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定量化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交通影响范围,假设出入口右转交通冲突区为其下游功能区,分析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的交通影响特征.进而以交通冲突时后随右转车位置为右转冲突分布点,给出基于摄影测量法的出入口右转冲突分布点实际坐标公式,以测量右转冲突区域.然后通过右转冲突坐标点曲线拟合,界定右转冲突区端点,从而确定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模型.最后以某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为例,进行成果试算及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出入口下游功能区内城市道路交通延误较大,且延误数值存在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的变化态势,吻合了右转冲突区域的形状和面积特征.因而基于右转冲突区域形状的出入口功能区面积模型可界定大型公建出入口影响范围,有助于城市道路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相似文献   

2.
王进  杨晓光 《城市交通》2010,8(3):50-57
平面式快速路是快速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出入口最小间距影响因素复杂,科学确定其值对提高快速路的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平面式快速路出入口特征,对四类出入口组合的出入口间距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平面式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以快速路主线车道数、主线流量、出入口流量、辅道流量为输入条件,计算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下的出入口最小间距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综合反映各类影响因素,可针对具体条件得到更为科学的平面式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值。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出入口是进出城市公建群的重要交通节点,也往往是造成进出基地车流交通堵塞和延误的交通瓶颈点,从优化出入口交通设计的角度改善公建群交通是一务切实可行的途径。遵循出入口管理策略的基本原则,对城市公建群的机动车出入口细部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减少大型公建群对周围道路的交通压力,提高公建群内外行车的通畅水平。  相似文献   

4.
结合两个大型商业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从交通组织、停车库出入口、交通影响区域、内部道路交叉口服务水平、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对两种路网形式大型商业广场的交通影响分析做了对比,分析了两种布局形式对周边区域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可插间隙理论,计算建设项目出入口通行能力。同时,对项目驶出车辆对路段的影响情况以及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引入交叉口复杂性指标评价出入口与外围道路形成的交叉口的交通冲突分布,并计算交叉口冲突密度,对出入口交通复杂程度进行定级,有助于对类似情形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多源交通信息可能导致信息过剩,从而影响决策者出行选择的条件下,引入决策论的思想,通过对多源交通信息方式发布的特点分析,应用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个体出行的行为选择模型,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的条件下,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克服出行者的主观经验判断。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不确定型决策在多源交通信息影响下出行者路径选择方面的可用性,客观上能为其提供最优的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是服务车辆“最后一公里”的地下专用道,也是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设施,具有主线成环、车辆行驶速度较低、出入口密集等特点。基于现有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地下环路内外出入口的数量,最小间距和位置布局等参数,详细探讨环路外出入口的布局特点以及与服务车位数的关系,总结环路内出入口数量、布局与外出入口、地块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建议不同规模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数量宜控制在4 ~14个,相邻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60m。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下区域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布局研究,在节点重要度和交通区位联合布局法的基础上,对区域外部环境进行了补充分析,调整并优化了布局方案,克服了重要度联合交通区位布局法局限于区域内部分析的不足。以四川省出川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为例,对四川省地级市及以上节点进行了重要度评价分析。利用区位重要度计算结果,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9.
首次提出灰关联TOPSIS法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克服TOPSIS方法不能较好地解释现实决策的缺点;引入灰色关联分析,用灰色关联系数代替TOPSIS方法中的欧式距离,反映在特定属性上接近理想方案的程度;利用相对贴近度对方案进行排序,最后用各交通方式的相对贴近度代替Logit模型效用函数中的可观测项,计算各交通方式选择概率,并应用于乌鲁木齐市居民交通方式选择的实例中,结果表明,交通方式分担比例预测结果与出行者实际的交通方式选择结果相一致,验证了灰关联TOPSIS方法在交通方式选择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公路客运场站交通影响分析的意义及作用,通过与城市内其他大型公建的比较,着重分析了客运场站的交通发生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公路客运场站交通影响分析的工作流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交通流车辆穿插理论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计算方法,结合昆山市公路客运场站规划项目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停车场出入口布置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停车场出入口,减少出入口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研究停车场出入口布置问题。在分析停车场出入口几何设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入口道长度、出口车辆平均延误及出口服务水平,判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的适应性,给出了出入口位置布置方法。同时引入停车视距,分析并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出入口与上、下游交叉口的合理间距。最后,以大庆市龙宫停车场出入口设计进行实例分析,给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小区出入口区域,存在着各种进出小区交通、邻接区域市政道路上慢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以及出入口附近区域停车上落客等多种交通需求。同时,小区出入口还要满足小区日常管理所需的岗亭门栏的设置要求,以及还可能受到出入口附近商业摊点的影响,因此,如果居住小区出入口数量过少或尺寸过小、交通组织方案不合理,很容易导致交通紊乱在我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一些老旧小区居住人口规模不小,且往往地处中心城区的交通繁忙地带。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某路堑高边坡抗滑桩支护条件下的支护参数,本文基于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抗滑桩设置位置、长度及间距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高边坡抗滑桩最优设置位置为二级边坡处,边坡安全系数最高为1.28,此时边坡的最大总位移、水平位移及竖直位移最小;随着抗滑桩长度增大,边坡位移均减小,安全系数增大,增至20 m后变化速度均有所放缓,因此抗滑桩最优长度选取20 m。随着抗滑桩间距增大,边坡位移均增大,边坡安全系数减小,且变化幅度均有所放大;抗滑桩间距为4 m时,边坡位移及安全系数均较好,因此抗滑桩的最优间距选取4 m。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中国大城市诸如北京关于出入口设计研究比较少,出入口布局和设计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通常这些出入口临近信号交叉口,出入口车辆的进出会对交叉口交通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转角净距技术确定北京市出入口与信号交叉口之间的最小间距,而转角净距技术是出入口管理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交叉口转角净距的约束条件,确定转角净距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转角净距最小间距模型。采用交通仿真的方法,分析城市主干路交叉口转角净距影响因素,以车辆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交叉口转角最小净距仿真模型。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交通规划者对于北京交叉口附近的出入口设计和布局做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通行能力低且交通组织混乱,与现代化商业广场的交通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对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通行能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出入口设置的影响因素,统计车辆流率和行驶速度等具体数据,建立出入口基本单元。提出缓冲时间概念,量化入口处的交通拥挤度。分析表明,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通行能力与流量和车辆驶入速度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缓冲时间可以看做车辆拥堵前的自我调节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山区隧道出入口区段的车辆运行特性和驾驶行为,揭示隧道洞口交通事故的发生机制,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各选择3座隧道,采集了小客车和货车在隧道出入口区段的断面速度,高速公路单个断面观测样本大于500 veh,快速路隧道单个断面样本大于1 100 veh,基于断面数据分析了车辆行驶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建立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人临近隧道洞口时会减速,小客车速度降幅为12~21 km·h-1,货车速度降幅为2~10 km·h-1,货车速度降幅低于小客车;洞口位置小客车运行速度大于80 km·h-1,货车运行速度大于70 km·h-1;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段的车速范围为75~110 km·h-1,快速路隧道出入口段的车速范围为60~88 km·h-1,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段的车速普遍高于城市快速路隧道; 驾驶人进入隧道洞内适应环境之后会加速行驶,驶出隧道时有加速行为,但当隧道出口前方有小半径弯道和互通立交时,驾驶人会减速以适应前方的道路条件;隧道入口前100 m至洞口范围内的车辆减速度最大,货车减速度范围为0.23~0.58 m·s-2,小客车减速度范围为0.47~ 0.70 m·s-2;同一断面的速度观测值存在较强的离散性,表明车辆之间存在明显的纵向干涉,容易发生追尾事故。   相似文献   

