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报告504例健康成人同步12导心电图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分析结果。①各参数的测量结果(x±s):QTd、矫正的QTd(QTcd)、QRS离散度(QRSd)、QT顶点的离散度(QTpd)、QRS起始早晚的离散度(OQTd)分别为:男性:48±13、51±14、30±11、43±16、18±6(ms);女性:42±12、47±14、28±10、39±17、16±6(ms)。②性别差异:男性各参数离散度(QTd、QTcd、QRSd、QTPd、OQTd)及RR、QRS问期均大于女性,而QT、QTc、QTp间期却小于女性。③QT、QTd测量的可重复性受测量方法尤其是T波终点的确定方法影响。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30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结果发现,二尖瓣脱垂组QTd、QTcd、JTd显著延长,说明心室肌复极有局部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之一。QTd不仅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而且能指导临床用药,是一很好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STEMI组患者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明显延长[(33.66±16.76)ms vs. (55.29±31.12)ms,(89.55±12.61)ms vs. (142.65±39.33)ms和(426.57±65.03)ms vs. (482.26±48.03)ms,P<0.001],且Tp-e/QT比值显著增加(0.21±0.03 vs. 0.29±0.07,P<0.001).120例STEMI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34例(28.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0.32±0.07 vs. 0.26±0.0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和QT离散度比率。  相似文献   

5.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其发生率与心肌梗塞范围(IS)密切相关,而泵衰竭又增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因而寻求有效药物,使在缩小IS的同时改善AMI早期的心泵功能,以期降低AMI死亡率及改善其预后,实为AMI治疗所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Bi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心脏绝对不应期电刺激(ARPES)对豚鼠衰竭心室肌细胞钙离子流的影响.方法 对10例SSS患者经冠状静脉左室后外侧支和右心室心尖部进行BivP,观察起搏前后5 min的心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排血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QT离散度(QTd)、跨室壁复数离散度(TDR)的变化.应用单细胞收缩动缘检测仪和膜片钳技术,观察ARPES前后单个豚鼠衰竭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度、Ica-L、Ca-T的变化.结果 BivP时CO、CI分别增加16.2%、16.8%,PCWP下降,TDR变小,表明BivP可增加心肌收缩功能,减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ARPES使单个衰竭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值和Ca-T分别增高15.5%和16.8%.结论 ARPES可触发Ica-L开放,增加Ca-T,增强豚鼠衰竭心室肌细胞的收缩功能.BivP时一个电信号必然进入另一个电信号的绝对不应期,因此BivP-ARPES时Ica-L开放,Ca-T增加等,可能也是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48例高血压病人心电图QT离散度,了解高血压病合并LVH时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48例高血压病人,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非LVH组,测量比较两组校正QT离散度,并试以校正QT离散度≥50ms作为诊断指标,考察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且校正QTd较非LVH组增大,以校正QTd≥50ms作为LVH诊断高血压并发LVH的特异性达80%,敏感性为87%。结论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98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作了观察,其中低镁血症31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93.54%(29/31)血镁浓度大于0.75mmol/L 者67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70.15%。13例低患血症合并心律失常者接受硫酸镁治疗,12例心律失常在治疗当天或三日内控制,无效者1例,系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结果提示低镁血症易致心律失常及洋地黄中毒,镁剂对心律紊乱有显著疗效,本文还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了离体豚鼠右心室游离壁缺血再灌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跨壁传导等电生理特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利多卡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缺血和再灌注中,因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心肌传导时间尤其是跨壁传导时间延长、心外膜下心肌至极离散化和心肌兴奋性的不均一化等变化而引起的折返激动,可能是这一模型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0μmol/L利多卡因在此模型中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途径,可能与降低心肌兴奋性、成慢心肌传导速度,从而阻断折返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运动状态建立了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安全度评分模型,可更加有效地实施实时交通预警。引进了一种新的速度离散度作为运动状态指标,分析了新定义的速度离散度与传统速度离散度-车速标准差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有函数关系。在把新定义的速度离散度作为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加入了人、车、路、气候等因素,构成了驾驶员、车辆、车路、道路线形、气候、车辆行驶状态等6大指标,并筛选了各大指标下的子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参数权重来构建模型,建立了总的车辆行驶安全度评分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模型符合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对1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及聚集功能测定表明:AMI患者血浆Fg浓度明显升高,Fg聚集功能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但Fg浓度升高并在病程中有动态变化,Fg聚集功能则无动态变化;AMI并发症组比无并发症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P<0.001)。