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武 《路基工程》2019,(4):125-129
随着国内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各种类型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频繁出现新建工程与既有工程交叉、并行相互影响的问题。为此,依托广东省内某高速铁路路基上跨既有公路隧道工程,采用结构力学法与岩石力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建路基工程对下方既有公路隧道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引入无限大厚壁圆筒弹性模型推导了两种方法所采用参数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路堑开挖和铁路运营荷载作用会使既有公路隧道结构处于回弹状态,隧道结构安全系数在相关规范允许范围内,即新建铁路路基工程不会对下方公路隧道结构造成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公路与隧道交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公路工程自身安全以及既有隧道的安全也成为公路设计的重大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对不同交叉形式下公路施工和运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公路选线及与隧道交叉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交叉隧道的路基沉降值研究,对道路建设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确定铁路隧道下穿既有公路隧道所引起的既有公路隧道路基沉降规律,结合了盘道岭公路隧道和草莓沟隧道的工程实例,以Peck公式为依据,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在交叉隧道近接距离影响下的路基沉降值及其相应解析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路基沉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既有公路隧道路基沉降的大小与沉降槽宽度系数、内摩擦角、高低倾斜率、隧道近接距离等因素相关。通过Peck计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对照,结果相吻合,表明改进后的路基沉降计算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交叉隧道的路基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建公路隧道爆破施工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时,引起既有铁路隧道动力响应问题。运用有限元数值软件模拟分析了下穿公路隧道与既有铁路隧道中心位置不同时,既有铁路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施工至铁路隧道正下方中心时,既有铁路隧道底部最大振动速度为5.97 cm/s,小于规范允许值6.00 cm/s,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现场振动监测数据值;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变形影响,从公路隧道开挖至近侧、中心、远侧、贯通,四个阶段最大变形值为4.86 mm,未超过规范允许值10.00 mm。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友谊隧道等多个既有公路隧道和在建公路隧道项目隧道顶部开裂和塌方,致使公路全部中断.为尽快恢复交通,保证救援人员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研究震后公路隧道调查检测技术,对隧道结构的震后安全性进行快速评价和损伤探测,同时为隧道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隧道震害表现形式、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震后公路隧道工作状态诊断评估技术,以期为既有公路隧道病害预防、工作状态诊断和病害处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依托新建巴万高速羊子岭隧道工程,调查并无损检测了既有羊子岭隧道运营健康状态。具体包括开展近接段既有羊子岭隧道回弹、裂缝、脱空、渗漏等项目的无损检测,确定了既有铁路隧道安全控制指标,评估了无上跨公路隧道条件下既有铁路隧道的健康安全状态。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零距离平行下穿既有大屯路隧道工程穿越长度达到205.5m,如此长距离的穿越工程在国内尚属首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大屯路隧道的运营安全,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洞桩法、盖挖逆作四导洞法及盖挖逆作三导洞法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盖挖逆作三导洞工法对车站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沉降的控制效果最好。综合考虑3种工法的沉降控制效果、施工特点、安全性、工期及造价等因素,明确了盖挖逆作四导洞法为最优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地铁、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评价既有隧道的受影响程度是新隧道建设考虑的前提之一。本文首先建立了静力模型模拟既有隧道衬砌的现有受力状态;其次分析了新隧道开挖时引起既有隧道的衬砌应力重分布;然后建立了动力模型分析新隧道爆破时应力波在既有隧道二次衬砌中引起的应力状态;随后将静力模型和动力模型中隧道衬砌的应力进行矢量叠加,评判新隧道爆破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如果爆破振速或任一阶段应力值超出既有隧道衬砌的强度值,则需对新隧道施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既有隧道的安全。该评价方法对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清连一级公路升级改造过程中的5座既有隧道病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对隧道病害的治理方案及施工组织。  相似文献   

