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LUCC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了越南Ha Noi市2000—2010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内,HaNoi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专用设施用地面积由于转移到居住用地等各种土地而减少,农业产业用地面积变化最大也最活跃,林业用地、未利用土地是减少,而其他农业用地、水产地、居住用地、信仰-宗教用地、坟地、水域、其他非农业用地出现了增长;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来看,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的综合动态度比2005—2010年活跃,具体2000—2005年Ha Noi市LUCC综合利用年变化率为0.824 6%;2005—2010年LUCC综合利用年变化率为0.597 81%。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热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脱节.近年来,该状况逐渐得到改观,研究人员开始将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方式相联系.本研究主要模拟给定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过程,帮助正确认识及处理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针对美国佛罗里达州Orange County 1990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利用元胞自动机(CA)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动态模型来实现海量数据的获取、储存以及更新.同时,借助MatLAB软件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发出基于逻辑回归的元胞自动机土地预测模型.基于实际土地利用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充分利用元胞自动机的特点及优势,合理考虑土地利用系统中时空变量的复杂性,结果可靠,为正确理解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成都市近30 a来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导致市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重大变化,应用成都市1978,1992,2000和2005年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G 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成都市28 a间4个时相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对其近28 a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16城市利用FDI业绩和潜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提出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评价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业绩和潜力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特别是通过对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交叉分析,得到了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政策性启示.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利用FDI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地评价和比较中国34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本文基于2012新加坡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数据,构建中国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方法,确定26个二级指标的熵值和权重,构建规范化决策矩阵和加权规范矩阵,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对34个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公共服务满意度综合指数排名榜上,位列前几位的城市分别是厦门、青岛、杭州、宁波、大连等东部沿海城市,而兰州、昆明、南昌、太原、呼和浩特等中西部城市则排在后几位,可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排名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还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方法,将34个城市归类为有明显差异的5类城市.最后,从改进政府治理结构和效能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高速铁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情况,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以2003年、2009年、2013年3期遥感数据(TM和OLI)和铁路矢量数据为基础,从整体和局部研究近10年来京津城际沿线区域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首先,采用分层提取法对图像进行解译,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5种,分别是居民地、水域、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其次,从整体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分形维数、多样性和破碎度;最后,建立缓冲区半径为1 km间隔的20个缓冲区,从局部分析通州-武清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缓冲距离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城际铁路周边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从2003—2013年一直在减少,形状越来越规则,而随着居民地不断增加,动态度在2009—2013年大于2003—2009年,破碎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呈递增趋势。从总体上看,离铁路距离越近的缓冲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良好位置匹配且几何精纠正过的2期陆地卫星MSS影像、4期TM影像、1期EMT+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层次分类法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973年~2004年澳门城市建成区的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得到了不同年度澳门建成区的面积,不同监测期建成区的扩展速度。结果显示,31 a来,澳门建成区面积扩展16.02 km2,年均扩展0.52 km2。澳门建成区扩展受多种驱动力的作用,但受政策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根据2000-2009年间的卫星遥感影像,开展永川区城市扩展变化研究,并探讨其城市扩展的驱动力机制.研究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永川城市扩展的根本动力;山地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扩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城市规划和政策本身并不是城市扩展的直接动力,但对城市空间扩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交通...  相似文献   

9.
分析近20年南京市城市扩展过程中人口、经济增长特征,以及城市快速扩展的空间特征。利用南京市总体规划、交通白皮书、交通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分析南京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交通系统特征的变化。指出城市交通系统的特征变化实际上是由于外部的城市扩展所引起,在机动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城市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互作用积分法通过ANSYS软件对疲劳裂纹扩展过程进行模拟,并求解应力强度因子。根据试验数据利用MATLAB确定指数模型相关参数,拟合得到指数模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将ANSYS所得的应力强度因子与指数模型相结合得到的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和指数模型拟合的速率曲线二者与Paris模型速率曲线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所得的应力强度因子与指数模型相结合所得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比指数模型所拟合出的速率曲线更加贴近Paris模型,这对于分析同类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提供了参考,对分析机械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在泊位共享条件下混合用地停车需求比例变化对停车供给规模和共享效用的影响,研究各类用地在泊位共享效用最大情况下的停车需求相对比例关系。根据典型单一性质用地不同时刻的停车需求率,确定不同性质用地的停车需求,进而通过叠加计算混合用地共享条件下的停车泊位数。提出运用泊位共享效用指数衡量混合用地中各种用地不同停车需求组合下的泊位共享效率。分别以行政办公与住宅用地组合,住宅、餐饮和行政办公用地组合为例,分析确定泊位共享效用最优的不同用地停车需求比例关系及其相应的泊位共享效用指数值,同时得到泊位共享效率较高的混合用地停车需求比例范围。  相似文献   

12.
