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新能源汽车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国家深化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战略要素,绿色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应用将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2.2030/2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上游高耗能行业及下游应用领域转型,氢能及氢燃料等清洁能源为终极目标. 3.在贸易战等国际关系变化以及国内"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驱动下,制造业升级驱动氢...  相似文献   

2.
<正>为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忽视的一项产业。加速推进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动汽车关联产业绿色发展,正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绿色金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文章系统梳理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径: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供给;加快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要素投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系统全面推动,横向结构与纵向链条协同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落基山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零碳图景下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机遇》,该报告识别出循环经济产业助力零碳转型的三大关键领域,并指出,三大领域可在解锁新兴市场方面创造巨大的机遇。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为加速零碳能源转型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报告重点分析中国零碳图景下,再生资源利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以及碳中和目标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正>"工业4.0"提出后,制造大国纷纷推出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推动制造技术与产业加快向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制造服务业转型。汽车技术与产业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领域之一,汽车制造逐渐转向绿色智能、网络制造与服务,汽车产品也将转变为绿色智慧的网联汽车。"中国制造2025"也提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并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列为国家制度强国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电子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日前,一年一度的电子制造业盛会——2017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在上  相似文献   

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使绿色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金融在此背景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为依托,为绿色金融带上科技的“翅膀”,绿色金融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将稳步发展。文章论述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针对国际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我国金融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章根据我国现有绿色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从政策配套、产品推进、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交通部门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且仍在继续增加,加快推进交通部门低碳转型极为迫切。分析了中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现状和主要特点,结合已有的国家政策、目标和以往的研究,提出交通部门的碳中和发展路径。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需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替代燃料技术推广和能效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将排放控制在1亿t以内。  相似文献   

9.
<正>商用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贯彻“双碳”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第一、绿色清洁、效率优先发展;建立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中国品牌商用车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新动能,提质增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开放,实现从制造到创造、速度到质量、产品到品牌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今年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将通过展会期间各项文化活动,让自行车展览文化成为驱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十二五"期间的自行车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的探讨,国内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文章立足于广东区域经济,通过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模式,提出一些合理的融资建议,希望能为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甄文媛 《汽车纵横》2022,(10):25-27
<正>汽车行业贯彻“双碳”战略,既关系本行业未来,又深刻影响交通领域“双碳”目标实现。如何有效推动目标落地?快速增长、转型升级叠加落实“双碳”,汽车行业重任在肩、如“走钢丝”,考验着产业在发展中的平衡之道。2022年9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在京举办中汽协秋季媒体沙龙。在沙龙上,中汽协副秘书长何毅对汽车产业“双碳”战略进行解读,介绍了中汽协为推进这一目标开展的主要工作,并对此提出6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汽车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都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目标,渴望踏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较之以往更热切的关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也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江苏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指数与2011—2020年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进而构建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不明显。其原因在于数字金融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同时江苏省制造业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各细分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也无法均衡,数字金融和制造业细分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整体虽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但助推力度不大。基于此,从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发展、政府出台针对性政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扭转制造业产业链无法突破中低端的困境这四个方面给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产业转型升级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策略,其中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更被列入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从2013年开始,中国自行车产业开始出现转型的迹象,特别是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后,中国自行车产业开始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产业相融合,转型步伐大幅度加快。除共享单车之外,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另外一个热点现象便是自行车电商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琨 《汽车纵横》2022,(11):63-65
<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色理念,守护绿色家园已成为汽车行业企业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随着“双碳”目标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汽车产业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如何在新发展阶段中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了每一家汽车企业的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推动国际合作、加快能源动力技术转型升级,1月15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传统燃料车辆动力技术转型升级国际研讨会"。会议围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传统燃料车辆动力技术升级和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动力发展等内容,助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能集团围绕转型升级目标,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蓄电池产业发展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继续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新标杆。近期,在2013年中国电池行业市场年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了"2012年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排名"结果,天能集团名列第一。在年会上,行业专家对天能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引领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一致表达了由衷的称赞。  相似文献   

19.
肖献法 《商用汽车》2021,(11):16-22
2021年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简称《碳达峰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国际合作、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6部分,明确了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其中"重点任务"提出了"碳达峰10大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相似文献   

20.
<正>记者:感谢邵老师抽出时间,接受我的专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即将过去的2013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应有哪些特点值得总结?邵一心:即将过去的一年,我认为其产业呈现五大特点: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素质稳步提升。这里要指出的是产业"转型"不是"转行",而是转发展理念、转发展方式、转生产方式。在转型升级中,其实转型是手段,升级才是目标,升级的关键是从根本上形成变革,实现变革,既是脱胎换骨,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