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合流分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实际调查,分析在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的合流(分流)区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减速度、合流点分布、汇入间隙等交通特征。为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长度的设置、出入口控制策略的制定,提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避险车道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避险车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速下坡车道的措施。基于车辆下坡运行阻力,研究了减速下坡车道的设置位置、长度、路面材料、料坑深度、车道宽度、入口速度、养护及相应交通工程措施等,并通过试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减速下坡车道避免了避险车道的诸多弊端,对长大下坡失控车辆的速度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车辆在减速过程中的行驶特征,分析了国内互通立交减速车道平面线形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主线减速段和匝道减速段的概念,明确了减速车道的界定,给出了减速车道长度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表,并阐明了减速车道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通过对车辆运行的状态分析,就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让所要变更车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者行人先行“让”是指减速、停车等行为,更不可随意改变行驶方向。突出一个“让”字,以不对被让车辆的行驶速度、方向产生影响为原则。  相似文献   

6.
隋吉军  周彬 《东北公路》1999,22(3):6-8,62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车辆的集散口,而车辆在集散过程中的分流、合流与加减速又必须通过变速车道来完成。为使互通立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对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长度的确定、纵断面设计与主线的配合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最小长度取值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国内外资料调查和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调查,研究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分流位置和减速特性.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并考虑三角渐变段长度建立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和国内外研究分析确定模型中分流点初速度、分流鼻速度和两次减速度等关键参数取值.利用上述模型对减速车道长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减速车道长度建议值.其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而进一步的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现行《规范》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对识别视距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最不利车道横净距进行分析后,利用视距简化公式推算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所需圆曲线最小半径。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驶出车辆的行驶规律和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事故机理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减速换道视距”的新概念,分析了减速换道的原理和数值推算过程,确定减速换道视距一般值为300 m、最小值为150 m。根据横净距及简化公式计算得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左转曲线和右转曲线减速换道视距所需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给出了高速公路出口圆曲线最小半径建议值。研究结果可供技术探讨和研究参考,以期有助于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的视距需求和交通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结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通过对车辆运行的状态分析,就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规范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了界定,但渐变段是否属于变速车道界定比较混乱,同时没有明确提出匝道车速、等待时间对变速车道长度的影响.通过对变速车道类型和驾驶行为分析,确定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然后,根据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车辆在变速车道的速度变化,分别确定了平行式加速车道、直接式减速车道每一部分长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利用移位负指数分布模型,推导了平行式加速车道等待段中车辆等待一个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候时间.最后通过算例确定了主线和匝道在不同设计车速下的加、减速车道长度.该长度比现有规范中的参考值偏大,因为该变速车道长度考虑了三角渐变段长度,为相邻立交间距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园明 《中外公路》2013,33(1):298-299
为了改善长下坡路段车辆的交通安全状况,在连续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是减轻事故严重程度的重要被动应急措施,也是为长下坡路段失控车辆提供强制减速的最为有效的安全防护工程措施.该文通过对中国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事故特征的分析,对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宗余 《中外公路》2007,27(3):236-238
在山区,高速公路从山顶下坡至山下、并在山下相对平缓的位置设置互通式立交的情况比较多见。统计表明:处于主线长距离下坡路段的减速车道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究其原因除车辆超速行驶、刹车失灵、雨雪天路滑等因素外,也与主线平纵面及减速车道的几何设计是否合理有关。笔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设计思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自由度不仅受交通量大小的制约,还要受载重车辆因在长大纵坡上减速慢行而产生的阻车限制,在双车道上表现尤为突出。小客车在上坡道上的速度变化不大,而载重汽车却会因爬坡能力不足而减速行驶,结果在坡道上的速度差增大,超车需求增多,危及行车安全性。为解决爬坡路段交通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置爬坡车道。  相似文献   

14.
互通立交匝道是双车道,在不同的地段和条件下应有不同的设计,应考虑到过渡段,增减速车道的长度和曲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文献「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依据,对高速公路变速车道的形式、功能及其长度进行了分析,推导加、减速车道的长度计算公式,通过计算与综合比较后,提出了修改建议值。  相似文献   

16.
为使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设置能有效地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减速停车的避险作用,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避险车道的研究、设计和应用经验,对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整治建议,为百罗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3^#避险车道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使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设置能有效地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减速停车的避险作用,文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避险车道的研究、设计和应用经验,对百罗高速公路3#避险车道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整治建议,为百罗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3#避险车道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重型货车在下长大坡路段持续制动极易引起行车安全问题,在长大下坡路段增设辅助减速车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下坡安全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行车制动器自动过程中温度变化模型,以制动器热衰退临街温度为阈值确定下坡安全距离,以此分析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位置设置合理区间。首先对发动机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联合作用下对重型汽车进行下坡能力分析,通过对行车制动器安全温度阈值内的汽车安全下坡距离的研究,确定不同坡度下车辆下坡行驶安全距离,得到下坡安全距离最长坡长为10km左右,基于此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设定位置。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出匝分流区超车道车辆车道变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高速公路出匝分流区车辆的变道运行规律,利用DV和数据采集仪对广东多条高速路多个出匝分流区上出匝车辆车道变换行为的特征数据进行了大量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出车道变换特性,结合数理统计理论,应用微分法建立了出匝车辆的变道模型.该模型与调查数据拟合结果吻合,并揭示了整个出匝变道过程及交通流量对变道行为的影响.Matlab编程显示:交通流量适中时,行驶距离不超过400 m便会变道成功;交通流量大时,驾驶员应该提前变道至行车道或减速车道,为高速路规划设计、指路标志设置和安全引导驾驶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山区道路中减速带布设对车辆运行的影响,选择在重庆市主城区江南立交开展减速带布设区域的实车试验,采集了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以此分析试验路段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①速度分布带宽在减速带两侧各40 m左右达到极小值,在减速带位置速度带宽出现反弹,表明在减速带布设位置车辆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追尾风险;②减速带对驾驶员的速度选择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且2个减速带相隔越近对速度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越强,减速效果更好;③通过减速带之前的初速度越大,所需的减速长度越长,应越早采取减速措施;85th百分位减速长度值和加速长度值分别为225,212 m;④车辆通过减速带时的加速度、减速度与制动初速度、加速前初速度的大小密切相关;道路环境越复杂,车辆通过减速带时减速度与加速度曲线的差异性越显著;⑤减速带对车辆的速度折减率上限可达0.9,下限随初始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