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汽车自动空调控制稳定性的乘员热舒适性试验方法,考察环境温度、日照和车速等关键参数变化的情况下,汽车自动空调系统是否能够持续控制乘员舒适性。首先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热感区域,然后通过人体局部热感觉对乘员整体热舒适的影响测试,确定了头部和足部是人体热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别拟合头部和足部温度与气流速度的配合曲线,以维持乘员持续舒适。最后设计一套汽车自动空调热舒适性测试方法,并按照此方法对两款车型进行测试,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乘员舱热环境测试方法过于复杂、热舒适性评价方法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车内亚稳态热环境的简化测试方案和驾驶员热舒适性评价方法.使用热舒适度测试仪实测了各季节驾驶员头部、胸腹部和脚部的环境参数,并对驾驶员进行热感觉预测.招募45位受试者进行主观热感觉调查作为热感觉实际值,确定了整体热感觉的最佳测量代表点.比较整体...  相似文献   

3.
汽车单席空调模式是指仅对驾驶员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其他区域出风关闭的模式.通过试验研究对比了同等工况下单席空调与全席空调的出风温度、驾驶员区域空气温度、主观舒适度、空调系统制冷量/制热量数据.研究表明,单席空调在中温度下具有适用性,在保证驾驶员区域舒适性的前提下,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王国华  桑国辉  张英朝  徐金诚 《汽车工程》2023,(11):2023-2033+2057
目前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环境影响程度较大。本文以SUV车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搭建了乘员舱的数学模型,耦合了人体热生理模型,将Berkely热舒适性评价模型用于乘员舱内人体热舒适性的评测。针对高温工况分别就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和送风湿度对乘员舱内部热环境、空调的总负荷以及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送风风速由低到高改变的过程中,乘员的整体热舒适性会先上升,后下降,且能耗也随之升高。且在较低送风风速条件下,送风温度的变化对整体热舒适影响有限。送风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程度要弱于送风温度和送风风速。同时本文将送风风温、送风相对湿度、送风风速作为自变量,把乘员的整体热感觉、整体热舒适指标乃至空调系统总负荷当作研究对象,拟合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利用多参数优化分析的方式,不同送风参数对热舒适性和空调负荷的影响进行耦合分析。把乘员的整体热舒适指标的目标值设置成0,把空调系统热负荷降目标值设置成最小值,并且使乘员的整体热舒适指标与空调系统负荷二者的权重均设置成1,求取最佳方案,实现在提高热舒适性的同时减小空调系统热负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需求量的逐年升高,人们对汽车的综合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的舒适性成为人们购车的最基本要求。空调系统的性能作为评价汽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配件系统。汽车空调可以调节车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等空气参数,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本文介绍了东风悦达起亚福瑞迪轿车智能空调系统的构造、使用方法和主要部件动作原  相似文献   

6.
飞机座舱空气调节系统一般以极热天气情况下座舱的制冷能力和极冷天气下座舱的加热能力为考核点。通过分析在过渡季节工况下空调系统供气温度控制规律不满足制冷转制热模式快速调温需求原因的基础上,优化完善供气温度控制规律,提高了座舱空调系统环境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一、空调的组成及制冷原理现代轿车和汽车装用的空气调节系统,简称为空调。它是用来控制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员乘坐的舒适性。。车用空调的种类很多,按装车用途可分为:微车轿车用空调、载货车用空调、冷冻车用空调或工程车用空调、客车专用空调及挖土机用空调等。  相似文献   

