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惯性吸振器的船舶管路主动吸振器。首先介绍惯性吸振器的特点和工作原理,给出惯性吸振器的力学模型及其传递函数;其次,介绍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线性调频Z变换(Chirp Z Transform,CZT)的频谱细化算法,并使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最后,使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较好地减弱管路系统的振动,目标频率的振动幅值能够减小10~25 dB。  相似文献   

2.
针对用吸振器控制管路系统振动线谱传递的问题,本文用欧拉梁振动理论建立横向激励下管路—吸振器的连续体振动模型,用有限元方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激励及吸振器安装位置、控制对象和支撑刚度等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激励及吸振器安装位置对吸振器抑振效果影响很大,以管路系统模态频率或激励频率为控制对象时存在较大差异,管路的支撑刚度只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一阶固有频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船舶齿轮箱是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传动装置,同时齿轮箱振动又是船舶振动的主要振源之一。因此,对其安装有效的吸振装置很有必要。本文设计了一款用于齿轮箱吸振的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模型,通过ANSYS软件对其进行不同激励电流下的模态分析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吸振器拥有较宽的移频特性,能够有效控制齿轮箱的振动,同时该模型在强制对流工况下工作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拓宽动力吸振器的工作带宽,提高吸振器对大型设备的适用性,利用气囊承载范围宽、刚度可调节及大载荷特性,提出一种气囊式可调频动力吸振器。该吸振器通过调节气囊压力改变刚度来改变其固有频率,并且能够通过调节其节流孔大小来改善其阻尼特性,较好地拓宽吸振带宽,提高吸振效果。建立“气囊-节流孔-气囊”复刚度理论模型,并利用数值仿真探究不同节流孔开口面积、气囊气压对复刚度的影响。对该吸振器的吸振范围、吸振效果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吸振器对大型设备吸振效果显著,吸振范围可达7.6~46.1 Hz,最高可将主系统振动降低至原来的28%。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管路的低频线谱和三向振动传递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悬臂梁式动力吸振器结构。基于梁的波动理论和结构阻抗分析法,推导了吸振器插入损失计算公式。通过参数分析获得了吸振器质量、弹簧片尺寸与其减振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吸振器设计方法和吸振器结构能够达到预期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载流管路系统在受到外界激励时会引起振动,为减小载流管路的振动,研究动力吸振器的减振特性,[方法]基于动柔度方法中的被动修改法,推导得出附加弹簧质量系统的多自由度系统的动柔度矩阵,并对该多自由度系统中的目标自由度进行零点配置,使该自由度下的相应振动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管路动力吸振器,并应用到载流管路上进行实验,以验证其减振效果。[结果]结果表明:设计的管路动力吸振器能够较好地吸收目标频率下的振动,且在目标频率相同时,吸振器的调谐质量越大,吸振效果越好。[结论]此管路动力吸振器安装拆卸方便、适用范围广,可为管路减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可调动力吸振器降噪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调动力吸振器的出现拓展了动力吸振器的应用范围,然而将其应用于降噪声学设计,目前研究得并不充分,这主要是由于声学实验和声学数值仿真的代价与难度所致。本文采用声学边界元法与结构动力优化方法,研究了四边简支板在不同设计准则下采用可调动力吸振器进行降噪声学设计的效果,为可调谐动力吸振器的降噪应用提供指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将调谐、解调作为声学设计策略各有优缺点。调谐策略的优点是能将动力吸振器作用区域附近的振动降为最低,但并不能保证噪声指标减少最多。解调策略的优点是能将全局声学指标降到最低,但在实际应用中噪声信号的采集和反馈控制代价过高。本文建议采用振动水平极小化策略来代替解调和调谐策略进行声学优化设计。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策略的有效性。同时本文研究了动力吸振器参数对主振系统整体和局部模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舰船科学技术》2015,(11):64-68
动力吸振器由于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经济性好而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动力吸振器受自身结构限制,工作频带狭窄,对于变频激振,减振性能会大幅降低,严重制约了吸振器的使用范围。磁流变弹性体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其刚度可通过外加磁场控制。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动力吸振器可通过调节外加磁场控制自身刚度,进而拓宽吸振器工作频带,提高其减振性能,这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并研究了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变刚度动力吸振器,通过仿真及实验证明,其明显拓宽了吸振器的减振频带,达到了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海洋战争领域,性能优越的潜艇能起到非常强大的威慑作用,而在潜艇机动运行时,其噪声可能会给自身的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如何降低机械振动噪声,加强潜艇的隐身性能变得相当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潜艇的隔振装置,通过分析其振动机理,设计合适的动力吸振装置,得到振动状态下的线性振动形式,通过对阻尼减振和振动模式的特征进行检测,设计合适状态的仿真环境,最后采用Matlab软件对隔振控制效果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线性吸振器原理对波浪激励下深水导管架平台振动进行减振研究。将平台和吸振器简化成两自由度系统,选取立方刚度,建立平台-非线性吸振器动力学方程,使用多尺度混合谐波平衡法,考虑外激励与固有频率1:1共振,求解运动方程的近似解析解,并使用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平衡解的稳定性和系统非线性响应特性,最后采用振动传递率对减振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附加非线性吸振器的导管架平台运动响应出现非线性特性,在共振频率附近的大部分能量转移到了非线性吸振器中,从而实现很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1.