17.
为量化分析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圈县域高速交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水平,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及ArcGIS软件,以济南都市圈的5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计算县域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区域创新能力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受高速铁路、机场建设滞后的影响,济南都市圈内高速交通优势度呈现以济南市为核心,围绕高速交通枢纽呈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聚集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南高北低的不规则分布状态,德州、滨州2市较低;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济南高速交通网对周边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负向虹吸效应大于正向扩散带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下县域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及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在未来发展中可根据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为缓解城市干道交通拥堵,针对几何条件不对称、左转交通量较大、对向交通量不均衡的干道交叉口群,基于最大绿波带的设计理念,对进口单独放行条件的双向绿波数解法在理想交叉口间距取值范围的确定、不同信号相序组合下交叉口理想间距的计算、最优相序组合与最佳公共信号周期的选取、以及各交叉口绝对相位差的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算例分析表明,文中研究的改进数解法与改进前相比,由西向东绿波带宽提高了14.30%,由东向西绿波带宽提高了7.18%。  相似文献   

19.
为真实地反应车辆跟驰机理,假设在跟驰状态下,驾驶员倾向于保持最优跟驰间距,在分析最优间距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跟驰模型(optimal distance model, ODM).利用NGSIM数据,对ODM模型和经典Gipps车辆跟驰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评价.用仿真方法分析了ODM模型再现宏观交通流现象的能力和加速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Gipps模型相比, ODM模型的加速度、速度和距离的仿真精度分别提高了0.36 m/s2、0.99 m/s和0.73 m,并能够再现实际交通流中稳定车流和冲击波等交通现象;在稳定交通流中, ODM模型总是趋向于使车辆间距等于最优跟驰间距,或在其附近小幅度波动.   相似文献   

20.
合理构造影响交通状态网络结构,是实现交通状态预测的前提条件.为克服爬 山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随机重复爬山法的交通状态预测方法.对随机 生成的有向无环图迭代运行爬山法得到多网络结构;通过有向边置信度的定义和置信度 阈值的计算,确定了最优贝叶斯网络结构中节点和有向边选取准则;利用最优贝叶斯网 络结构,实现了畅通、平稳、拥挤和阻塞等4 种交通状态的预测并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 明,该方法仅选取时段、节假日等两变量时,对交通状态预测总体准确率超过85%,能够 为高速公路运行状态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提供有效方法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