10.
大跨公路隧道通过景区公路的施工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冠凯 《隧道建设》2006,26(1):67-69,73
万松岭隧道是连接西湖景区与南部地区的新建双向四东道公路隧道。穿越景区既有公路及海军干休所院区。隧道埋深浅,跨度大,地下水位高,既有公路交通量大,地面(路面)沉降要求严格。通过改进施工方法和加强监控量测,有效地控制了地表下沉,确保了公路运营的安全。本文介绍了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及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21,66(7):351-355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问题逐渐增多。首先分析了隧道下穿造成公路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公路技术状况、坡度、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要求综合分析得到既有公路变形的控制标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路面变形情况,评价当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变位分配法得到每个施工步序的变形控制值。施工中根据各步骤的控制值进行变形控制,有效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类似隧道下穿公路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5,(7)
随着大量城市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隧道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需要穿越既有隧道的工程难题,这类下穿工程对既有隧道的安全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成为城市隧道建设中等级最高的风险工程。软弱围岩条件下新建隧道下穿浅埋隧道工程更是此类工程中风险等级更高的工程,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浅埋既有隧道进行了详细地安全与稳定性分析,详细研究新建隧道的开挖对既有隧道造成的影响,为此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传统经验类比法以及单纯进行应力、位移分析的不足,系统地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公路隧道相关行业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细则》、《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各工作面间的相对距离关系的要求存在差异和不完善的情况,分别对小净距隧道双洞间距和掌子面错开距离、台阶法台阶长度和每循环开挖进尺长度、分部开挖法各导洞间相对距离、连拱隧道双洞距离的控制标准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探讨,结果可为隧道施工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闫鑫雨 《交通科技》2021,(2):126-129,154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时,交替开挖工序可能会对既有隧道产生不利影响,文中以某公路隧道交叠段为对象,对新建隧道开挖进行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开挖过程对既有隧道底板变形的影响,同时考虑交叠段隧道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新建隧道支护应力及围岩变形。结果表明,新建隧道开挖后,竖向位移最大值出现两主洞隧道拱顶部位,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主洞左、右边墙部位,主洞左、右边墙角部位可能出现局部拉裂破坏,既有隧道底板沉降最大值出现在新建隧道主洞顶部上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新建的隧道穿越既有隧道和其他建(构)筑物的现象逐年增多,为保护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对新建的隧道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永宁高速公路虹桥隧道浅埋软弱围岩进口段下穿省道公路307线,为保证省道公路307线安全运行和虹桥隧道施工的安全,在虹桥隧道进口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大管棚超前支护、省道307线临时改路,以及隧道复合衬砌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方法,使虹桥隧道顺利下穿省道307线。  相似文献   

16.
唐锐  向龙  王俊  唐协 《隧道建设》2019,39(Z1):340-345
为解决特长公路隧道升级改造困难问题,以折多山公路隧道项目为依托,创新性地提出远、近期合建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交通量预测、工程造价、运营通风及逃生救援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可实施的合建方案: 先期建设二级公路隧道主洞,设2段非贯通平导,后期直接将二级公路隧道作为高速公路隧道右洞,并贯通二级公路隧道平导作为高速公路隧道左洞。合建方案能有效节约工程造价,降低社会耗能。  相似文献   

17.
万利  李振江  吴涛 《公路》2015,(2):235-238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青兰高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浅埋暗挖法"的理念及相应的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开挖过程中既有公路路面及新建隧道围岩的位移量。  相似文献   

18.
以某城市地铁盾构隧道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城市公路隧道、近接建筑物箱型基础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及其对隧道路面沉降和应力的影响,探讨了近接建筑物施工引起建筑物箱型基础变形、侧倾和附加应力的变化规律,验证了采用围护桩加固对于减缓和控制盾构施工对公路隧道、建筑物基础沉降、侧倾和附加应力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Ⅴ级围岩条件下采用中导洞-核心土工艺代替“三导洞”先墙后拱工艺,开挖三车道公路连拱隧道获得成功,条件是按原“三导洞”先墙后拱法设计的支护参数基本不变,隧道侧墙底围岩较好,接近Ⅳ级。这一成功探索对三车道公路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门隧道下穿既有双向两车道省道,该省道路况复杂,交通量大,公路内侧上边坡为陡峭的顺层斜坡,裂隙发育强烈,滑动临界面正对公路。若隧道施工措施不当可能引发顺层斜坡滑移,危及隧道施工以及省道正常通行。通过对公路边坡加固防护,并结合洞口零开挖进洞、加长套拱、控制爆破震速等综合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通过省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