《舰船科学技术》2014,(7):14-19
舰船管系在设计布置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空间的限制,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空间特性。本文建立一个典型的具有复杂空间走向特性的舰船管系,分析在关闭管系阀件后造成的流体瞬变对管系振动的影响,对管系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离关闭阀门越近的管路,其由阀门关闭引起的管路振动越强烈,并且管路整体振动位移随着阀门关闭时间的延长而变小;对于固定约束自由度越多的管路,相比固定约束自由度少的管路,其振动位移越小,同价振动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控制船舶轴系纵向振动的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船舶轴系中安装动力吸振器是减小船舶轴系纵向振动的有效方法,而动力吸振器的参数合理优化配置是控制轴系纵向振动的重要手段。将船舶轴系等效为多自由度系统,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船舶轴系纵向振动运动模型,并通过加装动力吸振器用于控制船舶轴系纵向振动。运用重分析方法求解轴系运动方程得到推力轴承处的力传递率和能量传递率,将二者作为评价动力吸振器对轴系振动控制效果的指标。在研究轴系响应频率范围内,提出将求解全局最优解较强的遗传算法与多目标优化算法相结合以优化动力吸振器参数;并且研究特定共振峰消减的参数优化问题。最后通过算例,比较不同目标函数以及动力吸振器不同安装位置对轴系纵向振动控制的影响,验证文中优化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船舶推进轴系纵振的振动控制进行了研究,结合磁流变弹性体结构特点,通过利用磁流变弹性体的剪切模量可调特性提出一种新型船用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的思想,实现变转速工况下对船舶轴系纵向振动的有效控制。加工装配出相应的动力吸振器,对其进行移频特性试验测试,并对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可为船舶轴系振动控制提供理论和工程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甚至消除漩涡脱落引起的顶张力立管振动响应从而提高其疲劳寿命,设计了五种型式的涡激振动抑振装置,并在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对装有抑振装置的模型立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模型立管在几种不同流速下顺流向和横向涡激振动应变时程曲线,同时为了对比分析也测量了没有安装抑振装置的裸管的响应曲线.对比分析了三种外流流速下抑振装置对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抑振装置对立管顺流向和横向涡激振动幅值和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影响和有效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舰艇变流机组传递至基础的振动,机脚位置加装了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分析了变流机组的振动特性,研究了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减振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提出了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的调试方法以及使用、维修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控制艇体共振引起的低频线谱噪声,建立艇体结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根据结构低阶模态频率和振型特点设计了分布式动力吸振方案,并对其降噪效果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吸振质量和工作频率的影响规律,分析安装在连续结构上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机理。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减小艇体共振引起的水下噪声线谱峰值,吸振器主要通过改变结构的局部模态来发挥减振作用,可为连续结构的动力吸振器设计和低频线谱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动力吸振器控制设备的振动,对质量比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在工程实践中,往往由于空间的限制,设置这样一个动力吸振器仍然十分宠大,安装困难。可行的办法是将一个大的动力吸振器改为若干个较小的动力吸振器,构成所谓的“离散分布式”动力吸振器。本文的分析结果说明,在小范围内间隔调谐频率的离散分布式及振器不仅能更好地适应空间的限制条件,而且具有更宽的消振频带和更好的抑振效果。在失谐调条件下的减振效果也比单个动力吸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功率流的宽带复式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简支薄板为主振系统,对其附加复式动力吸振器,提出以输入系统的净功率流在整个激励频带内的总声功率级为控制量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算例,将普通动力吸振器与复式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进行对比,揭示了复式动力吸振器适合于弹性体振动控制的宽带吸振性能;对复式动力吸振器结构参数优化以及结构参数与安装位置的联合优化设计的研究,表明吸振器的安装位置对其吸振效果影响很大;另外还研究了质量比与吸振效果的关系,为复式动力吸振器在弹性振动控制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元法、改善的动力缩减法和数值积分法研究了减小船体艉部振动的非线性碟簧动力吸振器的宽带数值优化设计,通过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系统讨论了非线性碟簧动力吸振器的线性刚度、粘性阻尼、Coulomb阻尼、刚度非线性和弹簧组合系数与抑振带宽的关系,试图对船体梁这类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予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将钢丝绳隔振器和动力吸振器通过支架、缓冲及限位块和钢丝绳隔振器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新的隔振系统。动力吸振器的振子质量和阻尼板长度可调。实例中依据刚度和承载能力对隔振器进行选型,以力矩平衡为原则布置隔振装置,以降低位移响应为目标确定动力吸振器参数,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隔振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新的隔振系统既能解决低频段隔振,又可以消减连续隔振频率范围之外的单频激励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