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分析法视滑坡过程为大型现场剪切试验,将整个滑体作为剪切试验对象,通过反分析计算确定滑动带的合理强度参数。工程实例证明:反分析法克服了现场试验难以进行的缺点,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反分析法视滑坡过程为大型现场剪切试验,将整个滑体作为剪切试验对象,通过反分析计算确定滑动带的合理强度参数。工程实例证明:反分析法克服了现场试验难以进行的缺点,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公路滑坡滑带c、(φ)值反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滑带c、φ值的合理选定是正确进行滑坡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关键。文章研究了滑带参数c、φ的综合确定方法:即在滑带土样试验值的基础上,结合滑坡处的发育阶段,通过反分析方法选定滑坡稳定分析所需要的c、φ值。研究了反分析状态和状态条件在反分析中的作用。实例研究表明:文中提出的滑带c、φ值反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程分析方法,具有现实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路滑坡滑带土力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陈国金 《公路》2008,(4):20-24
滑带土力学参数是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关键和难点,确定c、φ值的方法主要有室内及现场试验、工程地质类比和反演分析等。以巴东县西五路滑坡为实例,对其滑带土力学参数主要采用了反演分析,得到相应的几组c、φ值,并与试验数据和工程地质类比数据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后得出合理的c、φ值。  相似文献   

5.
依托吉隆镇内的国道216线K81处滑坡工程的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建立滑坡条块分析模型,采用反分析法综合确定抗剪强度指标,由此计算滑坡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分析法确定的综合抗剪强度指标,计算出的边坡稳定性更接近于宏观判断;反分析法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试验数据较离散的G216国道地区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滑坡参数反分析状态及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地质勘察,综合考虑滑坡稳定现状、发展趋势、滑坡物质组成、滑动成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通过试算确定滑坡滑带土强度参数c、φ的反分析方法。以三峡库区石柱西沱滑坡为工程实例进行反分析,所得结果与试验综合取值十分接近,表明该方法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兰渝铁路盖家阴山滑坡为例,进行了滑带土大型直剪试验,讨论了滑带土的c,φ值随含水率变化规律.通过传递系数法进行了滑坡稳定系数对强度参数c,φ值和地下水位变幅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内摩擦角φ基本呈线性减小,黏聚力c呈现先增加而后又逐渐变小的特征;滑带土黏聚力c每降低1 kPa,稳定性系数将减小0.01~0.02;内摩擦角φ每降低1°,稳定性系数将减小0.07~0.09;在降水和地震条件下,当水位变幅系数δ大于0.53时,滑坡体将会发生蠕滑变形,甚至是失稳滑动.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滑坡地层、滑带(面)及滑床岩土特征、滑坡变形破坏与成因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该滑坡进行分析。采用室内试验、滑坡滑动前后稳定性分析反算对比等方法综合确定滑动带c、φ值。采用折线形滑面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及剩余下滑力,提出了工程防护措施设计思路及要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某山地中型崩坡积体牵引式滑坡,采用反分析法研究抗剪强度参数对于稳定系数的敏感性,结合室内试验确定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两组参数,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反分析法得到的滑带土剪切强度参数更符合滑坡的变形情况;内摩擦角是影响滑坡稳定安全系数最为敏感的因素;反算值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折减;滑坡的治理不仅要实施支挡措施,还要重视滑坡的综合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滑坡成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融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于工程地质勘察,明确了滑坡的主滑方向,准确定位了主滑动面。现场取样,经土工试验,确定了滑带土的密度P、内聚力c的取值。通过反分析法,在安全系数k=0.95的条件下,反算内摩擦角p的取值。根据滑坡剩余下滑力的大小,创造性地建立了h型抗滑桩模型,对滑坡进行分区综合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滑坡的成功治理方案,为治理大推力滑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0引言滑坡分析及治理的正确与否首要取决于粘结力c、内摩擦角φ等抗剪强度指标的取值。对于所采用c、φ的值,可用试验和经验数据等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12.
