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活动向大气排放越来越多的CO2(二氧化碳),减缓交通CO2排放迫在眉睫.以企业作为碳排放的分析对象,以宜家家居为案例,对上海、深圳宜家商场的顾客及员工进行交通问卷调查,计算并比较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城市宜家商场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值,分析其交通产生碳排放的特征.从企业角度出发,以企业减少碳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分析宜家如何在未来的选址等商业决策中融入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分析不同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对机动车碳排放的影响,利用高德平台提供的拥堵延时指数(Congestion Delay Index, CDI)数据,在分析我国交通拥堵城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CDI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速度的CO2排放因子,利用VISSIM模拟不同交通运行状况时的交通量, 实现不同交通运行状况下机动车碳排放的估算。结果显示:交通拥堵城市分布具有空间依赖性和聚集性,在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两个高聚集中心;CDI具有明显的周期性(7 d)波动规律,且受天气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较大,疫情打破了此规律;城市交通运行状况(CDI)对机动车CO2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当交通处于轻度拥堵时(CDI为1.582),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年排放的CO2总量约为0.77亿 t,是畅通状态下的4.51倍;当交通保持基本畅通时(CDI为1.35),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年排放总量可减少0.29亿 t;当交通达到中度拥堵时(CDI为1.909),交 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的年排放增加0.22亿 t;当处于交通严重拥堵时(CDI达2.394),交通高峰期我国城市机动车CO2的年排放总量可达1.33亿 t。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可大幅度降低机动车的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为给我国绿色交通规划目标和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在低碳视角下,设置面向2030 年和2050 年的基准情景、强化减排及2℃近零排放三种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运输CO2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手段,才有可能在2030 年前后使碳排放达到峰值;(2)推动交通能源系统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应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3)技术进步是推动减排的核心手段之一;(4)要转变消费观,推动绿色低碳交通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振报 《城市交通》2021,19(5):66-72,16
整合土地利用、交通需求和污染排放建立一体化模型,对政策、措施实施力度进行碳排放评估有利于方案决策分析.基于美国马里兰州PRESTO一体化模型套件提出一种基于四阶段法嵌入电动汽车的交通需求模型,评估电动汽车的不同拥有和使用方案对碳排放的影响.由高、中、低三个电动汽车拥有率和两个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交叉组合成6个测试方案,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CO2排放量变化率的影响因素.通过计算马里兰州各县CO2排放量的基尼系数,论证各测试方案碳排放量的均衡程度.结果表明:1)电动汽车高拥有方案可使全州碳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约16%;2)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电动汽车拥有比例是CO2排放量变化率的影响因素,并呈负相关关系,鼓励这两类家庭使用电动汽车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3)各县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极不均衡,为了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对于高指标的地区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路面寿命周期理论,将沥青路面养护工程碳排放分为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和养护施工三个阶段,并提出三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三种罩面养护技术和三种大中修养护技术的CO2排放量与排放强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罩面养护技术中,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的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都最小;在大中修养护技术中,就地热再生的CO2排放量最小,厂拌热再生的CO2排放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6.
