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方新洲 《航海》2005,(2):28-28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斥资567亿日元,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的世界最大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进行海上测试。此次海上测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长崎西部海域进行有关船舶整体性能的试验;第二阶段是在长崎西部水深300米以上海域进行自动船位保持系统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40米水深自升式钻井船是为适应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事业的需要,而成批建造的一种海上钻探装置。它由石油化工部海洋指挥部研究所设计,大连造船厂承造。该型船的首制船(见封三)已在一九七九年建成交付使用。第二艘船也即将竣工。40米水深自升式钻井船是一艘钢质、非自航、液压升降的全装备型的海上钻探装置。它由驳船型的工作平台、桩腿、升降装置、动力装置、钻井装置及其他有关的附属设施组成。自身就具有在海上进行独立钻井作业的能力。它由大马力拖船拖航到钻探海域,然后借助于本身的液压升降装置,把桩腿插入海底。经预压  相似文献   

3.
“勘探三号”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半潜式海上石油钻探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科研设计院、上海海洋地质局及上海船厂联合设计,并由上海船厂建造。本船适用于我国沿海大陆架(包括黄海、东海和南海),在水深36~200米的海域内进行钻井  相似文献   

4.
张华编译 《航海》2010,(5):20-20
8月30日,日本三菱重工对外披露,其为山口县下关市关门港湾建设有限公司建造的“屋顶绿化”船“海洋5号”不久将交付,预计将于今年10月开始在关门海域投入使用,用于港湾护岸工程和海上机场等项目的填海作业。该船全长65米,型宽22米,总吨位2700吨,配备一条60米长的传送带和两台6.3立方米的铲斗重型车,每小时可在填海作业区搬运2000立方米砂土。  相似文献   

5.
张远平 《船舶工程》2006,28(2):I0002-I0002
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建造的目前世界最大铝质高速客货两用船TSL号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地进行了海上试航。该船为双体船,13923总吨,总长140米,型宽29.8米,型深10.5米,可载客740人,最大载货210吨,最高航速44节。为减轻船的自身重量,该船尽可能采用薄铝合金板,其中最薄的板厚仅3毫米。在船体建造过程中,该公司采用专门的焊接技术,解决了铝合金板的焊接变形问题。TSL是日本政府支持开发的下一代超高速船。  相似文献   

6.
《船舶工程》2006,28(1):40-40
2005年底,我国第一艘用于海上浮油回收的船舶“碧海1号”,在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入使用。该船是由青岛光明环保有限公司按《钢质船入级与造船规范》、《浮油回收船检验指南》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浮油回收船。船总长37.3米,水线长36.4米,型宽7.5米,深3.4米,满载吃水2.4米,设计满载航速每小时10海里,续航力800海里,自给力7天,船员6人,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0月28日,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中海油服详细设计的3 000米深水综合勘察船"海洋石油702"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交付。该船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勘察船,采用全电力推进,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复杂,综合性能较同类船舶更优越,作业领域广、稳定性强、环境适应性好、性价比高。该船主要作业海域为南海深水海域,兼顾北海、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覆盖全球主流海上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
刘淮 《船艇》2004,(4):38-39
“地球”号(CHIKYU)是日本船舶科学技术中心为实施“21世纪海洋钻探规划”而订造的一艘立管型(riserdrlng type)深海钻探船,主要用于对深海海底地质结构的勘探,由三井造船工程公司所属的玉野船厂建造,于2002年1月下水。该船是世界上钻探能力最大的深海钻探船,作业水深为2500米(未来可达4000米),钻探深度最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一家造船厂正在建造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船体,该船全长227米,可以在2.5千米深的海底作业,载重4.5万吨,能在海上连续作业5年多时间。该船计划于2018年交付给总部位于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公司,用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的采矿作业,但目前却因资金交付问题,面临"搁浅"局面。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气象厅一艘现代化的海洋气象观测船“长风丸”,1987年竣工之后,驶往东海承担该海区海洋气象的预测任务,如进行6~8月的梅雨前后的观测,7~10月的台风观测以及日中共同对东海包括观测黑湖在内的海上波浪观测活动。应气象厅和各管区气象台的要求对海上高层气象也进行观测活动。原“长风丸”属长崎海洋气象台,已经退役了。现在的新型“长风丸”船长56米,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