欧巍 《交通科技》2012,(3):81-83
滑动面参数c、φ值是滑坡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关键和难点,文中以宁化县石壁滑坡为例,采用了多种方法确定c、φ值,并分析了c、φ值的敏感性,得出了不同阶段取值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将FLAC3D软件应用于边坡抗剪强度指标的反算,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和工程经验确定边坡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区间,然后在该区间调整c、φ值,得到边坡安全系数Fs=1时的c-φ曲线.根据现场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取得符合边坡实际的抗剪强度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文中同时采用了传统的传递系效法和总和平衡法进行抗剪强度参数反算,得出相应计算结果.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极限平衡理论反算法需要人为假定最危险滑动面和条间力大小及方向的缺点,所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4.
土的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分布的类型,影响滑坡防治工程可靠度分析的结果。根据重庆地区有代表性的滑坡滑带土的试验数据,对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2χ检验法进行拟合,从而得出c值服从正态分布,φ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这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兰州城区的卵石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直接剪切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和旁压试验,绘制出卵石土剪应力与法向应力关系曲线、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平板载荷试验下的p-s曲线。分析了卵石土的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等力学性质。研究认为,兰州城区卵石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大于零,内摩擦角φ与工程实际中取值基本一致,卵石层承载能力远大于目前工程建设采用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相似文献   

16.
黄土强度指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了陕西关中-黄陵地区边坡潜在滑带内的应力状态,应用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分析了不同坡高坡度下c、φ值对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c值对低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φ值对高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中间有一过渡坡高段,c、φ值对边坡稳定性都有较大的影响,在过渡坡高段黄土边坡失效概率最大,关中-黄陵地区边坡的过渡坡高大约在30 m左右.对于不同坡度的边坡,其破坏机理不同,陡坡滑面浅,坡脚应力严重集中,c发挥效用相对较高;缓坡滑面深,滑面内正应力大,φ发挥效用相对较高.对坡度陡的黄土基坑及公路低边坡,需合理估计c值,而对于坡度较缓的高边坡或滑坡,合理估算φ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安全系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c、φ各自的安全储备,考虑了双安全系数或双折减系数,对强度折减法c、φ配套折减的基本原则、c、φ配套折减的物理机制和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度参数中的粘聚力c衰减快于内摩擦角φ,根据土体c、φ的不同衰减速度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采用c的折减系数大于φ的折减系数的双折减系数法,此方法能更为准确地反映c、φ各自的安全储备。并通过实例与传统的单一折减系数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作了印证,印证结果表明,双折减系数法折减结果比较合理,而传统的同一折减系数过高地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级配碎石室内大型剪切试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土石混合料多功能综合试验仪,分析了6种连续级配在最佳含水量下成型至最大密实度,然后在同一剪切速率和多级加载正应力σ下进行剪切试验,分析最大粒径Dmax和n值对级配碎石抗剪强度参数c值和φ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滑坡体强度参数变化对双排抗滑桩位移、内力分布以及前后排桩承担滑坡推力比例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滑坡体强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改变滑坡体c,φ值对双排抗滑桩桩身弯矩和剪力最大值有影响,而对弯矩和剪力分布影响较小;对桩位移、内力以及前后排桩承担滑坡推力比例,c,φ值较小时,影响越明显,并随着c,φ值的增大,影响逐渐减小,且φ值比c值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在山区的建设,不可避免遇到大量的不良地质,尤其在受区域性的褶断带改造的岩体中开挖边坡,极易诱发工程滑坡,滑坡产生的速度快、规模大。以在某高速公路建设的边坡施工中修建便道及清表时,触发某边坡产生较大规模的滑坡为例,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等工作,查明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岩土特征等。对较易通过室内剪切试验获得抗剪强度指标的岩土层采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对不易通过剪切试验获得其抗剪强度指标的岩土层,则采用Hoek-Brown破坏准则对滑坡体开展数值分析。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地表滑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滑坡产生破坏变形的机理及主要诱发因素,验证岩土层采用Hoek-Brown破坏准则进行判别的可靠性。并利用反分析的结果,结合路基开挖,通过数据模拟分别采用放坡、排水或加固进行滑坡处治方案的评估,以达到最优的处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