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松丽 《城市交通》2010,8(3):58-63
北京和上海在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强可比性,同时实施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的城市交通政策,对两市的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比较可客观地评价其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不同燃料驱动的不同类型车辆的保有量、年均运营距离、能源强度及排放强度为主要参数定量计算2005年两市的城市交通能耗和CO2排放量。结果发现,两市城市交通能耗总量接近,但上海市的能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略低于北京市,这归功于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及广泛使用的非机动交通。但是,近几年上海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强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两市的差距可能逐渐减小。最后,就两市在公共交通(尤其是出租汽车)、非机动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政策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把握"双碳"背景下我国建设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点,本文从国土空间开发引起的聚集与出行排放增量角度分析了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按照发育阶段分析了四个层级城市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要点,系统阐述了碳排放趋势、分方式出行距离与分担率、排放强度、出行人群排放分布等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其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从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目标与路径,城市群综合交通低碳发展规划制度、评价方法与管理,以及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分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城市群一体化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展望.基于此,提出应从规划、建设与运行层面全面开展城市群交通碳核算评价,并将之作为交通项目建设、交通运行阶段资源利用优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交通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发力点.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交通业碳排放存在两大特征:一是交通碳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时间有较大可能相对滞后.针对特征一,运用神经网络识别出人均GDP、人口密度等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从人均交通碳排放、累计排放和排放结构三方面论述我国交...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车辆在信号交叉口区域的节能减排及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本文构建基于目标车速关联的油耗排放模型,建立生态驾驶诱导车速控制策略。在加减速通过场景下以油耗、排放和通行时间为优化目标,以道路限速和不停车通过车速为约束,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生态驾驶目标车速;基于MATLAB与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进行不同算法渗透率及道路饱和度场景下的联合仿真,将仿真结果导入微观排放模型MOVES测算能耗排放。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与无控制时相比,在高算法渗透率、低道路饱和度场景下,车辆平均速度提高13.8%,怠速工况比例下降 33%,中速巡航工况比例上升18%,能耗及N2O、NOX、HC、CH4排放分别减少6.6%及12.2%、4.0%、 6.3%、2.9%,CO排放增加2.5%。最后,依据仿真得到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速度轨迹在底盘测功机上完成实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交通流优化的控制策略与无控制场景相比,能耗及 CO、 CO2、PN排放分别减少53.1%及47.6%、50.4%、39.8%,NOX排放增加13.6%。  相似文献   

10.
交通运输业是碳减排的重要行业,关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交通碳排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在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部分按照直接获取“、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机动车排放模型四种方法进行分类。在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部分从IPAT模型、Kaya恒等式、直接选取三点进行综述,并对近年学者们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在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部分综述了脱钩模型、因素分解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而对用不同方法分析的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其中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最后,探讨了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本领域的研究难点主要集中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优化及统一、影响因素选取体系的形成上。  相似文献   

11.
缓解拥堵项目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基于单个变量(如仅基于出行距离)的CO2排放预测并不精确.为了准确预测缓堵项目减少的CO2排放量,利用车辆运行检测技术、车辆活动数据库及根据车辆类型设计的排放模型,通过分析速度与排放的关系绘制速度-排放曲线,并结合交通运行检测数据,评价缓堵策略、速度管理策略、交通平滑策略等交通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排放问题愈发严重,已经 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政策手段有效治理城市交通运输污染排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 发展和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各个要素因果关系的基础 上,将城市交通能耗与排放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私家车、公共交通、物流与货运、交通基础设 施、能源消耗与排放等7个子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城市交通减排治理决策模型,以哈尔 滨市为例进行策略仿真。在对模型进行方程设置、参数估计和有效性检验之后,利用Vensim软件 仿真模拟不同交通减排治理策略实施效果,并探讨如何通过不同策略组合实现城市交通碳达峰 目标,为碳达峰下城市交通减排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网约车逐渐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由于网约车出行特征与其他交通方式显著不同,其环境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为揭示网约车的排放特征,基于成都市网约车GPS轨迹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网约车在各轨迹段的平均速度、行驶里程等参数,然后应用机动车排放模型COPERT实现对研究区域内网约车CO、HC、NOx和CO2排放的量化,并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6年11月18日成都市研究区域内网约车CO、NOx、HC、CO2的排放量分别为151,41.5,8.93,125497.6 kg;网约车排放的高峰时段发生在 9:00-10:00、14:00-15:00 和 17:00-18:00;网约车高排放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高架路、二环路、蜀都大道附近,其中部分路段交叉口的排放最为突出;区域平均速度可显著影响该区域网约车平均排放因子。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针对网约车高排放时段和地区,采取交通需求管理及车辆限速控制等治理手段,以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排放。研究成果可为网约车环境影响评估提供科学方法,为城市网约车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碳排放效率,以探索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构建涵盖车辆、人力、能源、环境、运输效益的要素体系;然后,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odel)模型测度我国23个省会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GML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特性;最后,采用面板模型厘清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与网络规模正相关的差异化态势,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GML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特征有所差异; 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每上升 1%,碳排放效率GML指数分别提高1.906%、2.338%,火力发电比例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仍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提升碳排放效率的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5.
