将轨道交通站点分成10类,建立交通规划模型,对客流规模的敏感性和开发次序进行定量研究,对各类站点的周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提出建议,对调整前后的客流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者之间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