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总线(LIN总线、CAN总线、FlexRay总线和MOST总线等)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开关及传感器信号通过总线进行传输。这使汽车电子线路变得简单,但对不熟悉总线的汽车故障诊断人员来说排除总线时就会遇到困难。本文以CAN总线为例,对其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一、CAN总线简介  相似文献   

2.
文中提出一种CAN总线时间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工程师可以在网络设计之初就对总线上的每条报文发生延迟的概率有一个精确的掌握,根据分析得出的数据能够评估出这种设计的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不可接受则可以更改网络设计参数,重新分析评估,直到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实际证明在CAN总线网络开发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CAN总线的AMT综合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适应AMT(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综合控制的需要,提出AMT电控系统与发动机电控系统通过CAN总线来实现AMT起步、换档过程综合控制的构想。本文概述了CAN总线协议及其特点;在分析AMT和发动机电控系统共用信息的基础上,定义TCU(变速器控制单元)与ECU(发动机控制单元)的通信信息,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指令信息和共享信息;并提出基于CAN总线的AMT起步、换档过程综合控制策略。通过试验证实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就如同知识与信息一样,逐渐地被人们认识、讨论、发展。近些年来,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让我们抓住知识与信息的产生、发展过程,然后,我们就可以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借助USBCAN-Ⅱ接口作为总线仪表和PC机的硬件接口,开发了基于CAN总线的发动机模拟系统。该系统在C#开发环境下开发,是为了配合总线仪表的开发,模拟发动机的CAN信息发送。该模拟系统替代真实发动机,可以不拘于现场测试,在实验室就可完成总线仪表的测试;不仅如此,采用模拟系统测试硬件,还可以避免用真实发动机可能出现的损耗故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CAN总线在汽车领域运用越来越多,汽车内部出现更多辅助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使得总线对传输速率和带宽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在汽车电控故障诊断系统中,故障数量和分类越来越多,传统CAN的UDS诊断协议在进行大数据量的故障诊断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CANFD协议可以提升数据段的波特率和传输数据量的两大特点,将故障诊断系统中网络层和应用层协议研究于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上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控制单元、传感器及相应的执行器。为了使各个控制单元之间能够进行通讯,共享一些信号,同时避免造连接这些电气电子元件的导线占用车上更多的空间,增加汽车本身的重量,降低汽车成本,汽车上越来越多的使用了总线系统,其中CAN总线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在汽车检测维修过程中,很多维修人员认为CAN总线很复杂,一旦出现故障,很多人望而却步,本文是对CAN总线系统检测实践教学中一点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汽车技术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器应用于汽车中,控制单元数量的增多导致交互的信息增多,这样就促使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CAN总线.相应的关于CAN总线测试技术也不断更新.基于CANoe软件和CANCase接口卡、VT System板卡构建了一个CAN总线网络自动化测试平台.通过CANoe软件仿真测试节点、TAE软件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和VT System板卡,实现对某厂家的车身控制模块(BCM)的OSEK网络自动化测试,减少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9.
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技术在汽车网络通讯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实现各电控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流,解决传统点对点信息交互存在的布线数量多、成本大、维修难度高、工作繁杂及不可拓展性等问题。文章以吉利EV450纯电动汽车的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为例,对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故障诊断案例,其可应用于实际的维修诊断过程中,并为汽车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设备不断增加,汽车内部综合控制系统更加复杂,传统的点对点控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CAN总线以其本身的高性能,受到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因为CAN总线的重要性,针对CAN总线的测试也广泛开展开来。CAN总线测试一般分为物理层测试、通信层测、数据链路层测试、网络管理测试、诊断测试共计1000多项;测试工作量大且繁杂。当遇到整车的电控单元数量多,总线结构复杂时;测试工作量将成倍增加,手动测试基本上无法满足这种测试需求。针对不同的电控单元,CAN总线测试在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这样就可以实现总线测试的平台化。本文是基于CAN总线测试平台化的基础,实现CAN总线测试自动化方面的一篇研究。  相似文献   

11.
商用车驾驶过程中,车速是仪表向驾驶员提供信息中较为重要的信息,车速指示的准确性、可靠性、响应性直接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和驾驶体验,以及巡航等控制功能的品质。本文介绍一种基于VCU (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 Unit)的车速处理方法 , VCU同时采集车速传感器脉冲信号和接受CAN总线的ABS轮速信号,经过综合计算处理后输出车速至CAN总线供仪表显示及其它控制功能使用,试验表明此种方法处理的车速具有分辨率高、误差小、可靠性高、后期市场维护便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现代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功能的不断增多,ECU需要采集和控制的信息以及ECU与其它控制单元间交互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使用CAN总线技术后,实现了大量信息的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更为复杂可靠的分布式功能控制算法和逻辑。本文针对1辆保时捷Panamera轿车的轮胎气压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车辆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在车载网络中进行中文信息传输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本文对中文文字的编码信息,以及车载网络CAN总线系统中的SEA J1939和ISO 15765两种传输协议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中文信息在CAN总线网络上的传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上使用的模块越来越多,而连通众多模块的总线系统也越来越复杂。总线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对于解决电气系统故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上汽通用旗下科鲁兹汽车所使用的CAN总线系统结构及原理。对上汽通用汽车出现的CAN总线相关故障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控制系统的发展对测控网络的实时性、准确性、复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它的突出的优点已经成为工业测控领域的发展趋势。CAN现场总线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好,同时又具有价格低、容易实现的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CAN总线在工业测控领域的应用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通信需求和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信息集成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采用飞思卡尔HCS12系列双核微处理器开发了用于传感信号采集和总线数据收发的信息集成模块;设计了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研究了协议中优先级分配、单帧与多帧标识、数据长度与帧编号等机制;采用RMA方法对所设计的总线控制网络的负载率、实时性进行分析.台架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信息集成控制网络综合性能良好,能够满足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CAN总线在车辆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CAN总线,与车载系统进行数据通讯的技术越来越普遍。目前,对于大多数的车载控制器的参数标定都是通过CAN总线实现。一般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一旦产品销量扩大,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产品的控制器进行参数刷写,故障排查等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大,这样会带来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因此,设计开发一个现场服务人员即可对控制器进行参数刷写的系统,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车辆维修站很少有可以对CAN消息进行读取,通过CAN  相似文献   

18.
CAN控制器局域网络是Bosch公司为汽车电控系统开发的串行数据通信总线,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目前,CAN数据总线信息传输系统在各车型上应用越来越多。CAN总线的应用使车辆控制技术更加先进,但同时也使汽车故障分析诊断更加复杂,故障原因更加不易确定。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汽车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对车的操作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结果就是车上的电子部件越来越多.由于电子控制单元越来越多,各个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递就要求采用新的传送通道,各种数据总线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光纤数据总线(MOST总线)在奥迪车上的使用情况和其故障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通讯总线越来越丰富,传统的CAN通讯总线安全暴露的风险越来越高。当前亟需对车载网络进行信息安全防护,以提高车载通讯的隐私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文章主要介绍了车载网络的安全防护原理,通过引用加解密算法、新鲜值信息、身份校验等相关技术,将车载网络安全防护做到低成本,短周期快速有效地防护应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