高铁车站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以及空间等诸多因素,国内已有研究缺乏针对新建高铁线路边缘化的选址及其对车站周边地区开发影响的定量分析。以京沪和武广高铁沿线城市的38个高铁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探索高铁车站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这一关键因素对高铁车站周边地区开发的影响机制。通过构建距离指数,系统分析不同区位高铁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车站周边地区开发规模与城市规模、距离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距离指数越小,则开发量越大;在22个有开发车站中,距离指数较低(0.5~1.0)的车站周边地区开发效果最为显著;相对大、中开发类车站,小开发类和无开发类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情况对于城市规模和距离指数的变化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隽海民  裴玉龙 《城市交通》2012,10(5):74-77,13
定量分析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生态水平,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引入生态指数概念衡量各种交通方式的生态水平,借鉴各种交通方式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方面较成熟的计算模型,选择恰当的标准化方法,将原始数据转化成生态指数定义中通用的数据格式进行计算分析.以大连市为例进行分析,得到私人小汽车、出租汽车、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的生态指数分别为0.26,0.24,0.18,0.15,0.12,0.02和0.03,直观地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生态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新线接入后的客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新线接入后,网络拓扑结构和客流时空规律都将发生较大变化。提出通过可达性指标将进出站量预测、OD分布量预测、基于路径选择模型的随机客流分配等阶段关联,构建客流预测模型。进出站量预测时,构建土地利用替代指标,避免对新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属性等进行调查;同时由目的地选择效用计算得到车站可达性指标,描述车站位置对进出站量的影响。OD分布量预测时,构建目的地选择模型,可适应拓扑变化后的场景,模型中OD可达性指标由路径选择效用计算得到。构建的路径选择模型,综合考虑了影响乘客路径选择的各因素。最后,对广州市地铁6号线接入后的客流进行建模预测,各模型参数均符合统计检验要求且客流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评价原理、建立了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采用权重判断法筛选评价指标,根据单准则AHP构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偏差率,将各指标归一化。在确定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分别为交通需求预测后评价指标、交通改善措施后评价指标、交通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别为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项目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区域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静态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土地利用改善指标、交通组织改善措施指标、交通适应性指标、经济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与社会影响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博远花园住宅项目后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527 7,评价等级为部分成功,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见,评价指标和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16.
A new watermarking algorithm of binary image is proposed.The complexity index of pixels is presented to reflect the change degree of pixels and to evaluate the modifiable degree of pixels.Firstly, in a small image block, the complexity index of"jumping-change"is calculated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econdly, the matrix of the complexity index is calculated by integrating the complexity index of pixels in two directions.Finally, the matrix of the complexity index is used to embed the watermark in binary imag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a good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缓解公路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分析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的性质、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提出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框架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前瞻性、动态性、特殊性、可操作性与规范性,评价框架设计的要求为公路用地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公平性与协调性,评价框架设计思路为公路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化、用地功能最优化与用地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小利 《交通标准化》2011,(23):165-168
提出一种将基于土地利用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与交通尾气排放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交通规划软件Cube连接土地利用与交通,然后结合美国环保局的MOVES尾气排放模型研究交通尾气排放。这种方法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基于环境的变化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城市交通出行强度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出发,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混合指数,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公共交通站点 500 m覆盖率,路网可达性等17个指标与出行强度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分析,提取7个与出行强度强相关指标,基于所识别指标构建北京市中心城区出行强度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比道路网密度和可达性更为明显.此外,给出单一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对出行强度拟合结果的离群特征分析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