8.
对影响热舒适性的车内外温差、空调出风口风速及车内温度分布三方面提出指标要求,并通过多方案分析及实车验证,对城市客车热舒适性空调系统结构提出推荐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车辆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下满足人体热舒适性和车辆节能性双向需求是乘员舱区域化热环境管理的重要优化目标。尤其在高度非均匀“热-流”特性狭小空间环境中,只有正确认识并量化人体局部受热、响应和热需求的差异性与相关影响,才能高效地优化乘员舱热环境。为此,结合人体自身物理和生理热调节特性及其与乘员舱环境传热关系,建立人体热响应数值分析模型,分析非均匀局部气流作用下人体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变化规律,并应用影响因子分析方法量化局部与整体热感觉关系特征,得到局部气流作用状态对人体整体热感觉影响的不同关键部位。结果表明,在相同强度冷/热激励下,人体头部和手部是影响人体整体热感觉的主要部位,二者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变化幅值最大;高温环境中局部冷却作用需求的关键部位依次为头部、手部、前胸和后背,偏冷环境中局部加热作用需求的关键部位为头部、手部和脚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拥有私家轿车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轿车不管档次高低,大多数都配备空调。酷热夏季来到,空调一开,送出清新的凉风,驾驶员开起车来感觉非常舒适,给驾驶车辆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驾驶员对汽车空调越来越依赖。在酷热的天气开车没有空调可想而知,但空调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让驾驶员非常烦恼,要解决驾驶员的后顾之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汽车空调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同时也要掌握汽车空调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卧铺客车的舒适性,根据卧铺客车的结构特点,研究开发了卧铺客车专用双蒸发器空调.双蒸发器空调实现了上下铺分别供冷,解决了卧铺客车上铺冷下铺热的不足,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空调系统设计与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乘员舱内舒适性。空调系统设计要求配气比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而且风道的气动噪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通过对某乘用车空调系统原方案进行配气比及气动噪声分析,对空调系统风管内流场分布以及气动噪声源产生与传播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提出两种优化方案。通过配气比及噪声试验,3#优化方案满足配气比标准要求,并且驾驶员右耳处噪声较原方案降低3.7dB,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冷却、升温,过滤的装置.它可以为司乘人员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空调装置已成为现代轿车必不可少的舒适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重型货车空调系统和乘员舱中的气流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与试验对比,相差在5%以内.采用当量温度Teq,i作为评价指标,对乘员舱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风道风量分配不均匀,乘员舱内部气流组织不合理,致使热舒适性较差.对空调系统进行改进,增加前吹面风道风量比例后,乘员舱的热舒适...  相似文献   

15.
在智能楼宇中空调系统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空气环境,让人感觉四季如春。但在为人们提供享受的同时,空调系统的巨大耗能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其中空调系统的节能可从进风、空气热湿处理、空气的输送与分配和传感器监控技术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按需供给也是空调系统节能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捷豹I-PACE采用了先进的热管理系统,不仅为驾驶员和乘客保持了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用于恒定保持20~25℃的高压(HV)蓄电池理想工作温度。热管理系统综合利用液冷方式、热交换器和增强型空调系统,其中还包含一个热泵流程。这可确保HV蓄电池以最佳效率进行工作,从而在所有条件下实现最长的续航里程。本文介绍热管理系统冷却回路。I-PACE具有3个冷却回路:  相似文献   

17.
阐述热带沙漠气候环境下汽车空调制冷性能的研究,对热带沙漠气候环境下整车空调系统的舒适性温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某车型出口迪拜的空调系统改进性开发为实例,从系统架构、性能指标、部件布置和试验验证等方面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能够辅助驾驶员避免车辆纵向碰撞。为进一步对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进行优化,基于Honda算法建立了考虑驾驶员反应时间和驾乘者舒适性条件的优化模型,并与原有算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能够在有效实现碰撞避免的基础上,与前车保持更加合适的距离,在部分工况下的初始制动时刻更晚,对驾驶员的干扰更小,基本满足驾乘者的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空调是现代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改善和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舒适性,汽车上装有通风、暖风和制冷装置组成的空调系统。汽车的空调系统有独立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2种,其中组合式结构在微型车和轿车及货车上使用较为普遍。组合式空调系统具有通风、取暖、制冷一体化的特点。它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液作为除霜、取暖的热源,利用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作为冷源。通风装置的作用是:由直流电动机驱动的风扇鼓动空气吹到驾驶室内,以实行车内外空气的交换;暖风装置的作用是提供热风,  相似文献   

20.
汽车空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进入车厢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后,使车厢内空气的温度、流速、相对湿度及清洁度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和提高乘员的舒适性。制冷系统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状况不仅影响到车上乘员的舒适性,而且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现以2007款飞度轿车空调制冷系统工作不良故障排除过程为例,谈谈对汽车空调维修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