提示Fg浓度升高及聚集功能增强与AMI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对其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探讨GM-CSF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GM-CSF[10μg/(kg.d),共7 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应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及10例健康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M-CSF组在应用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明显增高,于第7天达到高峰(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GM-CSF组与对照组相比,CRP水平从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10天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P<0.05);两心梗组在IL-6及TNF-α水平上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GM-CSF可有效的动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亦可增加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 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对老年(65 岁及65 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0 例老年和30 例中年(65 岁以下)AMI患者0~4 h、24 h以内、48 h、72 h及1周后的cTn I,同时用自动生化仪测定以上各时间点CK MB值。结果 老年患者中,0~4 h内及1周后血清cTn I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70%和50%。而CK MB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17%和10%。中年患者中,0~4 h内及1周后CK MB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23%和6%。而血清cTn I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占63%和60%。结论 早期诊断老年和中年AMI,血清cTn I较CK MB更为敏感。尤其对老年人症状不明显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BothacquiredandcongenitalLong QTSyndrome(LQTS)ischaracterizedbypolymorphousventriculartachycardia (PMVT ) ,Torsadedepointets(Tdp)andsuddencardiacdeath (SCD) .ThemechanismsofarrhythmiasinLQTScomefromdrug mimicingLQTSmodels[1 ] .Studiesshowedthatadecreaseofinwardcurrentand /oranincreaseofoutwardcurrentduring phase 2and 3repolarization prolongaction potentialduration(APD )andincreasetransmuraldispersionofrepolarization (TDR) ,whichactsasaprimarystepforthe generationofearlyafterdepolar…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放免方法检测了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血清雌二醇(E_2)和辜酮(T)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比较,AMI病人血清T显著降低(827.73±147.87ng/100ml VS 495.45±35.68ng/100ml,P<0.005),E_2无显著变化,E_2/T比值增大(0.011±0.001 VS 0.025±0.003,P<0.05);OMI病人血清E_2显著升高(80.36±15.86pg/ml VS 241.40±52.51pg/ml,P<0.001),而T无显著变化,E_2/T比值增大(0.011±0.001 VS 0.049±0.016,P<0.05)。②AMI与OMI组比较,OMI病人血清E_2、E_2/T比值显著增大(P<0.001,P<0.05),血清T虽有升高,但无显著差异。提示男性AMI及OMI病人血清E_2、T含量的变化方向不同,前者主要是T降低,后者主要是E_2升高,从而导致E_2/T比值增大,使性激素环境紊乱,可能在AMI的发病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Parathyroidhormone(PTH)isoneoftheimportantregu1atorsofcalciummetab0lisminthehumanbody.Itspro-ductionandsecretionaremainlyregulatedbyserumcalcium,calcitonin(CT),andl,25-dihydoxycholecacifer0l.Itsphysiologi-caleffectsarepr0m0ti0nofphosphorusdischargefromkidney,acceleration0fboneturn0ver,mobi1izingskelet0ncalciumintocirculation,andactivati0nofvitaminD.Manystudiespr0vedthat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causedosteopeniawhichwaspartiallyreversiblebyparathyroidsurgery"'.Hyp0parathyroidismisarela-tive…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 2 1例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2 8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血浆 D-二聚体 (D- 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 plasminogen,t- 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 ,并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前后它们的变化。结果 :1AMI、UAP患者血浆 t- PA活性降低 ,PAI活性增高 ,D- Dimer、Fg含量增多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冠心病 (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 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2 AMI患者溶栓后血清 Fg含量下降 ,D- Dimer含量升高 ,t- PA活性增强 ,PAI活性下降 ,提示其与梗塞的冠脉再通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的 通过对 3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 (longQTsyndrome,LQTS)家系的调查 ,研究其发病情况、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推测其相应的基因型。方法 按常规采集 3个家系成员的临床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采集静息心电图 ,测量QT间期和较正的QT间期。结果  3个家系 4 3例中有 15例LQTS患者 ,11例可疑诊断。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各异。结论 家系 1、家系 2和家系 3中LQTS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符合LQT2、LQT1和LQT3,可能为HERG、KVLQT1、和SCN5A的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