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促使德育研究成为热点。本从科学认识系统的矛盾运动中演绎出德育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理论,并用来指导德育实践,探索德育的现实有效途径,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精神指导原则进行全面的思考,对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由于缺乏指导精神而造成的失误进行分析,得出现代城市规划的七大精神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多种规划主体参与原则、包容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法制性原则,并强调这些精神指导原则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教育过程中交往的缺失和异变,必须着力建构师一师、师一生、生一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互为主体生活体验和自主的、民主的、创造性的、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深层的情感与动机等多个维度,具有内隐与掩饰特点,因此,高校学生道德评价应从目标导向、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个维度进行理念创新,实现从单一向多元、从封闭向开放、从静态向动态的视角转换,构建全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在自己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同外部世界发生的全面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地表现和实现自己本质力量、自由地普遍地展示自己真正人性的历史过程。主体力量的展现即主体对实践的驾驶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是其关键。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应立足于主体的全面发展,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历来是以育人为己任,是主体人的再生产。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仅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论从主体性角度审视教学过程,必然承认教学过程不仅是主体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只有在教师与学生构成教学主体又互为客体的情况下,方能发挥教学诸因素的功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主体自身的发展与改造。  相似文献   

8.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随着80年代以来“教育主体沦”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新意层出不穷,讨论的热点也由集中在教学过程而扩展到包括德育过程在内的教育过程的各个领域。这个问题之所以倍受关注,不仅在于其对于构建教育理论有基石性作用,而且还在于它对于确立科学的教育原则、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决定性意义。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学生究竟应当处十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呢?近年来主要存在着“教师主体”、“…  相似文献   

9.
高教评估中的自我意识是评估各主体在不断的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被评主体地位的确立,评估主体的成熟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与网络系统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手段系统、是当代社会生产和交往的中介系统。作为新的生产和交往方式标志的信息网络,将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观念,因而也在改变人本身,人作为主体与信息和网络的关系,信息与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特点,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