重型卡车(重卡)氢能替换是达成道路交通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政府如何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企业加速氢能置换,以及企业如何选择最优氢能车队替换策略是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综合考虑降碳目标、企业成本、政府政策等因素,将政府设为上层决策者,以最小化碳排放量为目标;将企业设为下层决策者,以最小化车队总成本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并以某一运输企业为例,构建规划期为5年,车队规模为50辆的算例,使用列和约束生成算法及Gurobi求解器进行计算,求解出算例的政府最优年度碳排放上限及企业车队最优替换策略。同时,对排放税、排放补贴、购置补贴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排放税存在最小阈值,是否达到该阈值是影响企业决定是否换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置排放补贴可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换车数量。此外,根据不同政府预算适当调整购置补贴力度可增加企业换车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班轮公司的船舶资源配置,以规划周期内船舶运营总成本和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一个双目标规划航线配船模型,使用Gurobi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值实验对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同更小容量的船舶相比,大容量船舶不仅具有单箱成本的竞争优势,而且排放更少的CO2,更加有益于环境保护;通过提升船舶的技术以减少船舶的燃油消耗常数、减速航行以及配置大型船舶为主的运力结构这3种方法是显著减少船舶运营成本和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机动车比功率的单点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车辆延误和交通排放,基于机动车比功率提出信号交叉口红、绿灯期间污染物排放因子的标定方法.根据运筹学和交通流理论,以车辆延误和排放最小为目标建立单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考虑小汽车尾气中的CO、HC和NOx三种污染物,利用 VISSIM 软件设计交通仿真实验,使用MATLAB软件编制参数标定和模型求解算法,根据车辆行驶状况数据标定每条车道组每种污染物的两类排放因子,并验证双目标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结果表明,与仅降低延误相比,双目标优化模型所获最优信号配时方案能使车均延误降低19%、交通排放减少11%.研究成果能有效减少交叉口延误和排放,为建立考虑交通排放的干道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存在核算技术方法不成熟、排放因子本地化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影响道路交通移动源碳排放核算精度。对此,基于现有研究界定城市道路交通移动源碳排放的核算概念、核算边界及核算对象,归纳介绍因素分解法、排放系数法、全生命周期评价法三种道路交通移动源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核算原理及计算模型。针对排放因子标定研究的不足,以深圳市实践为例,阐述本地化排放因子标定校验的技术方法。通过采集深圳市本地化车辆运行工况,与欧洲HBEFA库的典型工况进行匹配识别;同时基于OPCAS车载移动平台校核排放因子的标定精度。最终确定不同车型、道路条件、排放标准情况下的4 500个排放因子,建成深圳市本地化排放因子库。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交作为民众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其碳排放水平的高低对于引导低碳生活、创建和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节能减排,对环境影响最小为目标,对武汉市常规公共交通运力结构进行分析,应用运筹学最优函数理论构造数学模型,分析"十二五"期末常规公交运力最优结构配置,为武汉市公交管理部门提高参考,为运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排放因子具有差异性,导致机动车交通路网能耗排放的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交通状态中的能耗和CO2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基于车辆比功率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作为车辆行驶状态与能耗排放之间耦合关系的表征参数。通过引入内燃机转速区分内燃机开启和关闭工作状态,并计算内燃机开启状态下VSP对应的平均能耗率,同时,建立能够解析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排放产生机理的VSP分布。通过收集典型行驶工况下车辆测试油耗数据和北京市车辆实际行驶轨迹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应用模型测算混合动力汽车不同速度区间下的油耗和CO2排放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行驶工况(UDDS)和高速行驶工况(HWY)中,模型测算能耗排放因子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和-1.7%,与不考虑内燃机开启状态相比,测算误差减少5.6%和4.3%;在实际交通状态下,采用传统燃油车的测算方法会导致混合动力汽车行驶平均速度为高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被低估,当行驶平均速度为低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